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贫困地区产业融合模式与发展建议

2020-12-29刘娜娜刘佳佳莎旦提阿不都外力许承云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产品融合

刘娜娜, 刘佳佳, 莎旦提.阿不都外力, 许承云

(1.新疆畜牧科学院 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畜牧科学院 畜牧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关键。新疆是全国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南疆四地州等“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手段之一就是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2],是农业发展上水平的必然要求[3]。农村产业融合,首先要做好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4],农村产业融合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5],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新疆农业发展要上水平不仅需要从农业、农村、产业内和产业间角度思考,还需要拓宽思路从空间角度来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6]。推进新疆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先进省区、地区经验,必须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厘清符合新疆贫困地区实情的发展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模式,走具有新疆贫困地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7]。鉴于此,笔者等通过对喀什地区巴楚县、皮山县,和田地区墨玉县、洛浦县、于田县,克州阿克陶县,哈密地区巴里坤县,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等国家级贫困县的实地走访调研,对现行新疆贫困地区主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模式推广条件及借鉴经验,提出新疆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新疆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产业融合模式及其推广条件

1.1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1.1.1 模式 种植端:开展土地流转,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种植基地,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五统一”和跟踪技术服务,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收购端:在贫困地区推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鼓励收购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农户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确保农户农产品卖得出,收益高,对收购加工企业给与补贴政策。加工端:借鉴浙江省松阳县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鼓励部分有经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作坊式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开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就地加工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流通交易端:加强产业链中交易市场的建设,尤其是主导产业大型交易市场的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品打造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杠杆作用,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加强物流建设,为农产品上行下行提供保障。销售端:实施订单、互联网、专卖店等多主体销售模式。

1.1.2 推广条件 产业基础:为当地主导产业,如南疆四地州中和田地区的红枣、核桃,喀什地区巴楚县的棉花产业、阿克苏的苹果产业等。产业链条:种植端有公司种植示范基地(良种基地)和合作社有良种扩繁基地、农户有高标准种植大田,加工端有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生产线、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有初加工生产线,销售端有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网,覆盖县、乡、村,确保农产品上行和下行畅通。经营主体方面: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可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产业经营主体可1个或多个,各经营主体间有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支撑保障方面:政府需提供相应环节的扶持政策,包括政策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积极构建产业链内部“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

1.1.3 案例 以巴楚县棉花产业链条为例进行介绍,其产业链及主要做法:棉花种植端:巴楚县棉花种植面积7.87万hm2。棉花收购及初加工端:巴楚县有棉花收购及加工企业6家。棉花产品精深加工端:巴楚县是自治区纺织服装“三城七园一中心”中“七园”之一,目前,围绕棉花产业,落户纺织服装企业39家,包括棉纺织企业9家、织布类企业4家、家纺服装企业18家、织袜企业3家、手套生产企业2家、地毯生产企业3家。同时,以“卫星工厂+农户”的模式将纺织服装业向乡村延伸,已建立乡镇卫星工厂19个,其中手工土布织造工厂2个、服装工厂8个、地毯编织工厂9个,已形成就业1 400余人,实现了棉花产业带动就业,延伸了产业链。棉花副产品加工端:全县共有粮油加工企业7个,年加工能力达30万t。销售端:巴楚县棉花及其产业链产品销售主要通过订单外销、电商平台销售和当地销售3种模式。棉农(企)根据棉花产业市场前景,选择棉花种植品种、面积等,棉农收获棉花后,根据棉花收购企业给出的市场收购价选择销售时间、收购企业,收购企业对棉花进行初加工后,小部分皮棉以订单形式销往内地省市,大部分在当地用作当地纺织企业原料,后经过家纺服装企业、织袜企业、手套生产企业、地毯生产企业等,结合“卫星工厂+农户”的模式将纺织服装业向乡村延伸,生产出棉纱、织布、织袜、服装、家纺等产品进入市场。巴楚县棉花产业链链条完整、产业链内部联结较为密切,实现了产品当地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高。

1.2 产业园区集聚型融合模式

1.2.1 模式 园区在土地经营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模式,采取“收益共享、统一分配”土地收益分配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基于当地条件,发展马铃薯、有机面粉、籽粒玉米、食葵、大果沙棘、特色毛驴养殖、牲畜养殖(牛、羊、马)等,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技服务全产业链模式,同时,园区积极培育金色向日葵、马铃薯花、大果沙棘采摘、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的多功能。结合脱贫攻坚,探索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服务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的“一地生三金”的产业带贫新模式。

