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点:词语辨析

2020-12-29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莫高窟客体诗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______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____________、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的中国大地上,扎根于______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拙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____________,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二、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 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 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攀栖鹘之危巢,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韩愈《送董邵南序》)

(8) 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_____。(《庄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意境的确立

陈 铭

意境这个概念的提出,晩于意象千年以上。《诗学指南》(清·顾龙振辑)收入据说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著的《诗格》,其中有一段话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实际上是诗词创作过程中,因审美对象不同,得到三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与后代诗学理论中的“意境”有所不同。不过,我们注意到,书中所论述的“三境”,都强调主体与客体契合的关系,从这一点出发,的确是推动了中国古典诗学意境论的探究。《诗格》中还说: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

这里的“意”“境”“象”三个审美概念,已经揭示了中国诗学境界说的基本因素。“意”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创作动机,即所谓言志抒情的企求;“境” 指客观世界的事物、形象;“象”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结合形成的新的审美形象。这个审美形象既不同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又不同于单纯的客观世界,而是重新创造的一种艺术世界,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境界了。

当然,唐代对意境的认识,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后来,僧皎然《诗式》有“取境”之说,刘禹锡有“境生于象外”说,都还是比较粗糙的理论,意境并没有取得更明晰的概念。到了晩唐,司空图的《诗品》有了重要的理论突破,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又在《与极浦书》中明确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命题,意境论终于成熟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中,有两个“象”、两个“景”,第一个“象”与“景”指的是真实的可感触的客观世界;第二个“象”与“景”指的是虚构的被诗人以艺术性的语言塑造出来的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客观真实世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突出了艺术家创作中的艺术再造力,无论表现自然或是再现自然,被表现或再现自然,永远不会是客观现实世界中原生态的自然了。

宋代以后,阐述意境(有时写作“境界”)的理论越来越深入,意境论广泛深入人心。中国古典诗词的作者和读者,无不以“意境”作为创作、感受、评论的基本。以至清末的古文家林纾在《应知八则·意境》中宣称:“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路,皆出其间,不讲意境,便自塞其途,终无进道之日矣。”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结合西方哲学观念,把中国诗学的意境说改造为境界说,其功劳在于强调审美取向的区别,分辨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又把创作主体区别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但是,在意境论的创作主体、真实客体与审美客体三者的定位和关系上,王国维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理论。

(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有三境,物境重在外物,情境重在情感,意境重在真心,三者的审美对象不同。

B.诗的三境,强调主体与客体契合的关系,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诗学意境论的探究。

C.诗歌中的“象”,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结合形成的新的审美形象,即后来的意境。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融人了诗人的虚构,突出了艺术家的艺术再造力的作用。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意境概念的提出谈起,追根溯源,条理清晰地论证意境的发展轨迹。

B.文章辨析了《诗格》中的两段话,其所涉概念与后来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C.文章引用晚唐司空图的《诗品》《与极浦书》,论证诗词创作理论取得新的突破。

D.文章举王国维把意境说改造为境界说之例,论证王国维在中国传统诗学上的功劳。

7.意境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猜你喜欢

莫高窟客体诗学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背诗学写话
浅议犯罪客体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莫高窟里看藻井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