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丛:桐梓方竹发展记
2020-12-29赵树丛
文/ 赵树丛
今天,桐梓人并不满足,更没骄傲,他们在为方竹的发展下更大的手笔。金秋季节,他们成功举办了中国竹子学术大会,几百名国内一流的竹子专家云集桐梓,为方竹高质量发展支招献策。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竹笋贸易中心也在桐梓破土动工。
近些年来,曾经红红火火的竹产品市场冷下来了,原竹价格下跌,老化竹园增多,竹子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在一些竹产业大省,人们形象地说竹子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我最近到贵州遵义的桐梓县,参加一个关于竹子的学术会议,却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他们把大娄山方竹当作宝贝一样,政府和企业,干部和群众,众口一词夸方竹。在那片深山老林里,方竹发展气势如虹。
出身“寒门”的山珍
中国是竹子的原产国。全世界共有竹子1200多种,中国就有500多种。中国对竹子的利用,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竹简,兵器的竹弩,音乐的竹笛,生活的竹篦,等等。但大力开发竹子的商品价值,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对大自然产品的眷恋,竹子深加工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小到家具、地板等日用产品,大到风电叶片、竹缠绕工程管材,以及竹纤维布料纸张等等。竹子的种植与日俱增,涌现出许多竹子之乡、竹子大县,以及不计其数的竹子专业户。然而,国际上这几年逆全球化浪潮跃起、贸易争端频发,国内环保门槛提高、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竹产业风光不再。桐梓县的竹产业为何“逆行”,出现如此红火的局面呢?究其根本,是他们发展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方竹。方竹其实是圆的,只是在竹节处的横切面看上去是方形的,故而被称为方竹。主产于遵义桐梓和重庆南川的大娄山脉,金佛山是大娄山的最高峰。1938年,前中央大学杨衔晋在此采集标本,1940年耿以礼建立了方竹属,并将其命名为金佛山方竹,1948年耿以礼的儿子,我国竹分类学家耿伯介又把方竹归入寒竹属。大娄山是方竹的故乡,桐梓一带的人还亲切的称其为大娄山方竹。方竹生长环境极为特殊,野生资源主要在大娄山脉金佛山一带海拔1700至2200米处的林冠下,环境温凉、无风、湿润。方竹历史上少有记载材用,却是有名的笋用竹。方竹含有17种氨基酸,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3.5克以上,比优质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都高。我国著名的林学家陈嵘教授称赞方竹笋是“竹笋之冠”。方竹笋最佳采摘时间是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季节,此时其他竹子品种的冬笋、春笋还没有影子,极具反季节优势。方竹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寒门”的真山珍。
城市让“方竹”更美好
吃的问题历来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在党内通信中发出过指示,收管吃三件事都要抓紧,还特别要求国人“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小平同志在设计“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时,第一个就是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 9 7 8年的63.9%下降到2019年的28.2%。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绝对值却越来越大。温饱问题解决了,吃的学问也越来越深奥,由吃饱向吃好、向吃出健康、向吃出美丽,大步转变。
上海人特别注重生活品质,他们的菜篮子,就是一个风向标。“上海本帮菜”口味独特,名扬四海。本帮菜就是具有上海本地风味的特色美食,也就是其他地方所谓的“土菜”。当然,上海人爱吃的本帮菜的食材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从长江流域运去的。上海本帮菜讲究荤素搭配、生鲜俱全,新鲜蔬菜是菜篮子的主打产品。上海流行一句话“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有一种小油菜的名字就叫“上海青”。笋是本帮菜的重菜,配料有之,主菜亦有之。过去由于远距产地,大家以笋干代替。近几年,鲜方竹笋在上海出现,成为上海市场的抢手货。你想,九、十月份正是“我花开尽百花杀”的时候,能有新鲜的、清香味十足的、高粗纤维的、高微量元素的、高蛋白氨基酸含量的方竹笋,那是“爱你没商量”的。每年方竹笋上市时节,电商快递滚滚如潮,盒马生鲜与肉同价。超市刚上货,就一扫而空。
上海历来领时尚之先。当年上海办世博会有一个创意十足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人对方竹笋的青睐,引发了城市消费的新浪潮。成都、重庆、武汉,甚至大北京,在中秋国庆之际,也都争相品尝方竹笋的鲜美。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火锅料理南北通吃,竹笋是上等的火锅食材,什么红油锅底、清汤锅底、三鲜锅底,都让方竹笋大显其鲜,消费量与日俱增。城市让方竹更美好,方竹生产的动力和价值就这样展现出来了。
政策助力方竹兴
