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微孢子虫病的病理及防控要点探讨
2020-12-29陈小玲
陈小玲
(和平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广东 河源 517200)
河蟹微孢子虫病严重影响河蟹产量,以下将针对河蟹微孢子虫病的病症、诊断、病因以及预防四方面内容进行着重论述,并结合对河蟹微孢子虫感染研究数据分析,其在养殖期间,影响河蟹成活率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河蟹成活率不高、肉质不鲜美等问题的建议。
1 病 症
河蟹又被称为中华绒鳌蟹,在我国拥有大量受众群体,是我国淡水养殖的河蟹品种之一。但是在当前阶段发现河蟹进入市场后,常会因为肉质不肥美、商品规格与市场大众预期不符,导致其在市场中销售受到影响。
研究河蟹微孢子虫病,发现河蟹出现钓网、上草等行为,并且其食用的食物数量出现断层式减少,针对行为异常的河蟹进行动态追踪,发现发病河蟹存在壳体不坚硬、容易进网。另外,大部分河蟹受到微孢子虫病感染后,会在后期出现蜕壳的情况,解剖表现异常的河蟹,患病河蟹肝胰腺受到微孢子虫病的影响,导致内部脏腑受损,因病毒感染程度不同,导致内部胰腺呈现的颜色有所差异,患病严重的河蟹其肝脏颜色多为灰白色,并且大部分河蟹其腹腔内部存在糜烂、积水等情况,肉眼可见的发生溃烂。
部分河蟹存在底板发黑、发黄等情况,河蟹肝胆颜色如果没有呈现灰白色,说明其患病程度并不严重,还可以摄取食物,但是依然存在全身组织水肿,并且肝胰脏颜色逐渐变化,直至呈现灰白色并失去其他生理机能,无法采用传统养殖方法去除微孢子虫。
2 诊 断
掌握河蟹患微孢子虫病后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微孢子虫病进行研究,应用荧光PCR 检测微孢子虫结构以及活动形式,使用微观显微镜观察微孢子虫在组织内部活动情况。
针对河蟹细胞进行PCR 检测方法,确定其患病情况,使用的是实验法,普通养殖户仅能凭借河蟹出现的异常反应,判断其患病程度,但是由于河蟹出现异常反应后,其内部组织已受到微孢子虫病病原的感染,所以这时采用预防措施,还是会影响养殖人员河蟹养殖产量。
3 病 因
由于目前养殖人员并未掌握养殖河蟹的科学方法,导致河蟹易受到水质污染及养殖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干扰,成活率极低。除此之外,蟹苗并不具备抵抗病虫侵扰的能力,这些因素对河蟹养殖工作影响较大,难以取得预期设想效果。另外,在调查期间发现河蟹养殖密度设定并不合理,高密度养殖划分,会使蟹体有机质增加,蟹体排泄物也会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呈直线增长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微孢子虫在水域养殖范围内生长繁衍创造有利条件,一旦养殖环境恶劣,微孢子虫可以大量繁衍滋生,从而河蟹会快速被病原虫侵袭,导致产量变低。
4 预 防
微孢子虫寄生于河蟹肝胰腺的细胞中,在其侵入河蟹细胞内,养殖人员即便发现河蟹行为异常,采用药物也无法杀死虫原。除此之外,一旦微孢子虫进入河蟹肝胰腺后,还会使病虫大规模传播。
对微孢子虫感染寄生肝胰腺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寄生体初期,并不会使寄生体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但是河蟹后期会出现异常行为,这时采用预防方式已经无法切断病虫传播,由于大部分蟹苗抵抗虫病的能力较弱,为此需要在养殖河蟹前期进行预防工作。
通过微孢子虫病以及河蟹养殖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苗种饲养时,需要严格遵循选育要求,选择优良品种,改变苗种播撒方式,调整池塘浓度,微孢子病虫在水质污染的水体中大量繁衍。为此,在养殖河蟹前期,需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工作,在消毒工作完成后,还应过滤池塘内野杂鱼,并在食堂中投放保护肝胆的药物,提升河蟹自身抵抗病原的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调整选配饲料方式,饲料选配工作以及投喂饲料的方式,都将关系到河蟹是否可以在养殖期间提升其自身免疫力。另外,养殖人员需要借助EM 菌或定期播撒光合细菌的方式,改良河蟹养殖水质,防止河蟹养殖环境因水质污染,出现微孢子虫,影响河蟹养殖产量。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影响河蟹在市场中价格的因素,并在后期进行针对性预防,防止养殖户因预防不合理,使河蟹受到微孢子虫感染,通过养殖期间光合细菌的播撒、科学设定饲料选配量以及投喂方式,从而增强河蟹抵抗病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