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29陈素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0期
关键词:研讨新生大学

陈素丽

摘要:新生研讨课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以研讨为基础的课程,它能够帮助刚上大学的新生完成由适应性转换到学术性转换的过程,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教育价值使其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通过分析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和价值,从地方高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设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任课教师,提

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地方高校;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0-0082-03

Abstract: Freshman seminar is a student-centered and seminar-based course, which can help freshmen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conversion to academic conversion. Its distinctiv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value make it unique in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the freshman seminar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need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sonably setting course objectives,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s, selecting teachers, improving students' initiativ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helping freshmen adapt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the universi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freshman semina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model

1 背景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充分的师生交流与探讨,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1]。

新生研讨课这一教学形式在国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术性模式,是哈佛大学为了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验于1959年首创;一种是适应性模式,由南卡罗莱纳大学为增强师生沟通和学生的适应性转变于1972年开设。国内高校,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随即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的其他研究型高校也先后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3]。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地方高校应当充分领会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特点,借鉴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成功经验,开展新生研讨课建设。

2 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及价值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目前为止对此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刘琴琴[5]依据国内外大学对于新生研讨课定义的描述认为:新生研讨课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采用小班授课模式,在各学科知名教授、学者指导下,师生之间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技巧。

2.1 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区别于传统的大学课程,新生研讨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强大的师资力量

优秀的主讲教师是课程质量的保障[6]。新生研讨课通常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如清华大学首次开设的70门新生研讨课全部由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其中包括院士8位、长江学者获得者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位、院长或系主任19位[1]。新生研讨课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大一新生可以聆听大家之言,感受名师风采。

2)小班化的教學模式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新生研讨课通常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每个班的人数通常限制在8-30人之间,一般为15人左右。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同时也方便教师调整上课的时间、地点,相对灵活地设定教学情境等。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生研讨课教学不再以讲授为主,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辩论、小组讨论,和写作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的主持者,其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主题进行总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指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2 新生研讨课的价值

大一新生从小学到高中多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他们很难快速适应大学需要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知识的学习模式,而在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学习,对知识积极探索,也需要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探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大一新生顺利渡过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这一人生的关键期。

新生研讨课通常是为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外,更重在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培养和训练,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充分参与和沟通。新生研讨课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1)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

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教育的质量,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大学的学习内容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大一新生从中学到大学,从应试教育到自主学习,要经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转变,新生大多感到不适应。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学生群体构成发生变化, 新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现象也随之增多。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载体,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知,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由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查阅文献、观察、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方式正是实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目的和要求,也是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授课模式,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现有结论,而是要主动地探索、归纳总结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学生不得不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促进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帮助新生顺利实现学习阶段的过渡。

3)有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生研讨课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以学科前沿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探讨、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互动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地方高校新生研讨课课程模式构建

3.1 课程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知名教授在数量和水平方面与重点高校大学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結合地方高校的生源条件,确定了以适应性为主、研究性为辅的课程定位。课程的开设目标在于帮助大一新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换,即从中学的被动接受转换到大学的主动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对学科前沿的分析、深入探讨,带领学生参观科研室和听取具体项目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和科研生活的一般常识,并通过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为学生释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的直接互动[7]。这一定位符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水平。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认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任课教师的遴选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地方高校的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数量要少于研究型大学,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保障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团队的成员除了包括知名学者和教授、还要积极吸纳校地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学院竞赛团队的优秀指导教师、还可以让一些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加入,构建一支多元化、多层面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适当降低新生研讨课授课教师的选拔条件,能够扩大地方院校新生研讨课的规模,让更多的大一新生受益,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3 授课内容

从选材角度划分,美国的新生研讨课可分为四类[7]:第一类为过渡型题目,目的在于帮助大一新生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第二类为特殊学术题目,也就是交叉学科题目,主要是对给定课题进行研究;第三类为学科题目,也就是某些专业或学科导论课程;第四类为补习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管理技能和学习技能。

在国内,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地方高校新生研讨课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授课内容一方面以过渡型题目为主,选择如职业规划、专业介绍、校内资源利用、时间管理、竞赛介绍等普适性的话题,解决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迷茫;另一方面以主题研讨为辅,主讲教师结合科研工作经历和研究工作的进展,精心挑选研讨主题。地方高校的研讨主题可以不似研究型大学那样注重学术的前沿性和跨学科性,各专业的讨论主题的难度设置为学科普及的难度,以降低学生畏难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3.4 教学方法

根据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和地方高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两部分,在课内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讨论,采用案例教学、分组汇报、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方法的启迪者[2]。课外教学包括带领学生参观教授的科研实验室和研究生创新实验室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3.5 教学评价

新生研讨课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也没有固定的教材,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不同于传统课程,应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着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过程考核的评估方式,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小组报告、出勤率等多方面环节纳入考核指标,以保障考核的公平性。良好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

4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是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和素养双兼的过程[8],新生研讨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以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做好规划设计,以便更多的大学生尽早地进入角色,实现由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2] 母庆楠.大学新生研讨课研究--以长三角地区4所大学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EB/OL].(2012-03-16)[2020-04-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199085.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号)[EB/OL].(2018-09-17)[2020-05-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 刘琴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现状研究——基于东南大学2014级新生的问卷调查[D].南京:东南大学,2016.

[6] 刘桂花.公共事业管理类新生研讨课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4):160-162.

[7] 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2):33-36.

[8] 周金堂,姚正军,魏东博,等.学习共同体在新生研讨课中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43):132-133,136.

【通联编辑:谢媛媛】

猜你喜欢

研讨新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