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字趣谈

2020-12-28马浩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八方繁体字武则天

马浩

口,象形字,得之于人的嘴。人们通常把讨生活,称为糊口。腹中有食,身上有衣,温饱问题解决了,日子就能过得下去,这便是锦,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不愁锦上不添花。

人食五谷杂粮,粮食何来?当然从土地中。在我眼里,这个口字,似乎亦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土地,想此,莫名地联想到有关口字部首的字。

有一灯谜:嘴里含玉,打一字。谜底不难揭——国。这个国字,是简体字,其繁体为國,从口,从或,或字拆开,为一口戈。似乎可以理解成,人们为了一口吃的,少不了要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家园。止戈为武,和平向来都要以强硬的武力作为后盾。

汉字从繁到简,篆、隶、楷、行,每个字,都讲究形、声、义。字形的简化,似乎是一种大趋势。而今,我们使用的汉字,乃1956年颁布实施的简化字,之前的,谓之繁体字。

一般情况下,简体字多从繁体字脱胎而来的,汉字的基因序列未变,当然,亦有例外,比如口中含玉的国字,便不是从繁体的國转化而来的,别有一途。这话说来话长,无妨简短截说。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洪天王在南京扎下脚跟之后,便把國字里的“或”改成“王”,欲称王天下。今天的“国”字,“王”改成了“玉”,多了一点,境界大不同,令人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说到洪秀全改“国”字。无独有偶,史上早有先例。唐代,武则天做皇帝,改国号为武周,她曾为自己造了个字——曌。武则天迷信文字,她要着手改革文字,新朝新气象。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边稍有风吹草动,下边差不多就要飞沙走石了。幽州有个叫寻如意的人上了奏折,國字中一个或字,或谐音祸,太不吉利,不如把或字改成武字,使人一看便知是武姓的天下。这个寻如意,真是拍马屁的高手,武则天一看,正中下怀,心中大喜,下令照改。

国字刚改好不久,又有人上奏,武字放在口里,犹如关在囚笼之中,实非吉兆,不如改成八方(上八下方),寓意着八方归于一统。武则天觉得此奏甚好,赶忙下令再改。

这则故事,出自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而今说来,就像听一个黑色幽默的笑话。随着武周的灭亡,八方一统的那个国字,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了,却因在一首敦煌曲子中被存了下来,至今还保留在《汉语大字典》里,成了国字的一个异体字,与《朝野佥载》里的故事遥相呼应着。

方块的汉字,似乎充满寓言与神性。淮海战役时期,在碾庄圩,邱清泉的部队被我军围困。邱清泉的指挥部设在一农家,院中有一棵大树,无计可施的众军官,病急乱投医,看到院中的树,觉得是这棵树破坏了风水。四方的院落如同一个口字,口中一木,不就是一个困字嘛,原因似乎找到了,赶紧叫士兵把树砍伐了,刚传令下去,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若把树砍伐了,院子里就剩下人了,岂不成了囚。

俗话说,嘴是两片皮,咋说咋是理。嘴,本用来吃食的,饭后,亦可用以谈资。不过,世间的是是非非,总难逃历史的悠悠之口。

汉字是活的,每个字似乎都有着指向,其方向无不是人心的向背。滾滚红尘,游戏文字者,终被文字游戏。

(编辑  余从/图 槿喑)

猜你喜欢

八方繁体字武则天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八方风味,美酒润佳肴
哈哈镜
千年瓷都: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不孕不育等2则
悠悠千载无字碑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