APP下载

论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

2020-12-30

关键词:阻击战肺炎防控

许 伟

如何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城市及地区有效地防控重大呼吸系统传播性疾病,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实现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指挥,习近平在指挥2020 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立场、理念、方针、着力点和路径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习近平的这一空间治理观,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彰显出了通过空间治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和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对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立场

空间是具有政治性的。空间的政治性最集中地体现在依托空间所有权而形成的对空间的占有、使用、转移、获利等的合法性上。这主要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在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驱使下,空间被纳入资本增值的逻辑中,使得空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容器、一个生产资本的场所,它还成为资本生产的对象(如居住空间的生产与买卖),甚至成为资本本身,体现着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着拥有空间所有权的人利用空间实现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丧失空间所有权的人被排除于空间之外的合法性。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的是资本对空间的所有权,而社会主义社会维护的则是人民对空间的所有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而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一种群众史观,它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作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领袖,习近平在领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果断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而为防控疫情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立场,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切实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治疗空间。在习近平看来,切实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治疗空间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医院的病床、病房、隔离病区就是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获得保障的最重要的空间。为了确保每个新冠肺炎患者享有平等的治疗空间,习近平明确强调,“对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对疑似患者应检尽检,对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1],要参照“小汤山”模式修建方舱医院,及时收治患者;同时,要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2],不能因费用问题使患者被排除在治疗空间之外。习近平不仅特别强调要保障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空间,也非常重视其他疾病患者的治疗空间问题。他明确指出,“要统筹做好其他疾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做到急重症患者救治有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药有供应、一般患者就医有渠道”[1]。

第二,高度重视为人民创造正常的生活空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为了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性的封城、封路、居家隔离和人员流动管控等防控措施,有效地阻滞了疫情的蔓延,但也因此导致了因生活空间被限制而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人民物质生活失序和精神生活失衡的问题。例如,生活用品的采购不便、防疫物资的供应不足、对疫情蔓延的惶恐以及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造成的心理情感问题等等。对此,习近平特别指示,要“多措并举保障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做好煤电油气等供应”[1],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3]。

第三,注重维护全人类共享安全的生存空间。习近平曾经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4](P523)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潜伏时长不等和可无症状感染等特点,防控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病毒的区域性大爆发甚至全球性大爆发,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存空间的安全。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维护全人类共享安全的生存空间。在疫情出现伊始,他就明确指出,要向国际社会公开疫情信息,“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5];在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整个过程中,他又多次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6],疫情之下,各国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才能守护好全人类的生存空间。

二、以时空辩证法为基础的空间治理理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它们都是物质运动的固有属性,整个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其中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展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速度的限制下展开的,因而一定时间内的物质的运动就只能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进而形成了物质运动在一定时间中的空间边界,某一空间边界内的物质运动又与其他的物质运动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事件,它的发生、变化、扩散和防控也必须立足于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去加以考察。正是基于这一点,习近平在指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和阐述了一种以时空辩证法为基础的空间治理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从时空双重维度研判疫情。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性质、特征和可能的演变态势做出准确判断是正确决策疫情防控阻击战战略、战术、方向、重心等的重要前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对疫情做出了准确判断。他明确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次疫情,短期内会给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阵痛,但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7],“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1]。一方面,他对疫情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湖北局部和全国总体的时空辩证关系的准确判断,为我国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对疫情传播在时间上的“最快”和空间上的“最广”等特征的准确把握,又为我们明确了疫情防控任务的特殊严峻性,有利于防止人们对疫情防控的轻视懈怠和盲目自信。

第二,注重以时间换空间。习近平认为,时间就是空间,时间消耗越少,战胜疫情的回旋空间就越大。也正因如此,他特别强调,疫情防控要“同时间赛跑,同病魔斗争”,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要“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采取应对举措”[8]。在他看来,不仅要同时间赛跑,还要争取跑到时间之前,“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9]。同时,他还认为,时间就是空间,中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投入的时间和由此积累的经验,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有效防控疫情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并将大大减少其走弯路的试错时间。关于这一点,他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及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疫情防治经验,“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作出了重要贡献”[10]。

