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化工项目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2020-12-30邓立敏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粉土粉质污水

邓立敏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 铜陵 244000)

某项目工程的建设、运营期间不能忽视其对地下水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因此水污染评价体系的构建,既顺应了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要求,又能使建设工程顺利进行。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地下水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据污染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监测并控制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积极响应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为建设项目工程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地下水环境功能

1.1 地下水功能

项目建设的地区既不处于无生活供水水源地的准保护区,也不处于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地区,其分类标准可以参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将评价区域地下水划分为Ⅲ类地下水功能区。

1.2 评价工作等级

1.2.1 建设项目分类

项目在投入建设后,生产生活的废水和污水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生产生活的废水污水以及在事故状态下污水处理池等所产生的渗露对项目建设所处的地区将会产生不小的威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第4.1条,并结合项目建设地地下水资源的特性,确定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1.2.2 评价工作等级

通过该建设场地的地下水水质的复杂度、包气带防污性能、环境敏感度、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等一系列指标可以确立此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①包气带的防污性能。

由钻探资料可知,包气带土层单层厚度大于1m,项目建设区域土体上部为粉质粘土、粉土;下部为粉细砂,,渗透系数一般在10 cm/s至6cm/s,总体来看其分布较为连贯、平稳,故建设项目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②地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项目场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项目建设场地中含水层受到污染的几率较高,可根据《导则》可判定将项目建设地区的含水层易污染分级为“易”这一等级。

③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除建设项目工程涉及到的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调查后发现,项目工程周边有浅层至深层的分散式居民饮用水井的径流补给区,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判定为“较敏感”。

④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2)培训的方式缺乏实践性,参与式与互动式形式稀少,主要采取的是讲授型教学模式。就如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其中80%的课程都是讲授型,即便是上机操作课也是培训教师在演示,参训者在模仿。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水平有限,采用参与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难度较大。加之培训现场条件有限,基本上采用100人的大班培训制,参训者人数过多,不适合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除此之外,青年教师参与度不高,也是培训方式实践性不强的原因之一[5]。

工程可能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水排放量约1709.76m3/d,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依据《导则》规定可判定为“中”。

⑤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区内的生产废水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对外基本“零排放”,但非正常工作情况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COD、氨氮、石油类,项目建设地区预测水质指标数小于6个可将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判定为“简单”。

综合上述评价分析,可将本项目划定为Ⅰ类建设项目,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定为二级。

1.3 评价范围

项目建设场地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单一,根据该区地下水补给、排泄、径流等水文地质条件,还需要考虑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方案,为了阐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现状,确立调查评价范围,即以项目厂区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约50km2。

2 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2.1 正常工况下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可能对地下水造成影响的时段为生产运行期间,下渗的场地地面冲洗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中渗滤液为正常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污染源。

2.2 生产废水分析

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被评价地区的地理位置为淮北平原区西部,其地形开阔平坦,大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因该区内属淮北平原区,总体为典型的黄淮堆积型地貌,有零星的剥蚀低丘布局其中,有5个微地貌分别是泛滥微高地和坡平地、河间洼地、平地、孤丘。

3.1.2 气象水文

项目北侧紧临洪沟(横沟),场地地表水、地下水经沟渠或直接注入洪沟。涡阳县西北部地区为洪沟的发源地,属涡河水系,由西北流向东南,经界洪新河注入涡河。河流的流量、水位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

3.1.3 评价区地层

经区域调查后发现该评价区地表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根据钻探及测试资料,场地内埋深50.0m自上而下以浅地基土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分别为:

第1层:粉质粘土,第2层:粉土,第3层:粉质粘土,第4层:粉土,第5层:粉细砂(以粉砂为主),第6层:粉质粘土,第7层:粉土,第8层:粉质粘土,第9层:粘土,第10层:粉质粘土。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场地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划分

评价区域的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其特点为:潜水赋存于上部(1)、(2)层粉质粘土和粉土中,其主要补给为地表径流的渗透和大气降水,以大气蒸发和侧向补给地表水(洪沟)为主的方式向外排泄,水量较小且流量平稳缓慢;承压水赋存于(4)层粉土和(5)层粉细砂层中,补给的形式主要为同层间侧向径流,虽然水量较大但流动稳定;该层下部(7)层粉土中也存在承压水,但由于(6)层粉质粘土阻隔,使其与上部地下水水力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3.2.2 场地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

大气中的降水为建设场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的流向与地表水流向一致,为由南向北的径流方向,由于地形的不同,部分地区受地形影响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地下水径流的流量不大且速度教缓,靠近河床的地下水径流与河水的关系密切,在丰水期,河水为地下水补给水资源,枯水期地下水为河水补给水资源。地下水的排泄形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人工开采、地面蒸发、补给地表水体和侧向径流。

3.3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检测,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对照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均在Ⅲ类标准内。

表1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单位:mg/L,pH除外)

3.4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3.4.1 评价因子

根据水质化验资料,选择酸碱度、总硬度、溶解性固体、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氨氮、Fe、Cu、Zn、Pb、Cd、Mn这13项作为评价因子。

3.4.2 评价方法

根据标准指数法对地下水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标准指数大于1,则说明水质因子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则说明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②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PpH—pH的标准指数,无量纲;pH—pH监测值;—标准中pH的上限值;—标准中pH的下限值。

本次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指标作为浓度标准。

3.4.3 评价结果

地下水现状评价结果见表2。监测孔ZK00、ZK01、ZK05项目单因子指数中除了Mn之外都未超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III类标准值。所以,评价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本底值总体环境状况良好。

表2 地下水环境现状单因子指数评价表

4 结论

项目工程建设期间没有产生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施工污水为外排污水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成分为COD、NH3-N、SS,根据废水污染来源的形成特点,生活污水、施工污水等形成的悬浮物、油类等污染物质会污染地表水环境。采用相应的有效处理措施后可减小对区域内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对建设场地中局部重点污染区域应该加强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检测,通过调查确定污染的源头和被污染的面积,阻断渗入地下的污染废水,并将治理污水的方案与该区的水环境治理科学结合,对于提高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率有明显的改善。对已经污染的项目建设区域应该要采取原位化学方法、微生物法进行及时的补救,在污染地区的下游建立渗透性反应墙可以起到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的作用,进而控制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环境的破坏。

猜你喜欢

粉土粉质污水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污水厂设计与工艺选择研究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木质素改良季冻土工程性质研究
污水罐坍塌
原状和重塑粉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