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兴与废,秦岭千年泪
2020-12-29佚名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8/69VTpeuRHkWMkG2Pk37fct.webp)
你方砍罢我登场
早在李商隐之前的盛唐时代,秦岭的大树就已经被砍光了。《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近山(秦岭北坡)无巨木,远求之岚、胜间(山西、内蒙一带)”。
大唐各种“建建建”,宫殿、官府、豪宅、庙宇,以及各种楼堂馆所,都需要大量的木材。秦岭本来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经年累月的“砍砍砍”,大树都给砍光了。
当时的木材消耗量有多大?学者们根据史籍估算,要建成大明宫、兴庆宫,需要砍伐25.5平方公里的森林,建设整个长安城至少需要消耗1530平方公里的森林。随着长安人口逐渐增加,城内建筑不断增多,官僚贵族大肆营建豪宅,实际上所需林木,远远大于上述数字。
当然,秦岭大树被砍光这个锅,不能只由唐人来背。今天的西安,曾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改朝换代,都要大兴木土,秦岭的森林,“你方砍罢我登场”。更可怕的是战火。项羽烧完阿房宫(一说为咸阳宫),败给刘邦。汉朝开始营造大汉宫殿,木头哪里来?上秦岭砍树。这样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发生。真可谓“项羽一把火,秦岭千年泪”!
满山尽是砍柴人
长安城向秦岭索要的,还不仅仅是巨木良材。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中说“伐薪烧炭南山中”,“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主峰之一。
冬天取暖,是关中人的头等大事。如何取暖?有钱人烧炭,穷苦人烧柴。在秦岭砍柴烧炭,到长安赶车卖炭,当年是个热门职业。即便是没钱买炭的寻常百姓,点木柴取暖,全家围坐,也蛮有幸福感的。
当然,没有幸福感的,是秦岭。当时满秦岭转悠的,不是隐士,而是樵夫。相比于建筑需要巨木良材,这种燃薪做饭、取暖的生活方式,对于秦岭森林的破坏,同样巨大。后者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燃煤的普及。
天府之国的末日
秦岭的大树、小树都给砍光了,后果很严重。最明显的警兆是:长安开始缺水了。
今人说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但最早的天府之国却是关中地区。在秦岭的庇护下,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森林繁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长安更是有八水环绕。但随着秦岭的森林资源遭到年复一年的破坏,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在中唐以后的史料中,长安周边河流断流的记录越来越多。
水一旦枯竭,巨大的危机便接踵而来。首先,是耕地的减少。西汉时,关中地区有灌溉农田4.45万顷;但到了唐朝大历年间,锐减到了0.62万顷。长安人口几何倍数增长,灌溉农田却减少近九成,粮食危机降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长安逐渐变成一座饥饿的城市。
本来长安还能依靠漕运从外地运粮,但随着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和渭水泥沙淤塞,极大影响了漕运的效率。从史料上来看,在唐朝末年,运输船经由渭水和漕渠行驶进入长安的记载,几乎消失。
可以说,秦岭生态系统的破坏,成为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将长安无可挽回地推入劫难。更多的打击接踵而来,比如越来越频繁的旱涝灾害。没有了森林涵养,一场大雨,就能带来一场洪水。
904年,军阀朱温杀死一批唐朝大臣,逼迫唐昭宗迁到洛阳。朱温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在长安人的悲泣声中,朱温军队“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长安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中央,以残破不堪的形象退居到边缘地带。
(李思意荐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