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变,世界之变
2020-12-28龙永图
龙永图
毫无疑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次疫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想到目前为止,再高明的经济学家都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刻意缩小或者肆意夸大其带来的影响,都是有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时候指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特别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关于国际贸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切断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国际贸易出现断崖式下跌,4月8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预测,由于疫情的大流行,2020年世界商品经济将暴跌13%到32%,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额都会有两位数的下跌,其中亚洲和美洲,特别是北美洲的出口受影响更大。
在国际贸易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应该说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对一些国家的影响大一点,对一些国家的影响小一点。那么国际贸易的下挫影响程度主要是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这个国家是否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也就是说国家的制造业是否有较为完整的门类,许多商品是否有完整和强劲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这是第一个条件。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对于它能否抵御国际贸易的大幅变动,具有很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次重大的危机中,那些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都顶住了危机的冲击,相反,那些没有制造业、只靠商品出口或者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抵御能力、抗风险能力就很差。第二,这个国家的市场到底有多广阔。如果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足够大,那么它就比较容易消化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第三,国家的投资长期以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
“外资撤离中国”的说法站不住脚不符合市场规律
我国国内市场比较大,经济增长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这就决定了中国在这次疫情之后受到的影响不会那么大。而且特别要强调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顺应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就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关系做了重要的调整。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始终是以两倍以上的增速、以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速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增速开始下降;2011年,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和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持平;到了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3.1%,而全球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才仅仅2.5%。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需要新的动力代替过去国际贸易长期以来所发挥的作用。那么,这就必须要强化科技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国际投资,即有效的国际投资,不仅国内经济如此,在国际经济发展方面也亦如此。
同时,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在全世界,特别在新兴经济体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支持,受到广泛欢迎,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来讲,今后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第一是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第二是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在内的传统领域的投资;第三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我相信加强投资力度,向国际投资者发出积极的信号会令中国的投资在国际上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外资将会从中国撤离的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不相信有企业会离开正在进入投资新阶段的中国这样一片投资热土。
因为离开中国这片投资热土,既不符合市场规律,又不符合投资者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之后,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越发活跃,中国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这将是疫情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趋势。
疫情之下面临的重大挑战
就是如何巩固、补齐和创新产业链
这次疫情令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了重创,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巩固产业链、补齐产业链和创新产业链,针对这三方面,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领域作出贡献和努力。
首先,要以“我”为主,加强在关键性全球产业链上的投资,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所谓关键性全球产业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国际分工和融合最为紧密;第二,在该领域中,科学技术发展得最快,市场扩张得最快,当然问题也最为集中;第三,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竞争最为激烈。
包括电脑、手机在内的电器和电子设备产业链,作为重要的国际产业链,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对其加大了投资力度,使这个产业链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核心就是投资需求不断增强。2005年,在全球产业链中,美国的投资需求占到了37%,可以说是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是经过了10年,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在这一产业链中的投资需求已经占到全球投资需求的36%,而美国下降到16%。这使中国在全球电子电器设备产业链当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开始具有一定的主导权。今后我们应加强这一类全球产业链的投资,充分满足投资需求,以稳定和巩固我国在关键产业链中的地位。特别是加强科技创新,使我们在价值链方面也取得更高的地位。
其次,我们要以“我”为主,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通过在国外建立工业园区、建立经济走廊、投资制造业项目,进一步创新产业链,这些产业链环节可能成为补齐我国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
再次,我们要加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这次疫情之后,国际大企业会重新布局产业链,中国要以格外开放的姿态融入新产业链的布局中。一方面,我们要在国内积极吸引外资在中国布局产业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在国外兼并、收购、和国外进行合资项目,使我们的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新布局去,这对我们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疫情不会使全球化“终结”
发展方向和目标将取得更多共识
在此次疫情后,国际贸易投资和产业链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势必对全球化造成重大影响。不少人由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受挫,由于国际贸易的大幅下滑,对全球化失去了信心,认为疫情使全球化终结了。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看的,我相信很多全球有识之士包括美国一些人,也不会这样看的。我记得特朗普还讲过一句话,他说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去美国化”,因为美国在全球化中一直起主导地位。
美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去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去美国化”。当然,中国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有人开始谈“去全球化”也有“去中国化”的说法。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与其说全球化终止了,不如说全球化正发生重大的变化,它从过去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全球化,转向以实现人的幸福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全球化。
这种改变对于全球化来讲也有一些好的消息。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这次疫情将会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6%,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二氧化碳下降得最多的一个年份。我还很高兴地看到,这几个月来,中国3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有明显改善,PM2.5浓度同比下降15%。还有报道说连意大利最有名的景区威尼斯水城的水都比过去清亮得多了。这些都是好消息,说明由于这次疫情,很多国家的政府、很多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全球化应该走向一个怎样的方向。
我坚信虽然这次疫情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全球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可能会取得更多的共识。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全球化,一定会逐渐取代一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全球化,一个新的重视民生、重视绿色发展、重视人的幸福和健康的新全球化,会加快到来,历史将证明人类在经历一场大的灾难以后,会取得重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