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2-29刘红敏李晓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基础课基础知识医学

刘红敏,郭 海,李晓英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医师运用所学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1]。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于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之上,只有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才能对患者信息进行整合,做出合理判断,反之临床思维则无从谈起。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组织胚胎学教学为例,分析医学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1 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在课堂听课中发现,医学基础课教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在授课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传授,很少注意与后续课程知识的衔接及临床需要,引入临床案例较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认为医学基础课较为枯燥,不易理解记忆,特别是有些学科比较抽象,学习难度大。深入实习医院调研发现,实习生反映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增加了实习难度;带教教师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给临床实习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目前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特别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与临床需要脱节;学生未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走上临床岗位时才发现医学基础知识严重不足或不能很好地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分析临床案例,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2 对策研究

2.1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医学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基础课应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和满足临床岗位需求。教师不仅要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意识,更要具备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能力,真正做到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服务。

2.1.1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医生是个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职业,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目前在医学院校,很多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存在“吃老本”现象,不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于自己讲授的内容学生能听懂、考试能达标即可,缺乏为专业服务意识。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安排教师到医院相关科室见习,了解临床实际。只有知道了临床需求和相关临床知识,才能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结构、功能改变有机衔接。

2.1.2 加强教学研究 教师应积极备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课、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把控能力。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择优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培训,加强教师与校外同行交流,了解国家教育教学政策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在更新理念的同时,时时鞭策自己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

2.1.3 优化教学团队 为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构建跨学科甚至跨专业的新型教学团队。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为减少教学与临床的脱节,应打破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师资队伍构架,吸纳其他学科甚至临床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如人体解剖学可以由外科教师或影像专业教师来授课,组织学与胚胎学可以由生理、病理或诊断学教师来授课,大家一起备课、一起研讨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也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是基于教学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基础上的一项改革,从长远来看,医学院校特别是专科层次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2 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2.2.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导向,因此每门课程、每节内容都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设定为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熟悉和了解哪些知识和技能,而应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某些知识分析有关问题或现象。比如在组织胚胎学中讲到肾的结构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肾脏的微细结构外,还要能够结合本节内容分析临床上有些肾病为什么能够导致尿量或尿液成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收集相关信息来达成这个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2.2.2 优化教学内容 在医学专科学校,医学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一般较低,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完成授课任务,又要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把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所涉及的器官和在人体内发挥关键作用的器官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如组织胚胎学教学中,讲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时,把肺、肾的微细结构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其他器官如膀胱、尿道的微细结构可略讲甚至让学生自学,真正基于临床需要去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为临床相关疾病诊疗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后续课程的需要,如讲循环系统时,把动脉作为学习重点,因动脉与后续课程中血压的形成和调节有重要关系,同时高血压也是临床常见病。除此之外,部分医学基础课还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还要依据护考大纲选择教学内容。

2.2.3 创新教学方法 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或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比如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学到甲状腺一节时,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提出什么是甲亢?甲亢产生的原因和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预防甲亢?让学生课下收集文献资料回答问题。或者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到肾的微细结构肾小管时,问学生糖尿病患者尿中为什么会检测出葡萄糖?由学生进行解答,同时进一步提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例日益增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糖尿病?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给出自己认为适合的解答,不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2.4 引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利用人类思维规律,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2]。如组织胚胎学涉及人体微细结构多且抽象,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因此在讲解每节内容时,尽可能把结构层次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解肾的微细结构时,肾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对结构之间联系及相关功能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肾的结构,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尿液在肾脏内的生成过程。

2.2.5 改革考核办法 考核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模式,改变单纯的终结性考核为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比如把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团队协作及作业等纳入课程考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迪下开阔思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此外尽可能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比如考试中增加分析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医学基础课作为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跳出传统保守的教学方式,充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当然要深入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管理,加大师资培养,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基础知识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清律的基础知识
医学的进步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医学、生命科学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