如果说桐梓方竹发展兴旺的最大动力是市场,最大牵引力是城市,那么,方竹发展的最大推手是政府。在桐梓,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托举方竹产业的发展兴旺。桐梓方竹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源于一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风口——退耕还林。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出了一个跨世纪的大方略:退耕还林。把长江、黄河中上游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国家财政出政策,补贴粮食、补贴苗木、补贴管护,巩固项目资金等等。桐梓县是深山区,那里的农田都在山上,有人戏称“大字报田”,种苞米是用棵数的。这些田地都在25度坡以上,属于政策性退耕范围。事实上,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补贴,比老百姓种那些一棵棵的苞米收入更高,对当地干部群众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造林树种的选择上,基层干部群众却与上面顶了牛。他们选择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有经济效益的方竹,但不在上面划定的品种之内,报告被否定,再上报再否定。一个生态民生相得益彰的品种被打入另册,眼看就要错过政策的机遇期了,参加全国人代会的遵义代表傅传耀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贵州厅,把这件事反映给了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锦涛同志担任过贵州省委书记,了解贵州的山山水水,熟悉贵州的生态环境。他发表了近乎于结论性的意见:退耕还竹是一条好路子!于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松动了,方竹被列为退耕还林的政策序列,国家林业局还派了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其实,由于交通和市场建设方面的原因,当时老百姓种方竹是冲着政策优惠去的。但党委政府却想到政策优惠期的八年以后、十年以后持续发展,于是,一系列辅助政策出台了,低产竹林改造给予补贴,新造竹林给予补贴,上山的生产路建设,几乎由政府包了。政府还和南林大、贵州农大、中国林科院签订了长期的方竹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从品种优选、管理技术方面,解决了竹农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画到底,几十年来同念一本经、同吹一把号,一任接着一任干,把方竹林由十几万亩,发展到近百万亩。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又把方竹列为一县一业大战略,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方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领导还带队到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开拓市场。政策似甘霖,助笋雨后生。在桐梓,一个地地道道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竹农一年有近百亿的收入。而且随着清香味的竹笋兴起,桐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县,也名扬四方,先后被认定为“方竹之乡”“食品质量信得过单位”“中国方竹原产地”。
小方竹大产业
上海人喜爱方竹笋,看中的是方竹的清香美味。而桐梓干部群众偏爱方竹,看中的是方竹能充盈那些在贫困线上苦苦奋斗的农民的荷包。包括桐梓在内的乌蒙山区,是历史上有名的贫瘠之地,多年来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地区。这里也是红军长征的主要起点,黎平会议通过了改变原定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决定,转而前往黔西北。老一辈革命家深知,越是贫困的地方,国民党的管控越薄弱。红军在这里打下了遵义、桐梓,打开了军阀埋藏宝藏的山洞,补充了给养,更重要的是在贫苦农民中补充了大量的兵员。摆脱贫困是桐梓革命的原动力,但这个问题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党的十八大发出了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桐梓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方竹是一大功臣。方竹既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又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是把资源和劳动力有效结合的优质产业,群众看得见,愿意搞。方竹小,方竹产业可不小。在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同志给我算了一笔账:全县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万亩原生竹林,发展到目前的近100万亩,亩产量由150斤增加到800至1000斤,年综合收入近100亿元,人均增收2000元。而且是今年采完,来年又发,就像割韭菜一样,是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他们铁了心地抓方竹产业发展,并由此发展到花椒、竹荪等林下经济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桐梓退出贫困县之列。这里面,方竹产业发展是有大贡献的。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打了著名的娄山关战役,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悲壮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桐梓人并不满足,更没骄傲,他们在为方竹的发展下更大的手笔。金秋季节,他们成功举办了中国竹子学术大会,几百名国内一流的竹子专家云集桐梓,为方竹高质量发展支招献策。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竹笋贸易中心也在桐梓破土动工。桐梓的方竹正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桐梓人民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跨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