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度盘点

2020-12-29

卫星与网络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星天通星座

天问一号飞行里程突破3亿千米

11月17日凌晨,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16天,飞行里程超过3亿千米,距离地球约6380万千米。天问一号计划2021年2月到达火星,5月择机实施降轨,软着陆火星表面。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 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技术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的航天任务之一;此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此番“长五”送“嫦五”,被视为今年中国最具“分量”的探测器发射任务。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重达8.2 吨,是中国目前发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 200公里、远地点 41 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运载火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全长近57 米,起飞重量约 870 吨,起飞推力超过 1000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可达 14 吨,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六号再次一箭多星成功发射

11月06日,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改型火箭2015年服役以来第4次发射,全部是一箭多星,都大获成功。这次发射还迎来了首个国际订单,阿根廷的NewSat9-18卫星。

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入轨首飞圆满成功

11月7日15时12分,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本次发射顺利将国电高科天启星座11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星河动力公司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也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天启星座11星成功发射,天启星座实现9星组网

11月7日,天启星座11星(济南国科中心号)物联网卫星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随后卫星转入在轨平台及载荷测试阶段,预计两周后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组网提供数据服务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新基础设施,天启星座11星组网后,天启星座在轨业务卫星将达到9颗,服务于全球物联网数据业务,支持物联网向海洋、沙漠、森林等区域延伸。

服务移动通信,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2星

11月12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随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通一号02星是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天通一号02星入轨后,将与天通一号01星组网运行,构成空间段。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制建设,将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业界首个5G SA+Ka高通量卫星系统融合组网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移动联合中国卫通、华为等合作伙伴,开通了业界首个通过Ka高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回传的独立组网5G基站,成功完成了5G SA 蜂窝网络与K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融合组网试验。本次试验中,中国移动利用中星16号高轨卫星成功完成5G SA基站的开通调试,打通了地面与卫星系统的通信流程,并成功开展了文件传输、视频通话、高清视频点播等业务试验,通过5G无线接入网与卫星链路的接口适配和调试,实测速率下行为90Mbps、上行为3.5Mbps,视频业务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后续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性。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召开

11月23—25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召开。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我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卫星导航交流盛会。本届年会以“卫星导航,全球新时代”为主题,设置高峰论坛、学术交流、高端论坛、成就博览、科学普及等五大特色版块,共吸引3000余位代表参会。来自国内卫星导航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优秀人才,围绕卫星导航当前热点话题、核心技术以及社会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商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大计,推动世界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卫通拟采购多颗广播电视卫星接替星 2023年前发射

根据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署,为尽快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卫通拟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采购卫星及相关组装测试技术服务,以满足建设广播电视卫星的接替星,及新增大容量宽带卫星资源的要求。本次交易涉及新增总金额合计为39.18亿元,其中,购买的卫星资源为中星6D、中星6E、中星9B、中星26号等4颗中星系列卫星及相关AIT技术服务。中星系列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在2021年至2023年之间进行发射。

一句话新闻

运行20年,国际空间站20大科学突破

国际空间站运行20年,NASA近日盘点了20大科学突破——

基础疾病研究:

空间站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哮喘、心脏病等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发现持续冷燃火焰:

一系列在空间轨道上进行的复杂实验正着手研究太空中的冷燃火焰,这种火焰可以燃烧的温度比地球上的普通火焰低。

新的水净化系统:

借助让宇航员得以回收93%的水的空间站技术,地球上的风险地区可以使用先进的过滤和净化系统。

利用蛋白质晶体开发药物:

在空间站上进行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从癌症、牙龈疾病到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对抗肌肉萎缩和骨丢失的方法:

太空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宇航员骨骼和肌肉损失、以及如何减轻其影响的认知。

探索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2018年,NASA的冷原子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中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BEC)的地方。这项成就可能有助于对量子力学基本定律的研究。

了解人体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变化:

当人类进行长时间的太空旅行时,人体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空间站让我们发现了人体在微重力环境下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轨测试组织芯片:

组织芯片被送往国际空间站,以求更好地了解微重力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改善地球人健康状况。

刺激近地轨道经济:

从卫星部署到在轨研究,充满活力的商业太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其价值目前超过3450亿美元。

在微重力环境中种植食物:

种植粮食的能力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地球之外更远的地方,国际空间站上开展了许多种植植物的技术探索。

从空间站部署立方星:

目前国际空间站已在轨部署了250多颗立方星,推动了卫星研发和卫星公司的发展。

从独特角度监测地球:

凭借空间站内外各种精密高端的仪器,科学家得以研究地球的水资源、空气、陆地、植被等等,获得了传统遥感卫星之外的视角。

收集超过1000亿个宇宙粒子的数据:

“阿尔法磁谱仪-02”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了数据,帮助其研究宇宙的构成与起源。

更好地理解脉冲星和黑洞:

安装在空间站外部的中子星内部成分探测器(NICER)和全天空X射线图像监测仪(MAXI)携手工作,增进了我们对脉冲星和黑洞的认识。

学生参与太空实验室研究:

国际空间站为从小学到高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了解空间科学、研究微重力效应的机会。

在轨识别未知微生物的能力:

无需将样本送回地球鉴定即可在轨实时识别微生物,“太空基因-3”任务团队在2017年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开拓胶体研究领域:

牙膏、3D打印、制药、探测火星上的流沙,它们中的每一项都将受益于空间站上胶体研究所取得的进步。

流体物理研究进展:

从先进的医疗设备到热传递系统,空间流体研究已经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了技术应用测试阶段。

微重力环境3D打印:

2014年,国际空间站上完成了首次3D打印。此后,使用可回收材料开展的3D打印、甚至人体组织的打印屡被探索。

应对自然灾害:

以宇航员手持摄像机所拍摄图像为重要来源,空间站积极收集对地数据,以支持全球的防灾减灾活动。

猜你喜欢

中星天通星座
时隔四年再携手 长三乙火箭送天通一号卫星上天
中国自己的高轨道叫星通信电话来了
中国电信天通卫星业务正式商用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1C”卫星
中星电子并购ASB监控系统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