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0-12-29郑旭

发展 2020年6期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传授学生丰富学科知识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切实从小学生学习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发展、自主探究的良好意识,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一、营造趣味思维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最好的老师,而从传统的数学课堂分析来看,大多数学生思维不活跃正是因为长期处于单调、刻板的思维环境中,从而缺乏思维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有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切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探索的乐趣,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枷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比如,教师在教育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或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物体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整理。在课上,教师先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核心内容。接着,教师再将整理的“新图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想法和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图形转变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为突破点,分析该堂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自己熟知的环境中完成新内容的突破和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散思维完成挑战。这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外,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身短板和不足,并根据相应的措施调整自身的学习模式,使自身的学习效率更佳、学习质量更高。

二、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强化学生数学逻辑

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思维逻辑调理能力依然较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往不同方向思考,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问题引导法”。在课前,教师要将“积变化规律”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与其相关的多种习题进行规划,设置成小组探究主题带往课当中。在课上,教师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随机为小组分配不同探究习题,如:“10×2、20×2、20×10”等等。在各个小组完成习题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在各个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但对于其中的探索方法和思考内容不做过分干涉。在各个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表达结果并将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在黑板中规划出来,在某一同学进行阐述时,同一小组成员可根据某一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让树状图的细节和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接着,教师根据树状图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对该堂课程展开深入剖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彼此的有效交互间强化自身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在巩固过往知识的同时,深化该堂课程中的核心部分,进而使课堂更高效。同时,学生能够与彼此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将对方的优势通过有效的措施转化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长处,真正实现班级整体性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士贤.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3(27):324-325.

[2]薛艳辉.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43-144.

(作者单位:庄浪县南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