第三,注重以空间换时间。在习近平看来,湖北和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只有对湖北和武汉进行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疫情防控,并尽可能地缩小重点疫情区域的空间半径,才能为新冠病毒的医学研究和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习近平指出,“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7]。与此同时,习近平认为,中国进行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药物研发、疫苗研制、检测技术创新、病毒溯源探究、心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先期研究,必将有助于大大缩短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些问题研究上投入的时间。正如习近平在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通电话时所说:“中国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国际社会赢得了宝贵时间。”[11]

三、空间分区与统筹协同的空间治理方针

空间是具有差异性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它总是用长、宽、高来度量的。当我们实际地确定了某种长、宽、高时,空间就被限定在某个具体的范围内。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地下空间、地表空间、地上空间、海洋空间、陆地空间、大气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居住空间、交通空间、消费空间等等的空间区分。这些不同的空间以及同一空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它们使得同一事物会呈现出非常不同的运动变化态势。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呼吸系统传播性疾病在空间上的传播就具有这种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这类疫情一般会在某个区域最先出现,然后向四周扩散,并在更大的空间上出现多点分布的态势;而伴随着疫情的扩散,各区域也会表现出严重程度不同、重点问题各异等的差别。因此,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治理方法,必将导致优势防控资源的浪费和瞄不准防控重点的问题。有鉴于此,习近平提出了空间分区与统筹协同的空间治理方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空间分区、差异化施策。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指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必须分区、分类、分阶段差异化施策来防控疫情。而他自己在指挥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也始终坚持这一分区施策的空间治理方针,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分五类地区进行差异化施策,即疫情重点地区(湖北)、与湖北临近的疫情蔓延重点地区、医疗力量薄弱地区、首都国家核心区以及其他所有地区;二是在全国各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依据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在各地进行差异化防控;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9];四是复产复工也要“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7]的差异化策略。关于空间分区后应采取何种差异化的具体措施来防控疫情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疫情重点地区(湖北)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与湖北临近的周边省份和人口流动大省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3]防止疫情蔓延,医疗力量薄弱地区要加强防疫指导与医疗支持,首都国家核心区要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1],其他所有省份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指出,分区施策决不能忽视疫情的阶段性变化,要适时调整防控对策。例如,在武汉疫情初期,习近平强调,武汉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在武汉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性好转而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的态势下,习近平又果断提出,武汉要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在习近平看来,空间分区防控疫情需要特别重视对疫情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他说:“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了,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局面。”[3]

另一方面,区域统筹、联防联控。在指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习近平不仅反复强调空间分区、差异化施策,还高度重视区域统筹、联防联控。在习近平看来,区域统筹、联防联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我国而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习近平指出,党中央要做好“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3];各地区各部门在采取防控举措时,“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3],要“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二是就全球来说,要实行全球联防联控。早在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就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此后的多个场合,习近平不断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习近平又多次反复强调,“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病毒没有国界”,“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疫情之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克时艰。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在2020 年3 月26 日召开的G20 特别峰会上明确发出了“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的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12],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通过全球统筹、联防联控,攻克疫情。

四、空间流动性阻断与重构的空间治理着力点

空间流动性不是指空间本身在流动,而是指空间中的事物的流动,即空间中的人、物、事件的流动、移动、变动。在马克思看来,空间的这种流动性正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资本增值,就必须不断地缩短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必须压缩商品的个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而伴随着商品的个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不断压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被整体性地缩短了。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的事物的流通时间也被极大地缩短了,空间的流动性由此得到了不断增强,空间的边界不断被时间消灭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13](P470)。习近平敏锐地洞察到了现代空间的这种流动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伊始,他就果断提出,要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在指挥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整个过程中,他也反复强调要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并提出“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关键着力点”[1]推进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管控道路交通,阻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流动空间。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现代道路交通以及车船飞机等高科技运输工具是现代空间流动性得到实现并不断增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对道路交通及其运输工具的严格管控将会有力地阻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流动空间。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加强道路交通管控,积极协助做好出入管控地区的人员、车辆、物品检查检测工作”[3],武汉要“实行严格的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1],“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就地留观”[14]。习近平所强调的这些道路交通管控措施,其目的都在于阻断疫情的流动空间。

