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教学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0-12-29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现象法治道德

吴 亚(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芬兰作为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领跑者,于2016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现象教学的重要理念:一种在跨学科视域下以生活现象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模式,这与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张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社会问题情境的探究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针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偏重理论灌输、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合理借鉴现象教学的先进理念,可以提升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一、现象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在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背景下,芬兰提出现象教学的育人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式现象,以融通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为桥梁,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开展合作式的探究学习”[1]。现象教学中所蕴含的现象探究、学科融合、问题导向等教学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基于真实现象,融通知识经验

立足于学生经验,以现象为中介实现学习过程寓于社会生活是现象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现象是指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在现象教学中,社会真实现象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经验融通的载体,学生通过现象探究实现书本抽象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旧知与新知的碰撞中显著提升。

(二)基于学科融合,实施主题教学

现象一词是指事物的整体面貌,现象教学与分科教学中将对象细化为众多学科独立研究部分的做法不同,所选取的是“欧盟”“技术”和“人类”等此类宏观的整体主题。现象教学的使命在于追求育人的全面性,力求培养完整的人。围绕主题,现象教学通过开设“跨学科学习模块”实现由独立课程教学向综合课程教学的转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三)基于问题解决,促进协作探究

坚持问题导向、合作推进是现象教学的核心理念。围绕现象将社会活动转化为一种问题探究情境,致力于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主题的跨学科特性决定现象教学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科师生合作外,还需要联合不同学科教师力量,以此促进学生协作探究能力发展。

二、现象教学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实可行性

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积极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保持课程特性的基础上选择性借鉴现象教学主题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先进之处,能满足优化学科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一)新时代发展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国学生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指明方向。当前的学科教学要突破纯粹的知识技能传授,着眼于指向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入现象教学中生活现象探究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新课改落实学科育人的现实要求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统一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性是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满堂灌”的讲授教学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实践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离。而现象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为拓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育人的渠道,需要积极汲取现象教学理念。

(三)新学习蕴含现象教学的可行基础

现象教学中,基于社会真实现象进行跨学科式的综合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新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社会现象为依托,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善于开发各门学科中的德育资源以形成教育合力,扩大教学影响。在教学设计上,二者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课程整合式的学习模式以及综合化的育人目标方面有相通之处,现象教学的成功实践将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助力。

三、现象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路径

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现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在综合考虑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内容规划的综合化”以及“教学实施的议题化”三个层面,将现象教学的优秀成果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设计与实施中,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融合现象,推进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生活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的重要价值取向。初中生逐渐拓展的生活是学科课程设计的基础,融合现象,能切实增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性与实效性。

1.坚持学科育人,创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在坚持学科内容科学化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教学从生活具体现象到书本抽象理论的过渡,尽力避免课程教学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化现象。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单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下的你我他”为主题进行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的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角色体验的形式探究生命的力量与价值,进而悟出生命的真谛。

2.挖掘现象素材,推进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关联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在充分联系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选取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热点话题,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来审视书本抽象理论。如让学生讲好“我的故事”,能很好体现七年级上册“成长中的我”这一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开展社会实践,促进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体验与感悟是深化情感、形成观念的重要方式。教师可设计带有生活实践取向的作业题,如在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一次志愿活动”,让其在公益服务中践行“积极奉献社会”的思想,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二)融合内容,促成内容规划的综合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可通过合理借鉴现象教学中“主题探究”“活动育人”的综合化教学模式,满足优化学科教学的迫切需求。

1.确立学科素养的目标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法治观念塑造以及生活能力习得的综合性课程。学生成长的多方位发展要求学科教学树立综合化的育人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转化,切实提升教学的目标性和实效性。

2.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通过引入现象教学中“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内化理论,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教学时,教师可举办主题为“青少年犯罪该不该重罚”的辩论活动,或组织学生去法院参加旁听,引导学生在活动体悟中深化法律认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3.创设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树立课程思政化理念,以主题探究方式构建多课程综合育人的新格局。如教师在进行九年级下册“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教学中,设计“图说国情与国策”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挑战”两方面收集图文资料、撰写解说文稿、绘制板报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现主题学习成果。教师以此打破政治、历史、语文、美术的学科界限,整合多方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的文化横贯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融合思辨,倡导教学实施的议题化

积极思辨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现象教学中问题导向式的探究学习法合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围绕特定主题设计探究性议题,采用“议题—探究—交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启发性与思辨性。

1.营造议题式教学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外在因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以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师生角色定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2.提升学生参与议题式教学的内驱力。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推动学习进程的内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借助问题设计与表扬强化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在想知、敢问中深入学习。同时,教师的机智追问、因势利导也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在七年级下册“集体生活邀请我”框题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分享体验“集体的温暖”的具体事例后,追问“如何创造集体的温暖”,引导学生产生情感迁移、实现行为转化。

3.启发并引导学生开展议题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围绕议题开展探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怎样处理角色冲突”这一议题,创设“足球队与班集体间的角色冲突”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如何正确处理角色冲突”展开讨论探索,鼓励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知。

猜你喜欢

现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