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

2020-12-29

今日文摘 2020年16期

[编者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基础。本刊推出一系列经典作文素材,为即将走向考场的莘莘学子加油加分。

“问文哪得妙如许,惟有素材活水来。”愿广大考生厚积薄发,活学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挥笔若行云。用生花妙笔,绘锦绣前程。

留白的智慧

李晓琦

在中国画中,经常会用到留白这一艺术手法,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别样的意境。那白看似虚无,但其艺术张力往往妙不可言,你可以想象成广阔的天空、飘逸的云朵、朦胧的烟雾、皑皑的冰雪,抑或是广袤无垠的原野山峦。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意境高远空灵。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大家。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茫茫天地间,仅一叶扁舟,一钓鱼翁,却让人感觉水天相接,烟波浩渺;郑板桥画竹稀稀落落几笔,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风骨顿出;齐白石画虾,画面上寥寥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游动,剩余皆为空白,却给人水气氤氲之感。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虽无笔墨,却意味深长,妙趣横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是含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所感所想进行补充。王维的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可说是留白的典范。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未用一字描写山林的美景和寂静,然而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幅唯美幽静的山林画卷。《红楼梦》留白,更是到了极致:“那日,黛玉斜卧在榻,焚了诗稿,断了痴情,只吐了半句:‘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这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呢?作者留下一段空白,令我们读之猜之思之。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之类的话,我想《红楼梦》一定就不是《红楼梦》了。正是这空白让人揣想深悟,才不至流于俗套。

古人云:“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

留白,不是空洞,不是虚无,不是放弃,是一种哲学,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历经世事后方能拥有的大智慧。

适用话题:留白、满与损

(古立华荐自《濮阳日报》)

你站在几楼?

汪金友

在微信中,先后三次看到同样的一段话:“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深刻,三言两语就说清了高度决定认识的问题。第二次再看这段话,觉得不甘心,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爬到80楼欣赏美景。第三次又看这段话,觉得不现实,有几个人能够站到80楼看风景?

要论登高观景,当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连小学生都背得下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层又一层,如果能够登到80层,那就真的是“千里目”甚至“万里目”了。前几年我去山西永济市,顺便游览了那里的鹳雀楼。这座楼建在古蒲州城外的黄河边上,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站在楼上可以一览无余。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为了“千里目”一定要爬到最高层。只可惜,鹳雀楼只有6层,总高73.9米。这也好,要真有80层,谁爬得上去呀!

要论高建筑,电视塔可算代表。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05米;天津电视塔,高415米,简称“天塔”;上海的“东方明珠”,高468米;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高600米。这几座塔我都上去过,但不是自己爬上去的,而是花钱买票之后,乘着电梯上去的。站在那样的高度上看,虽然风景很美,但转了一圈就得下来,不允许咱在那里久留。

我冒昧地问一下各位,你现在站在几楼?是2楼还是20楼?也许是30楼,但很少是80楼。因为每一座城市里,80层高的楼都很少,可能是一两栋,也可能一栋都没有。站在80层楼上,视野开阔,的确是风景这边独好,看不到地上的垃圾。然而,无论你看到还是看不到,那些垃圾都还在那里,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而且不管你住在30楼还是80楼,总得要下来,总得要从那些垃圾旁边经过,总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无论怎么说,地上的垃圾总得有人去捡,存在的问题总得有人去解决。我们不担心解决问题有多难,只担心楼下的问题楼上看不见。如果站在高处的人,看到的都是美丽的风景,听到的都是辉煌的成绩,却看不到地上的垃圾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响。

无论是谁,都不能总在高处,也不能总在低处。只有高处、低处、远处、近处,从不同的角度都看一看,才能心明眼亮,小事不忽视,大事不糊涂。

适用话题:见微之处、换位思考、立足当下

(司马明前荐自《领导文萃》)

自力更生的羚牛

朱永波

羚牛是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一种动物,历史上曾经因为盗猎等原因数量骤减。

为了保护这种美丽的动物,人们建立了保护区,使得羚牛的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然而在人为保护下,羚牛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种群数量增长过快。种群密度过大,夏天倒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冬天,食物便成了问题,尤其是羚牛赖以过冬的箭竹等植物在冬天更是缺乏。

显然,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人为投食基本是不可能的,何况羚牛的数量又那么多。

所以人们担心,如果某年冬天发生极端气候,羚牛种群会因为食物匮乏而遭受灭顶之灾。

羚牛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它们在山林里为所欲为。

科学家发现,只要一有闲暇,羚牛就会在山林里的树木上进行高强度的蹭痒,有时候一蹭就是一个小时。在蹭痒的同时,羚牛还不忘啃咬树皮填饱肚子。

高海拔的树木以针叶林为主,这些松杉类树木的树皮愈合能力很差,树皮被破坏后,很快会被真菌、霉菌感染,一些昆虫也会乘虚而入,所以没几年,大片的冷杉便死掉了。

同样,羚牛还会攀折、冲撞林下的杜鹃树,吃它们的枝叶,这样,碗口粗的树都会顺山趴下,然后死掉。

羚牛由一个受保护的弱势群体演变为森林的破坏者,这让人始料未及,但出于在全球范围内,其数量并不可观的事实,人们并没有去干预。

然而,经过多年的观察,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冷杉和杜鹃相继死掉后,箭竹迅速占领原先长有冷杉和杜鹃的生境。

箭竹密度极高,每平方公里高达200棵,让一切乔木的再生成为不可能!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乔木,因为基部树皮受损,也倾向于矮化和丛生化,长成了歪七扭八的“老头树”,更有利于羚牛采食,也促使林下的植被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在羚牛的干预下,一切都向着对羚牛有利的方向发展!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羚牛一系列的破坏举动看似鲁莽,却极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它们是在自力更生地自己给自己“种树”,以此来应对潜在的危机!连看似笨拙的羚牛都懂得自力更生,大自然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适用话题:不干预、自力更生、人与自然

(范芳芳荐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