第二,集中收治、居家隔离,缩短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流动距离。习近平不仅高度重视对道路交通及其运输工具的严格管控,还特别关注对空间中流动着的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管控。如果说对道路交通及其运输工具的管控是从客观条件方面对疫情进行全面防控,那么,对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管控就是从活动主体方面对疫情进行精准防控。在习近平看来,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的空间流动距离越长,疫情扩散蔓延的空间范围就越广,而疫情防控的难度也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弱。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疫情监测,集中救治患者,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居家医学观察”[3];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15]的原则及时收治所有确诊患者,千方百计缩短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流动距离。

第三,人员网格化属地管理,压缩新冠肺炎病毒可能的传播空间。集中收治、居家隔离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但也难免会出现无法确保对所有新冠肺炎病毒患者一个不漏的收治,特别是那些无症状感染者,更容易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短板和遗漏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习近平提出,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实施地毯式排查”,“落实人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防控责任”,“减少行走的传染源,减少人群流动和密切接触,坚决控制疫情发展”[3]。他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15]。

第四,依托“绿色通道”,重构空间绿色流动性。通过上述对空间流动性的阻断、缩短和压缩,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这也一并阻断、缩短和压缩了人民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正常生产的活动空间。为了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切实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习近平强调,要依托“绿色通道”重构空间绿色流动性。他指出,“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1],要“优先保障救护、防疫车辆和运送医护人员、药品器械、民生物资等车辆通行”[3],要“畅通运输通道和物流配送,着重解决好生活必需品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1],做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16]。

五、现实与虚拟双层推进的空间治理路径

空间是具有生成性的。作为物质运动的形式,空间与各种运动着的物质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处于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而随着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空间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新的形式。事实也是如此。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在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的基础上又生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即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人的存在以及人际交往和互动是以数字化比特信息而存在的,这就使人的存在以及人际交往和互动突破了现实空间中的距离、位置等的各种限制而具有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但是,虚拟空间中的人的存在以及人际交往和互动不过是现实空间中人的存在以及人际交往和互动的数字化,它必然依存于现实空间中人的存在和人际关系。正是基于对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深刻把握,习近平在指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特别强调要从现实和虚拟两个层面推进对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坚守“一线”。习近平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现实空间分为“一线”空间和“后盾”空间。“一线”空间主要有医院、社区和科研基地。习近平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17]。同时他还说,“防控新冠肺炎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7]。由此不难看出,在习近平看来,医院是治疫主战场,社区是防疫主战场,而科研基地就是治疫、防疫的技术保障库,这三个“一线”在空间上并存并行、相互配合。习近平特别重视“一线”建设,他反复强调,要“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3],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组织动员更多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深入社区,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7],要“在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3]。

第二,重视筑牢“后盾”。在强调深入“一线”、坚守“一线”、优先保障“一线”的同时,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党和国家作为“一线”、作为全国人民的“后盾”的保障作用。在这里,“后盾”实际上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一线”空间的保障空间,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作为“后盾”要发挥其保障空间的作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保障空间要想发挥好“后盾”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合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解除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后顾之忧,即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做好保障。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临时性工资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确保大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17]!

第三,注重利用网络空间。由互联网媒体和人们的网络互动而形成的网络空间,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新空间。网络空间的这种“身体不在场”特征对有效防控以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此,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疫情信息传递与共享、远程诊疗与会诊,解决人民心理问题,增强人民抗疫信心。习近平说,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9],要“探索巡回诊疗、远程会诊等有效做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7],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还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1]。

综观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立场和观点的创造性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立场,特别是他将疫情防控阻击战界定为“人民战争”、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来战胜疫情,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的以时空辩证法为基础的空间治理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运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典范。习近平的空间流动性阻断与重构的空间治理着力点以及现实与虚拟双层推进的空间治理路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创新性发展,是结合当代空间发展、特别是中国大城市空间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做出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紧密联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等一系列国情实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指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彰显了通过空间治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阻击战肺炎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黑山阻击战纪念馆
蚊子登陆阻击战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坚决打赢怀川抗疫阻击战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