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

2020-12-28付琛瑜

河南科技 2020年30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付琛瑜

摘要:知识产权人才对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现具有支撑作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近年有较大进步,但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欠佳,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地方知识产权建设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人才培养现状的梳理,明晰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变经院式人才培养传统,结合实践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采用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等举措,逐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產权人才,为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和强省建设,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30-0036-07

1 引言

知识产权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当前社会紧缺的人才之一。知识产权属新兴交叉学科,对从业人才的实务能力要求较高。但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往往重理论、轻实务,重法律知识教育而忽略其他学科素质培养,培养的人才大多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亟需优化。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培养在部分高校得以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契合度较高,应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种较理想选择。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是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广大用人单位所组成的一种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项目。该创新模式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深化合作人才培养改革,调动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科技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人才。

2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截止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硕博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本科、知识产权专科以及非学历知识产权培训等四类,重点是前两种。

2.1 知识产权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正在培养涉知识产权的硕士研究生,有50多所高校正在培养涉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1]研究生阶段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及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知识产权MBA(IPMBA)研究生、科技哲学(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等多种类型。其中数量较多的是知识产权法方向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和知识产权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曾设置知识产权法二级学科点,毕业生授予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位证。高校的另一路径是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学科硕博士研究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重庆理工大学和中原工学院等高校还通过MBA渠道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尝试培养实务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知识产权MBA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此外,还有少数高校在公共管理、哲学、艺术等学科培养知识产权类交叉学科研究生。

2.2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主要包括高校设置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知识产权第二学位、知识产权双学位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知识产权管理本科等类别。

各地高校近年开办了不少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国内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共93所。这些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绝大多出自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都建立在法学专业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也围绕法学专业。为满足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型要求,部分高校还增加了理工类和经管类选修课程,综合提升学生能力。93所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院校中,76所(占81.7%)为2012年后才开始招生,2016年起毕业生才稍多一些,目前累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有限。

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是有招生资格的高校针对已大学毕业并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者招收的,学制两年,以知识产权为主修方向,修够一定学分即可取得知识产权专业毕业证书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这种培养模式的学制过长(6年),第二学位的含金量因远低于学制差不多的法律硕士而缺乏竞争力,以致招生单位和学生都逐渐对其失去兴趣,至今多数高校已停止法学(知识产权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重庆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经教育部备案可招收知识产权第二学位,这部分院校的知识产权第二学位招生培养情况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非全日制教育序列,教育部门前些年在部分省市高校开办的自学考试专业中开设了知识产权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专业。该专业共设课程14门,自学者累计考过70学分可获(自学考试)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现实中自学考试课程全部通过的难度较大,最终能顺利毕业者寥寥无几。加之非全日制学历竞争力不够等原因,自学考试教育在近年来日益萎缩,生源大幅减少,最终顺利获得学位的该类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也屈指可数。

2.3 其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除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之外,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践中还存在少数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人才和数量较多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对象。浙江工贸职业学院和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分别在近几年开设了知识产权管理专科专业,培养了部分专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其中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知识产权管理专科随着知识产权本科的设置已停招。

此外,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实践中还存在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该模式是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类通识课程、系列专题讲座、知识产权网络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更多人员能较系统学习知识产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知识产权热点、重大问题,组织教师及实务界专家开展系知识产权讲座、巡讲;针对具体领域知识产权问题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活动等。各地设立的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机构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知识产权普及教学模式是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向广大非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普及教育模式并非学历教育,时间较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性不够,普及教育对象不易纳入知识产权人才范畴,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对象除部分属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继续教育之外,多数属其他专业人才的知识产权知识或技能的普及教育。

3 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知识产权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复合性和技能实用性要求高,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大都设置较晚,在人才培养条件和经验方面普遍不足,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往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一方面行业急需知识产权人才,另一方面部分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因素质和能力欠缺而无法及时找到工作,反映出现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存在一定弊端,亟需予以优化。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3.1 人才培养路径单一

知识产权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高校在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时大多偏重法学学科,培养过程侧重法学理论教学,对知识产权实践能力培养普遍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培养路径单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型要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参与知识产权实习实训的机会较少,对专利文书代理、专利信息检索等实务性工作的训练缺乏,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普遍不强;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双学位、知识产权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陈旧,因为培养时间短,实习实践条件欠缺等原因,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现行知识产权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亦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生的知识获取易受所在学科点限制,现行法学学科下的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往往偏重法学学科特点,培养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难以充分融入相关管理学、经济学类知识;管理学学科下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又难以充分掌握法学知识,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在法学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较难适应知识产权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第二,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知识产权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因知识产权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不达标、教学案例不足、实践教学开展不够,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第三,专业认同度不高。知识产权研究生普遍在择业、就业环节对知识产权专业的自我认同感低,毕业后往往淡化自身的知识产权特色,而转行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或纯管理工作,与知识产权行业渐行渐远。