1.2.2 推广条件 融合平台为自治区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融合主体为多主体: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科技服务团队。融合基础: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销售、电商、社会化服务、物流、交易市场、科技研发等业态丰富,产业链较为齐全。高标准规划,统一打造,充分结合脱贫攻坚异地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就业等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1.2.3 案例 以阿勒泰地区青河县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其主要做法:一是创新土地经营管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园区所在的阿魏灌区规划开发土地1.67万hm2,目前已开发土地0.87万hm2。在土地经营上提出“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模式,通过公开竞标的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农作物种植,土地所得采取“收益共享、统一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解决了受益户因土壤条件、种植品种不同造成的土地流转差价平衡的问题。二是以加工企业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园区内已有可可美仁食品加工厂、梦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驴奶加工、新疆坤元太和马铃薯种业公司、青润有机农业、粮食烘干及面粉加工厂、农机合作社、滴灌带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等多家企业区,养殖园区已有11家养殖合作社进驻,现代农牧业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日趋明显。三是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近年来,已有北斗导航、农机标准化作业、有机农业土地认证、节水磁化器、脱毒马铃薯等多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同时,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畜牧科学院合作,建立了院县合作工作站,同时,成立阿勒泰地区小浆果研究中心,在园区建立了农业实验中心、小浆果繁育基地等,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四是创建观光旅游基地,实现农业多功能。园区种植向日葵、马铃薯、大果沙棘、农区进行养殖畜牧业,开展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引导加工企业开展工厂化旅游;引导农户建设生态庭院,支持有条件的牧户开办特色民宿,讲好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故事,把大田美景、自然风光、企业文化、脱贫攻坚的故事,以及热情的服务融入旅游到发展之中,实现农业多功能的目标。同时,以“秘域青河”冰雪旅游节和“向阳花开”葵花观赏旅游节为契机,促进有机农产品销售、餐饮服务、特色民宿,“农家乐”“牧家乐”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实现农业多功能。在发展成效方面:青河县立足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大力谋划产业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技服务全产业链,并拓展农业多功能,产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初步形成了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服务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的“一地生三金”的产业带贫新模式,产业促脱贫成效显著。

1.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1.3.1 模式 种植业功能拓展方面,可依托旅游景区,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模块。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观光作物种植,开展采摘,举办“桃花节”等节日活动,实现农业的生产、休闲、采摘、文化、教育、科普等功能,提高农业原本的价值,促进增收。畜牧业功能拓展方面,可充分利用新疆细毛羊、阿勒泰大尾羊、多浪羊等品种优势,依托羊产业,建设羊文化博物馆、文化长廊、体验区、休闲区等,并结合区域内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特色美食等自然、文化和传统资源,使羊生产、羊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餐饮、体验、度假、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不同品种羊“特色庄园综合体”。

1.3.2 融合条件 生态环境良好,如旅游景区内及周边、森林草原覆盖率高的区域;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如油菜、罗布麻、桃树观赏性林果集中连片的种植;畜牧产业具有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如南疆地区的多浪羊,北疆地区的阿勒泰羊等,可拓展其多功能性,发展畜牧业+旅游;应具有交通位置优势,距离城市近,交通便利,周边餐饮等配套相对较好。经营主体方面应有种植业龙头企业,拓展农业功能,开展休闲观光业;同时,由多个经营主体打造,形成休闲观光综合体。支撑体系方面,需配套种植、加工、销售、餐饮等。

1.3.3 案例 以巴楚县红海景区休闲观光农业为例。巴楚县以红海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培育特色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模块。一是进行土地流转,种植特色林果,发展休闲观光和采摘。具体做法:统一流转景区周边塔拉硝尔村41户农民土地67 hm2,统一规划,分区域、分品种种植蟠桃、小白杏、西瓜、留香瓜等特色林果,在景区道路沿线种植桃树、杏树,一方面美化景区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增加收入。二是根据种植季节,举办杏花节、桃花节、结果期的采摘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增收。三是充分结合景区餐厅、酒店对蔬菜、肉制品的需求,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从以前的棉花种植调整为蔬菜、瓜果种植,与景区周边农民签订庭院经济发展协议,农民通过自家房前屋后自留地改造成菜园、鸡圈、羊圈,将肉、菜等销售给景区,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四是通过对13户民宿进行改造和搭建“星光夜市”,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配套,提高农民增收途径。在发展模式上,采取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统一经营;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发展种植观光;进行蔬菜大棚种植,开展蔬菜采摘;利用河道养鱼,发展垂钓、烧烤;利用特种养殖,发展马驼队等服务业;利用现有民居发展餐饮住宿;利用休闲观光采摘游,销售农副产品。在成效方面,围绕休闲观光业发展,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开展车马队服务业,增加就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增收、住宿、餐饮、农畜产品销售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增收明显。

