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 写不好字照样拿低分
2020-12-29巫婆的葱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8/DH28YtWtWFqjyHQwYNX5fH.webp)
在应试这条路上,当今考生吃的苦,古代考生也一口没错过。谁能想到,平日里老师耳提面命让我把字练好,背后竟承载着历史的教训。考试不及格,全赖字不好。
明代初期,由于个人喜好,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曾大力提倡书法。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
除了皇帝的喜好之外,另一个推崇书写的环境是考试:古代的科举制度非常重视书法,从开蒙到入学,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殿试,考卷上书1法的优劣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绩。字写得不好的,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
渐渐地,为了迎合考场改卷的需要,形成了以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为显着特征的台阁体,又称馆阁体。简单说,这种字体是为了写诰制、诏命、玉牒、匾额等而产生,是不是很正式,是不是很高级?
这种氛围对当时书法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美则美矣,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清朝时有人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导致宦海沉浮几十年,他就是龚自珍。
龚自珍家人不仅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着有诗集、文集传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很难不受到熏陶。
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等。同时,在文学上,他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
十三岁,作《知觉辨》;十五岁,辑录的诗集出版。但这么一个天才少年,书法却不怎样,尤其不喜欢台阁体。在那个“书法一流,才有夺取功名基础”的时代,龚自珍吃尽了苦头。十八岁(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名落孙山。二十一岁又应顺天乡试,还是名落孙山。二十六岁再应浙江乡试,终于中举。二十七岁会试落选,二十八岁会试第二度落选……
此后若干年,他先后又参加了四次会试,直到第六次才中进士。但因“楷法不中程”,只录为第三等,三甲第十九名,所以不入翰林,自然官运不会亨通。
或许“楷法不中程”只是考官搪塞大胆针砭时弊的龚自珍的借口,但能找到这个“借口”,可见龚自珍的字确实有问题。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概也有对这样刻板的选官制度的吐槽吧。
屡试不中,且因为书写不好看而落选,让龚自珍很生气。
他让家里的女儿、媳妇、妻妾都练习馆阁体书法,甚至家里的花匠、厨娘也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一旦有人提起翰林落选的事,龚自珍就振振有辞,“翰林何足道哉,会写字就成,我家的妇人没有一个不能当翰林的,因为她们的字都写得好。”生气归生气,龚自珍以自己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时代,相当于螳臂挡车。
四十岁那一年,龚自珍无意间买了一本习字帖,恰巧是他幼年曾经临摹过的帖子。看着熟悉的字体,不由写道:“余不好学书,不得志于今之宦海,蹉跎一生,回忆幼年晴窗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想想自己的大半生,不禁悲从中来,号啕大哭。
所以啊,规规矩矩写字,老老实实做人,你那一手鬼画符还指望老师给你打高分?
(赵冰荐自《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