3.2 师资队伍无法匹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知识产权实务问题的基本专业素质,能在国家机关、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管理及服务等理论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专业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有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师资队伍绝大多数在数量和质量、专业学科结构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偏于注重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参与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保护等环节的实践经验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不少高校知识产权教师平时忙于搞课题与科研,参加实践锻炼和培训的机会少,无暇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相匹配,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数量达标,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是做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了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层次。[2]知识产权专业属新兴专业,各高校从事知识产权专业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相对较少。知识产权专业现有师资多为法科出身,对培养社会需要旺盛的企业知识产权人员所需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运营、检索等知识并不精通,无法胜任这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普遍缺乏实务部门工作经验,对学生的知识产权实务能力培养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师资短板限制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3.3 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高等院校内部的教学和研究,需要联合社会上各种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同时需要政府不断健全、完善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和用人单位五位一体协调育人的推动力,鼓励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涉及推动和鼓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对促进知识产权人才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所起作用有限,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3.4 实践环节教学不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现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不足,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大都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受师资和实习实训条件的制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务、锻炼技能的机会。教师对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多注重理论讲解,忽视了应有的知识产权代理申请、信息检索、实务运营、行政执法、管理保护和维权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长期习惯于封闭运行,很难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在缺失用人单位充分参与,尤其是不能调动利用实务部门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往往因实务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4 中原工学院在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方面的实践

作为中原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校,中原工学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一直在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创新培养路径。早在2014年9月,学校成功召开了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成立了以我国知识产权泰斗吴汉东教授为主任的知识产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吴汉东教授、陶鑫良教授等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与河南省有关业界代表,结合知识产权专业现状、社会需求和河南省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加强协同等方面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献言献策。近几年,学校又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政产研用等单位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 优化课程设计

知识产权的综合性强,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探索知识产权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路径,深化知识产权实务界与教育界的深度融合,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此,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以业界的需求为导向。所培养的学生除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基础知识外,开设了经济学原理、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知识产权管理、科学技术史、大学语文、知识产权法哲学、航空知识产权专题、纺织服装知识产权专题等大量跨学科、创新型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视野,课程体系的制定中广泛征求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介机构、管理部门等实务界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总学分共172学分,实践环节共43学分,占总学分的25%(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综合考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及方向,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专业设置两类核心课程共14门,第一类是学科必修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第二类是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除以上核心课程之外,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中还根据专业需要设置了中国法律史、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法、商法等法学骨干课程和部分管理学、经济学类课程。知识产权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合同法、知识产权诉讼实务、法律文书写作、专利挖掘与布局、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纺织服装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参与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撰写研究论文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4.2 与政府部门共建知识产权学院

2016年6月,中原工学院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签订协议,双方共建知识产权学院。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承诺通过政策倾斜、经费提供等方式支持中原工学院建设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知识产权学院,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和成长环境等措施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素质。政府部门和高校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复合型交叉学科,为地方建设培养更多真正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中原工学院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密切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已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4.3 努力改善师资结构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落实各方协同的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学科的授课师资队伍也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完善。可以说,国内现在几乎还没有一所高校完全具备培养合适知识产权人才的全部师资。知识产权人才在培养机制上,与其他法学人才一样,缺乏法律职业部门的介入和引导。[3]因此,高校需要借助政产研用单位的教师资源,弥补自身在知识产权师资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不足。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科除了法学课程由本校专业教师讲授外,在其他知识产权实务性强的课程方面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实务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较好解决了师资数量和结构方面的短板。

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科的师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本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共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11人具有法学博士学位,3人具有管理学博士学位,2人具有工科博士学位,具有海外访学背景4人,曾从事过相关实务工作的6人。二是外聘教师。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邀请从业时间长、理论功底深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资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授课。同时,学院还在课程方面大胆创新,邀请河南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知识产权主管,共同讲授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实务类课程。知识产权实务界人士参与学生培养,既让学生通过实务界教师了解实践需求、提高实务技能,又为企业高管提供了考察学生的机会,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邀请部分权威专家参与教学。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科不断邀请省内外的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及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讲座方式讲授相关的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知识。学校重视发挥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校外导师的作用,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保证这类专家亲临学校通过开展系列讲座等方式授课。吴汉东、李明德、宁立志、冯晓青等国内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均不同程度参与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工作,成为学院知识产权师资的有机组成部分。

