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廓精加工的刀路分析及对比

2020-12-28张广彬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17期

张广彬

摘要:本文对外圆精加工走刀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解析数控车加工中外圆径向精加工的每个要点,以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质量稳定性。关键词:数控车;外圆精加工;加工路径

1外圆切削刀路和刀路优化

切削过程是刀具与工件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传统外圆精加工提出针对性的进刀方式优化,从理论、微观、能达成的尺寸精度、耐用度、工作效率、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改进后的加工路径进行分析。外圆车削一般由粗车和精车组成,在精加工前首先要进行粗加工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所以粗车给定的参数大多是大切削量和较快的切削速度。由于需要进行精加工,所以需要留有径向和轴向加工余量,一般径向留0.5mm的余量、轴向留0.1mm的余量。然后进行精加工,切除剩余加工余量,保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精加工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该加工需要采用特定的切削参数来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2刀路對比

2.1 两种刀路的刀具路径对比

传统的外圆精加工刀路,是先加工外圆的径向尺寸,紧接着加工轴向尺寸;优化后的刀路,加工完径向尺寸并没有直接加工轴向尺寸,而是进行了退刀,最后才加工轴向尺寸。两种刀路加工特点如下:

(1)传统的径向加工不仅切削刃参与车削,刀片的前刀面也参与车削。

(2)优化后的径向加工,切削刃参与车削,刀片的后刀面也参与车削,但前刀面不参与车削。

(3)从刀具的走刀轨迹来看,优化后的刀路多了很多退刀,将原本可以一起加工的尺寸拆开了,繁琐了一些。

(4)加工轴向尺寸时,切削方向由内向外变成了由外向内,改变了切屑方向。

2.2 两种刀路切削后尺寸回弹性对比

切削产生的切屑是造成切削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切屑是切削过程中工件受到刀具前后刀面的挤压形成的。传统精加工刀路,在加工径向尺寸时是由内向外加工,未加工表面和刀具的前刀面接触,切屑沿着切削方向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刀具的整个前刀面嵌入在工件径向未加工表面里面,在实际切削中会产生异常声音,而且刀具的前刀面与工件未加工表面的角度很小,挤压过程很剧烈,在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未加工表面的角度很大时,失去了平稳的后刀面摩擦,已加工表面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弹性恢复,外圆的轴向尺寸在精度较高时难以保证。

优化后的精加工刀路,在径向加工轴向尺寸时是由外向内加工,刀具的后刀面与未加工表面接触,由于后刀面与未加工表面角度很大,切屑排出的空间大,刀具的后刀面并没有完全嵌入工件里面,轴向余量的长度就是与后刀面接触的长度,所以切屑与刀具挤压不是很剧烈,加上有刀具的前刀面摩擦,已加工表面出现弹性恢复的强度不高,这样就有效保证了外圆的轴向尺寸,而且留有的轴向余量还可以更多。

2.3 两种刀路切削后残余应力对比

传统的径向精加工刀路,刀具的前刀面与未加工表面角度很小,切屑排出的空间很小,距离很长,导致一些切屑在切削处积压,刀具在继续切削情况下工件的径向表面受到剧烈的摩擦、塑性变形和热冲击,工件的内部金属承受很大的塑性变形,在工件表面层残留大量应力,这些应力在长期的外部温度和切削力作用下,破坏了原本已加工表面的平衡。优化后的精加工刀路,刀具的后刀面与径向表面角度很大,切削点在刀具的后刀面和径向表面之间,切屑排出的空间较大,切屑不会在切削处积压,刀具的继续切削也不会导致切屑留在工件表面,工件的表面所承受的切削热、摩擦、塑性变形较小,经过刀具前刀面的摩擦,留在表面的残余应力相对较小,外圆的轴向尺寸容易保证。

2.4 其他因素对精加工刀路的影响

在现实加工中,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对外圆加工尺寸有影响,如机床的丝杠间隙,这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可以修改机床的间隙参数,但遇到比较高的尺寸精度,还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此次优化,进刀位置多了两个斜方向的走刀,刀具在切削前快速接近工件原点,开始实际切削前走了一个斜方向空刀,用作消除机床的径向和轴向间隙,因为加工中工件被切削时承受了径向和轴向反作用力,如果没有及时消除机床的丝杠间隙,刀具承受反作用力将导致外圆表面可能出现锥度和振动。

3优化刀路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加工时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如有多个台阶圆、倒角等都要考虑进去。此加工首先加工第一个外圆,从倒角处进刀,切削前走一段空刀消除间隙,加工至尺寸处,斜方向退刀;重复同样的动作加工第二个外圆和第三个倒角;最后加工两个径向面。这样就保证了外圆的轴向和径向尺寸。

4优化刀路的优缺点分析

优化精加工刀路优缺点如下。(1)优点:①减少了刀具前刀面的磨损;②过去只能留有很少的轴向余量,现在可以留出更多的余量,以弥补对刀产生的误差;③外圆的轴向尺寸得到了保证;④切屑排出方向得到改变,外圆径向面粗糙度因此有了改善;⑤平衡了刀具磨损。

(2)缺点:①刀具路径复杂很多,增加编程难度;②工作效率有所降低。

5小结

对传统外圆精加工刀路作了改善,提高了外圆的轴向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解析了各个要点。在处理现实加工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在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从而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参考文献:

[1]于娟.数控车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17):49-50.

[2]杜金欣.数控车工及其监测技术探析[J].科学大众,2015(6):125-125.

[3]杨永利.数控车工技术的应用实践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3):134-134.

[4]王慧,刘旭东,杨春梅,等.移动式林间剩余物盘式粉碎机切削功率的理论研究[J].林产工业,2018,45(12):35-39.

[5]马岩,宋明亮,汪茜茜,等.强化地板数控横向开榫机主机结构的设计研究[J].林产工业,2018,45(2):5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