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在临床生产中的预防措施
2020-12-29韩硕
韩 硕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一种常见猪病,是在现代化、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最为典型和常见的疾病之一。作为一种兽医临床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病动物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身体脱水、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等不良症状,如患病动物不及时治疗,严重的电解质失衡会造成死亡。能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毒往往与其他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哺乳仔猪,不仅增加了救治难度,还加速了其病情的发展。近几年,随着我国南方大规模养猪集团迁移至辽宁省,哺乳仔猪传染性腹泻病在辽宁省内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性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哺乳仔猪是养猪业生产过程中的根本,大量损失对于辽宁省养猪业快速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推广科学的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技术,对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尤为重要。
1 引起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毒
常见的能引起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以及猪轮状病毒。因其临床诊断症状较相似,经常需要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鉴别诊断才能准确地推断出病原。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PEN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成员之一。经接触带毒粪便到口腔传播,以食欲下降、呕吐和急性腹泻为基本特征的高度急性、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哺乳仔猪以及断奶仔猪感染该病毒后,死亡率在80%~100%,病死率极高。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以及采食后出现剧烈呕吐。对患病生猪剖检后,小肠部位可以肉眼观察到的病变区域,小肠病变区域肠壁变薄并且膨胀,内部充满大量黄色块状固体及恶臭的淡黄色液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二者在临床诊断症状、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都表现接近,因此还需借助实验室诊断技术才能做出进一步准确诊断。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RT-PCR 等是常见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一种急性的猪肠道传染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直接感染引起的,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同属。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呕吐、14日龄内仔猪超高死亡率、严重急性腹泻以及超高脱水率为特征的猪肠道传染性疾病,是国际兽疫局(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之一。35日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10 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后,死亡率高达100%。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具有种属特异性,只感染野猪或者不同饲养日龄的家猪,主要传染源为隐形带毒猪和病猪,呼出气体、鼻分泌物、粪便、乳汁及呕吐物中携带的病毒被排出体外后,将有机会污染猪舍内的空气、用具、饮水、饲料和环境等。病毒粒子可以通过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入易感猪群体内,从而被感染。部分鸟类、犬和猫虽然会被感染而带毒,也会作为带毒者和传播媒介传播本病。该病临诊症状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相近,且两种病毒常混合感染。
1.3 猪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是主要引起各个日龄的猪腹泻的病原之一,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脱水以及腹泻。在大部分养猪的国家中,猪轮状病毒感染均有发生,各国养猪业均因该病造成巨大损失。猪轮状病毒的感染在规模化养猪国家普遍存在,季节性明显,秋、冬季以及早春等气候较为寒冷时易发生。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猪群内隐性感染猪以及患病的猪。在室外环境中可以持续期1~14 d,平均可达7.4 d。日龄越大的猪,死亡率越小。14日龄以上的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很少死亡。成猪自然感染轮状病毒一般临床表现不显著,多数呈隐性经过。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至今仍不确定该病经呼吸系统能否传播,呈地方流行性。病毒主要诱导细胞免疫,免疫期较短,所以感染此病的动物痊愈后,仍可能重新被感染。
1.4 其他病毒
除上述三种病毒外,黄病毒科的猪瘟病毒以及圆环病毒科的猪圆环病毒2 型病毒也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哺乳仔猪腹泻症状。猪瘟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快速升高,病猪精神萎顿,不吃不喝,眼角处有多量黏脓性分泌物,严重的患病猪甚至出现上下眼睑粘连,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有出血点,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出血斑。圆环病毒2 型病毒的临床主要症状为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仔猪生长缓慢、消瘦、贫血、并且还出现黄疽和呼吸系统疾病现象,剖检症状有淋巴结肿大、肝组织硬化、多灶性黏液性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和肾炎,综合多种临床症状。这两种病毒均有其他器官明显的特征性病变,因此,在病例剖检时,可对感染病毒与常见的哺乳仔猪腹泻病毒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2 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方法
哺乳仔猪由于年龄小、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只能通过母乳来获得一定抵抗力,很难通过输液治疗。且常见的能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毒目前并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对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原则是“防大于治”。
2.1 加强哺乳仔猪护理工作
生猪养殖过程中,室温骤降、恶劣的饲养环境往往能增加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因此要加强对哺乳仔猪的室温管理从而实现生猪养殖经济利益最大化,加强哺乳仔猪猪舍的温度监控,建议临床上无论是规模化养猪场还是小型家庭农场,要尽量改善仔猪、特别是加强规模化猪场内的哺乳仔猪猪舍内的饲养条件,尤其在气候温度变化时要尽量调整舍内温度。安置智能化舍内温度监控设备配合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设备等,可以保证舍内温度均衡,在饲养管理上也要注意给水温度和给水比例,冷水以及过量给水会使哺乳仔猪受到寒冷刺激。
2.2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应饲喂全价营养饲料,保持各方面的营养平衡,从而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哺乳仔猪的基础健康状况。与此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过氧化氢酶以及适量的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使被免疫的哺乳母猪尽可能多的给哺乳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以上两种饲料配比方案均可显著提高母猪初乳中总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减少断奶前哺乳仔猪肠道疾病所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发生。
2.3 建立妊娠母猪的免疫程序接种
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由于哺乳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不能对哺乳仔猪进行一些商品化疫苗的免疫接种,而获取病毒抗体的来源只有母乳中的抗体,因此,通过提高乳汁的母源抗体水平非常重要。做好妊娠母猪和待产母猪的免疫接种程序,还需淘汰猪场隐性带病猪的,与此同时在选择种公猪精液前,也要排查一些如猪瘟病毒等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根据本地的病毒流行情况制定符合本场的妊娠母猪和待产母猪的免疫接种程序,必要时还需再次加强免疫接种提高乳汁里的母源抗体水平。监护哺乳仔猪的饲喂情况,尽可能保证每一头哺乳仔猪能吃到母乳,增强哺乳仔猪群体抗病毒水平。
3 展 望
自2010年以来,在我国南方等省份相继出现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哺乳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大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后该病持续向北扩散,自2011年冬季开始,新生仔猪腹泻性疾病在辽宁省的不同地区陆续发生,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其中,猪场饲养管理不佳是诱发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主因:猪舍通风能力不足、舍内空气质量不良以及舍内昼夜温差变化大等,饲养管理条件有待改善,而通过增强哺乳仔猪舍内温度监测、改换高质量的奶品、降低舍内哺乳仔猪饲养密度等即可有所缓解。与此同时,辽宁省内规模化猪场应积极与疾控中心等单位合作,宏观把控辽宁省内主要的、能引起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病毒流行亚型,为今后疫苗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