4.4 实行“双导师制”

为弥补学校理论教学的不足,学院对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实行了“双导师制”。我们根据需要聘任了20多名来自实务部门的知识产权专家担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的校外导师,定期召开导师聘任大会和导师见面会,实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接。这些导师大多数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在知识产权实务领域经验丰富,了解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求,通过实行导师制,学徒式的教育传承必将对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了来自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河南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鄭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中州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中心等单位的校外导师分别给学生讲授《专利代理实务》等相关课程。这些校外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广泛参与,在一定的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师资资源,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政产研用等单位与学校的五位一体协同。

4.5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科在原有律师实务所、法院、检察院建立的实习基地之外,积极与省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实力较强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和部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河南知识产权事务中心、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河南国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河南联科专利事务所、河南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中建七局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持续派学生进入这些单位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经过政产学研用各方协同,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中原工学院毕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在就业市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

4.6 大力建设知识产权研究机构

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科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大力建设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强化教学与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是学校的校级科研机构,曾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现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郑州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和校级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学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中心产出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中心工作,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关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构成中心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4月,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学校知识产权学院牵头成立了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王肃教授为研究会现任会长兼秘书长,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学校,为学校知识产权专业师生参与研究会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知识产权专任教师和部分学生成为研究会骨干,参与研究会相关活动。研究会成立后每年都举行大型知识产权中原论坛,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周边省份甚至全国。研究会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河南省社科院和河南省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进行知识产权强省征文評奖活动,影响很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效提升了河南省在全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定位和影响力。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师生深度参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系列活动,通过科研和学术活动学习和提高,有效推动了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学校与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

4.7 校企协同,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提升

中原工学院启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本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班,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培养。在充分调研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创一”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班和强北京国知识产权研究院相关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的基础上,经与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充分协商,于2017年底与本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校企协同。

知识产权实务能力提升培训分实务培训、实习和推荐就业三个阶段。实务培训阶段集中开展知识实务培训,时长20天左右,168个课时,培训内容涵盖知识产权实务代理(包括专利代理实务、商标代理和版权代理实务)、知识产权法务、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就业指导等内容。参与培训的实务界师资人数共24人,均为河南省知识产权行业内极具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多名实务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所办的两届培训班由知识产权专业全部应届毕业生和10多名专业教师及部分低年级学生旁听了培训课程。培训期间严格执行考勤纪律,保证培训质量。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及时组织了“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班”总结研讨会,主要围绕课程设计、培训模式、人才培养方向及师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实习阶段为期两个月,包括河南智汇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郑州春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河南知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等共计12家单位参与实务培训。这些实习单位均为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培训企业前期根据学生意向确定了实习实训单位。实习期间,各实习单位安排固定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使其更加了解知识产权业务实务操作。

推荐就业阶段,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情况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首届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除考上研究生不进行推荐外,有7人与推荐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占培训人数的26.9%(全程参加培训且培训合格的学生共26人)。

这种校企协同,通过集中实务培训扩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实务能力的培养方式效果明显,获得了成功。今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原工学院和培训企业将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师资团队,研发编制培训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大学、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为知识产权强省贡献力量,培养更优秀实用的知识产权人才。

5 政产学研用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具体路径

5.1 采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现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建议改进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高校与知识产权实务界合作培养模式。正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服务和保护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市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高校正是应对市场需求才开始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是与用人单位密切相关的,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也将从事各类知识产权实务工作。如前所述,高校在知识产权实务教学方面的劣势决定了仅靠自身条件难以培养优秀的知识产权人才。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引入用人单位合作培养机制,可改变人才培养的固有弊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11月,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国内20多家知名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在重庆发起成立了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联盟,决定共同探索和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面的尝试从未停止过。比如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一直采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不仅聘用大量知识产权实务界专家参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知识产权实务教学。每年暑期还与深圳智诚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合办“创一”专利代理人培训班,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知识产权人才,成效显著。另外,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采取了政产学研协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采取与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合作开展知识产权实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大量聘请知识产权实务专家担任知识产权本科生校外导师、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和实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也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程中引入了用人单位,通过与实务部门合作的方式培养知识产权人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单位也可以加入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联盟,借鉴前述院校的经验,引入产教融合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知识产权强国和强省建设需求的合格知识产权人才。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