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231例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2020-12-29李乐燕云文科
乔 军,曹 剑,李乐燕,云文科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1],由于无临床症状,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更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项简便、准确、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意义[2]。笔者通过冠心病231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动态心电图评价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01至 2017-12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31例,临床诊断符合WH0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男150例,女81例,年龄40~71岁,平均(59.33±8.5)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08例,心绞痛型123例。
1.2 监测方法 常规采用Mac-5000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动态心电图采用世纪今科公司产CCTT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机及便携式记录盒,24 h连续监测并详细记录患者生活及活动规律。
1.3 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采用“三个一”标准:(1)ST段水平或下降型压低大于1 mm(J点后持续80 ms);(2)ST段改变持续出现时间大于1 min;(3)两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时间超过1 min。排除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及干扰、且ST段下移时无心绞痛症状发作者。ST段压低前后心率较平均心率之差>10次/min为快频率依赖,<10次/min为慢频率依赖。
1.4 结果
1.4.1 缺血性ST-T 改变的检出率 231例中检出缺血性ST-T改变200例,检出率为86.6%;共检出缺血性ST-T改变4190阵次,其中2937阵次(70.1%)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1253阵次(29.9%)为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度为3~31阵次,平均每例发作21阵次。
1.4.2 ST段压低发作与心率的关系 231例患者平均心率72次/min,其中快频率依赖150例(64.9%),慢频率依赖49例(21.2%)。
1.4.3 ST段压低幅度的改变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压低幅度分别为(2.05±0.92)mm和(1.92±1.53)mm。持续时间分别为(8.89±8.42)s和(8.80±7.57)s。
1.4.4 发作的规律性 2937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中1220阵次(41.5%)发生于6~12时,255阵次(8.7%)发生于12~18时,908阵次(30.9%)发生于18~24时,552阵次(18.8%)发生于24时至次日6时, 可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多发生在上午6~12时,较少发生于12~18时。
1.4.5 心律失常情况 231例中检出室性心律失常129例, 68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61例为有症状心肌缺血,24 h动态心电图还显示,心肌缺血发生阵次较多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复杂性均增加。
2 讨 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时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心绞痛或类似症状的临床现象。其可能是某些急性心肌梗死致命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猝死的先兆,由于患者发作时无明显临床表现,容易造成漏诊,动态心电图可以较好地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存在,对指导临床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组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于6~12时,呈现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这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和AMI的时间相吻合,说明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后可能进一步地诱发有症状心绞痛或猝死[3]。国内外研究报道,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1)缺血心肌数量较少,缺血时间短促,引起刺激不足[4];(2)由于神经系统损坏,如糖尿病等使心绞痛报警系统失灵,疼痛传至大脑皮层经络发生障碍;(3)当心肌缺血范围小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短,可能达不到疼痛阈值而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5]。近年来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心率变化都可使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増加。本组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快频率依赖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慢频率依赖,快频率依赖的机制可能与日常活动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糖皮质激素分泌等増加有关,而慢频率依赖的机制,可能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导致冠状 动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
总之,无症状心肌缺血同样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本组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和时间规律进行研究,对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