1.4 “农商互联”型融合模式

1.4.1 模式

1) 疆里疆外模式。在供应链打造上,打破常规模式,去除中间环节,打造出适合于贫困地区的“公司-农户”型农产品供应链,即供应链上游与农户直接对接采购,将农产品最大价值利益留给农户,农户只从事种植,供应链中游的企业负责标准化、品牌化、全网营销、全国推广,而供应链下游以直采直销的形式直接对接全国消费者。

2) 赶街模式。“赶街”是一家诞生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面向全国市场的农村创业生活服务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农村综合代理商,即赶街拿到优质企业的业务代理权,再把代理权分发给各级合伙人,旨在构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大品牌下乡渠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赶街3.0模式(图1),即“一中心,三体系”,一中心即县域公共服务中心,三大体系指公共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体系、消费品下行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营造县域电商氛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农产品上行体系主要针对卖难,创新县域农村分销模式,把农产品卖出去;消费品下行体系主要针对买难(消费品下行),开创“县、乡、村三级服务站”模式,代购、代售服务模式,“最后一公里”乡村物流解决方案,让农民共享电商红利,把消费品买进来。

1.4.2 构建条件 平台:有运营商及平台,如疆里疆外、赶街平台、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在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平台需融入双语。产品质量:要注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运营:农户负责种植出优质农产品,其余品牌、包装、营销均由专业化公司运营。支持保障:政府需提供一产上水平、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产品营销、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

1.4.3 案例 以和田疆里疆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1) 量身定制特色双语平台,助力民族地区网络营销。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农村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群众,疆里疆外开发了维汉双语电商平台,在平台后台,维吾尔族农民群众可以轻松地在维吾尔语端操作上传自己的农产品,也能看到维吾尔版工业品下行商品而实现网购,打破了双方语言上的障碍。

2) 创新农商互联新模式,打造南疆直采供应链。在供应链打造上,打破常规模式,去除中间环节,打造出适合于南疆地区的“公司-农户型”农产品供应链,即供应链上游与农户直接对接采购,将农产品最大价值利益留给农户,农户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种植,供应链中游的企业负责标准化、品牌化、全网营销、全国推广,而供应链下游则以直采直销的形式直接对接全国消费者,由于没有中间商层层加价,消费者也获得了实惠,实现了供应链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3) 供应链倒逼推动标准化,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疆里疆外采用以销售带动标准化的方法,通过供应链倒逼农产品全面提升质量,让农民尝到甜头后自发主动的配合企业做好品控和质量管理。如,公司针对“和田杏”策划开展了创意营销活动,为“和田杏”量身定制了内外包装和保护膜,并发给农户,由当地农户自行采摘装箱,对照疆里疆外设立的有针对性的品控奖惩机制和阶梯收购价格,农户自发做好品控管理。

4) 探索农产品社交营销,开辟直播销售通道。疆里疆外创新开展视频直播营销。将目前流行的视频直播模式与新疆农产品营销嫁接起来,利用视频直播突出“我的产品,我代言”的概念,形成比溯源系统更好的产品追溯和信任背书。疆里疆外的农产品视频主播均为受过完整定岗实操的维吾尔族同胞,通过视频直播打造属于新疆的网红,同时带动新疆农产品品牌和产品传播,实现一举多得。

5) 培养农村电商火种。以顶岗实习培训的方式,将整个新疆团队带到国内电商氛围最浓的浙江杭州,让杭州分公司团队对新疆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实操辅导,并且组织优秀员工参加商务部农村电商师资培养班。顶岗实训和外出学习培养出的农村电商民族团队在回到当地后,成为发展电商事业的火种,全面深入每个行政村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普及培训。疆里疆外在洛浦县已培养出100余名合格电商服务站站长,300余名预备电商站长,并且孵化培养出50余名个人电商创业者。

6) 打开洛浦产品出疆通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疆里疆外在打造从县到乡镇再到村的物流服务网点方面:在县城内建立物流服务中心和仓储中心,在全县乡镇建立物流仓储分拨站点,在行政村依托电商服务站建立村级物流网点;为县域物流仓储中心配备大型冷链运输货车,为乡镇级物流分拨站配备中型多功能MVP运输车,为村级物流配送网点配备电动三轮运输车,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的运输仓储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难题。同时,疆里疆外还依托企业资源在天津、杭州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建立洛浦县农产品出疆中转仓,为洛浦农产品行销全国做好物流仓储的后勤保障。

7) 在内地布局体验店,实现精准营销。疆里疆外作为商务部全国农商互联企业联盟会员,打通了京津沪等中心城市批发市场、商超、社区等营销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在天津建立了洛浦线下特色体验店。通过营销渠道整合,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团购单位合作,实现大客户覆盖及批量销售。

