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同学会

2020-12-29李开周

今日文摘 2020年21期

话说北宋中叶,四川眉山有位道士,早先在衙门里当小吏,后来不知怎么就出了家,出家以后也不住道观,跑到汉州(今天四川广汉)投奔市长吴师道,在吴市长的包养下修仙了道。某年春节,这位道士向吴市长辞行,临走还要了一笔钱,并把这笔钱全部散给穷人,随后就往汉州府衙的大门口一坐,当场坐化了。

那可是大年初一,衙门口有具尸体总不像话,所以吴市长吩咐手下把尸体弄走。手下人一边背尸体,一边嘟嘟囔囔地说:“这个道士真讨厌,死哪儿不行,非要死在俺们衙门口,大过年的让我背死人,晦气!”正抱怨呢,道士突然睁开眼睛,对他笑道:“你别骂了,我自己走。”说完健步如飞走到化人场(火葬场),再一次坐化了。

上述故事听起来很荒诞,可它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出自苏东坡的文章。故事里的神奇道士也不是旁人,而是苏东坡的发小兼小学同学,名叫陈太初。

苏东坡六岁开蒙,七岁读小学,学校地址在老家眉山的天庆观北极院,校长是一位道士,学生大概在百人左右,陈太初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所学校里,苏东坡总共读了三年,但他能记住的同学只有陈太初一个。他之所以能记住陈太初,不是因为两人毕业以后有过交往,只因他中晚年时崇信道教(贬谪黄州期间,曾经去道观闭关修行四十九天),当他听到从家乡传来的陈太初坐化的小道消息,忍不住顶礼膜拜,膜拜完才想起来:咦,这是我小学同学啊!

苏东坡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那年同时考中的进士共三百八十八人,后来这三百八十八个“同年”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成了东坡文集中的常客。换句话说,虽然苏东坡跟百余名小学同学没有交往,但却跟他的大多数“同年”保持联系。轻同窗而重“同年”,这正是宋朝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倾向。

请注意,同年中进士并不相当于考入同一所大学。现在的大学同学要在一起生活三到四年,个别男女同学还有可能恋爱同居或者结成夫妻,而宋朝的同年进士,只不过是在省试和殿试期间同时考试相处那么几天而已。然后各人或留任京师,或分到全国各地出任基层文官,从此天各一方,很多“同年”到死也未必能见上一面。那么“同年”之间到底是怎么形成亲密友谊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场“期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聚会。

按宋朝惯例,进士及第后第一件事不是回乡光宗耀祖,而是召开全体性的同学会。现在同学聚会时间很短,相聚最多一天,聚餐最多几顿,完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宋朝新科进士聚会则不然,那叫一个旷日持久:从殿试结束开始,到皇帝亲赐闻喜宴结束,这期间每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每次聚会都要聚餐,往往聚上二三十天才算完。

干嘛要聚这么长时间呢?因为他们要把同学录给印出来。宋朝每隔两三年搞一次殿试,每次平均录取三百多名进士,这三百多个人的姓名、名次、籍贯、相貌特征、祖上三代都要编进同学录,所以要花上几天时间来仔细统计。统计完了还要誊写,誊写完了还要付梓,那时候又没有激光照排,全靠工匠雕版。光刻版就得十天吧?刻完版还要印吧?印完还要装订吧?装订完还要分送给所有进吧士?于是花的时间就长了。

新科进士如此旷日持久地聚会,所需费用是相当惊人的。宋朝皇帝厚待士人,从神宗时开始拨付专款:“诏赐进士及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为期集费。”赐给进士们三千贯,赐给诸科(宋朝科举除进士科,还有明经、明法等科)七百贯,专供大家聚会。但因为人数太多,会期太长,这笔钱并不够用,所以还要凑份子,按成绩排名出钱,譬如状元出三万,榜眼出两万,探花出一万,其余出几千到几百不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聚会并非强制性的,你如果想省钱,完全可以不参加。可几乎所有人都争着参加,哪怕借钱凑份子也要去。为啥呢?“同年期集,交谊日厚,它日仕途相遇,便为倾盖,意为异日请托之地。”“同年”本来没感情,经过长期聚会,见天在一块儿喝大酒,那份儿兄弟情谊就产生了,他年官场升迁,自然互相照顾。

(程俊荐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