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滩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0-12-29王永顺
王永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林业和草原局,青海久治 814499)
1 前言
青海省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牧区之一,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华水塔”和 “三江之源”,目前拥有五亿余亩天然草地,其中有0.27亿hm2的草地属于可利用草地。但是在传统草原畜牧业养殖模式下,青海的人草畜矛盾已经到了极为“激化”的状态,当前的草地资源早已无法承载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青海省有相当数量的草地均或多或少出现了沙化、退化等现象,尤其是由于“黑土滩”的作用而导致越来越多的草原区域出现沙化、退化。“黑土滩”是一种当前滋生于草原地区的灾害,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形成,本文就黑土滩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2 青海省“黑土滩”现状分析
青海省的辖区面积达到了72万km2,辖区内分布有若干个湖泊、河流与山脉,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大面积“黑土滩”现象,据统计,“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已经达到了703×104km2,基本上都是位于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等地,这些区域的共同特点就是均处于海拔3700m 以上。随着当前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草皮逐渐融冻剥离,原生植被也大量消失,越来越多的毒杂草群不断出现,导致草原最后形成黑色的沙砾滩。“黑土滩”退化草地既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又会对草原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制约与限制。
3 黑土滩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气候恶劣、草地植被恢复难度大
与其它地区相比,青海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相对更加恶劣,给黑土滩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例如,果洛州、玉树州等地的自然条件差,每年草地生长周期只有3个月左右,且每年都会出现冰雹、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且并不会存在着绝对的无霜期,草地植被恢复难度大。
3.2 地形地貌复杂
青海省有相当数量的 “黑土滩”退化草地处于山高沟深的地形环境,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所以,“黑土滩”治理工作适宜借鉴退牧还草的成熟经验,有限在自然条件较佳、土层深厚的滩地来开展。
3.3 配套保护工程不完善
通常在治理了“黑土滩”之后,却没有做好相应的配套保护工程,或出现人为过度轮牧,或出现不能按时播撒草种,或出现鼠害防控不及时等情况,已经严重危害了草地治理工作。
4 黑土滩治理的具体路径
4.1 选育栽种优质牧草品种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黑土滩问题,各地应该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选择牧草新品种,并对现已破坏的草场进行有效修复,确保“黑土滩”草地能够实现生态涵养。基于既往经验来看,披碱草、老芒麦等牧草品种都较为适宜种植在处于高寒区域的青海地区,其具有产量高、繁殖力强、草质柔软等优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选育栽种优质牧草品种的过程中,务必要混合搭配、混播试点,以此来切实提高牧草的栽种潜力。
4.2 实行草地改良技术
应该要在黑土滩草地的改良区域进行放牧规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区域内的超载放牧压力,又要确保植被可实现休养生息。当然,需要结合黑土滩草地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科学地制定出禁止放牧的时间,一般来说,禁止放牧的时间控制在2~4 年为最佳,且还要在此期间内开展一系列的放牧调控措施,防止由于土壤养分不足而对植被生长发育状态进行阻碍。与此同时,可对当地自然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的天然草原进行人工改良,结合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情况来挑选牧草品种意义混播,通过此类方法来增强牧草质量与牧草产量,优化土壤结构,将那些质量不高、产量较低的野生牧草都除掉,既可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又可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与石漠化现象,切实实现生态、畜牧、草地三者共同发展的良好趋势。
4.3 建立健全配套保护工程
“黑土滩”治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发展生态化畜牧业、禁牧围栏建设、鼠虫害防治、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的配套保护工程相伴而生。为了确保黑土滩草原区域内的半人工草地植被与人工草地植被实现可持续性生长,那么务必要建立健全配套保护工程,切实增强各个家庭牧场的舍饲水平,进而可有序、稳步地实现植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