1.5 “特色产业+扶贫”型融合模式

1.5.1 模式 实施“总场+分场+合作社+贫困户”的四级运行体系,由总场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补助购买的多胎肉羊托付给分场,形成风险和责任由分场承担,收益归贫困户享有的“铁羊”模式,分场每年向贫困户支付收益分红。

1.5.2 推广条件 依托大的食品集团,保证畜产品有销路;县、乡、村3级扶贫种羊繁育养殖体系,即县建立县级总场,每个乡镇建立扩繁场(乡级分场),每个村建立1个合作社,合作社有社员养殖户。

1.5.3 案例 以于田县“羊产业+扶贫”融合为例。于田县充分依托天津食品集团,采取“总场+分场+合作社+贫困户”的4级运行体系,形成“五统一”、可复制模式的县、乡、村3级扶贫种羊繁育养殖体系,示范带动多胎肉羊形成脱贫产业,全县13个乡镇依托县级总场新建15个多胎肉羊扩繁场(乡级分场)。每个分场建标准羊舍3栋,配套设施齐全,并且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采购多胎生产母羊。为解决贫困户“不会养、养不好”的问题,由总场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补助购买的多胎肉羊托付给分场,形成风险和责任由分场承担,收益归贫困户享受的“铁羊”模式,分场每年向贫困户支付收益分红。贫困户每年可获取收益分红。同时,每个分场可吸纳3~5名贫困人员稳定就业,贫困户还可获取劳务收入。通过四级体系,解决养殖环节良种、扩繁、规模化饲养问题,同时通过上游龙头企业带动,解决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对实现贫困地区产业脱贫、贫困户增收的具有重要意义。

2 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2.1 明确新形势下加快新疆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提质增效、贫困户增收和激活贫困地区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思路创新、产业带动、功能提升、利益联结”为贫困区农村脱贫攻坚突破口,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要素集聚优化,鼓励贫困人口深度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2.2 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化选择产业融合模式

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精准脱贫。充分依托喀什、和田、克州等深度贫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特色粮棉果畜等资源要素,差异化地选择产业链延伸型、“农商互联”、农业功能拓展型、产业园区集聚型、特色产业+扶贫等融合模式,加大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电力、科技、文教、金融、社会化服务、社保、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3 夯实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2.3.1 做优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立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推动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

2.3.2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增强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果品、瓜菜、小麦、玉米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并加大对产地初加工补助;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2.3.3 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健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商助力脱贫;突出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产品特色,结合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创建、培育与宣传一批贫困地区区域公用品牌;加快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推进贫困地区主要农产品全球化交易,以柘城县辣椒大市场模式为鉴,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和田地区围绕红枣、核桃产业,喀什地区围绕棉花产业、阿克苏地区围绕苹果产业等,在地区及县城建立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乡镇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村级建立交易网点,形成上达省外、国外,下联县域千家万户的交易网络,不断拓展国内、周边国家市场辐射,极力打造农产品购销集散地、出口基地、价格形成中心。

2.4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服务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集体经济得佣金的“一地生四金”的产业带贫新模式。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交叉渗透。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壮大订单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组建同行、跨行联盟实体经营,顺畅技术、资金、物资流转、供应,实现多方受益,互惠共赢局面。以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立足当地资源,与贫困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销售及休闲、服务等融合经营,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2.5 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金融贷款融资机制,推进贷款保险担保机制。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托底销售政策,确保农户农产品卖得出、卖出合适价格,助力脱贫攻坚。支持贫困县(市)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重点支持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营销、冷链物流、互联网+农业等发展。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融合,加大贫困地区农业人才的培育。

3 结语

通过对新疆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对新疆贫困地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其推广条件的分析认为,在新时代推进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和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推进全产业链模式建设。应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基础,贯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由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向前和向后不断延伸,打造园区前延后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融合模式,实施产业链综合一体化管理,推进全产业链内资源化循环利用,通过紧密衔接市场,促进价值链延伸。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模式建设。应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主导,聚集区域内优质农业资源要素,加强农业关联产业向园区布局,打造产业融合平台,推进园区内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产业集群内“互为市场”融合。三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模式建设。应以各类农业园区为主导,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农林牧旅融合,促进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工程,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拓展农业多功能价值。四是推进农商互联模式建设。应以“互联网+”为契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电商企业为主导,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冷链物流体系与电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新疆“子母品牌”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五是推进扶贫产业融合模式建设。应充分整合与利用现有扶贫政策、资源与资金,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政府顶层设计为推手,以涉农企业为主导,加强特色农产品品质区划工作,实施“一地一品”与“一品一策”工程,推进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县特色林果、园艺、畜产品等扶贫产业融合模式建设。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农产品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比亚迪集团扶贫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