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符号化

2020-12-28王一茹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符号化中国传统文化好莱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精华,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符号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 “符号化”日趋盛行,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更是如此。国内外动画人越来越青睐中国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深入表達。本文在好莱坞近来年在研究动画蕴藏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电影符号学相关理论,由浅入深的从三个好莱坞典型动画作品中分析传统元素背后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好莱坞;动画角色;符号化

中国元素是中国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中华人民创造的、可以充分反映中国民俗和精神的文化结晶体。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在动画设计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好莱坞也逐渐将视角转战中国市场,多部诉诸于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影片相继问世,但是基于中国有自身的本土传统文化,想要有效的打开中国市场,好莱坞就需要不断的将中国元素加入动画电影中,这对传播我国历史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好莱坞动画设计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1.1从符号运用到内涵揣摩

1998年全球上映的《花木兰》这部动画电影中,中国古代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成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花木兰是影片浓墨重彩塑造的典型人物,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无论是外貌的设计还是言行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花木兰的设计造型上体现了东方古典之美,柳叶眉丹凤眼厚嘴唇和高颧骨。在贯穿整个电影的角色“木须龙”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的“龙”形象,“龙”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的神秘色彩;《花木兰》融合了我国许多历史因素,构成了中国具有历史特色的主人公形象、脸部特征、服装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对于木兰形象的探讨,可以看到美国动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和思考。

《花木兰》这部动画片一改昔日好莱坞动画片中的偶尔借鉴中国元素的局面,充满中国传统情怀与色彩,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故事框架是运用中国元素,但是从内容来看却是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对于人物的中国元素塑造上也只有“形似”而已。所以在《花木兰》这部电影的内核还是西方精神,可以说这部影片只是披着中国传统元素的外衣,虽然展示了中国元素却没有真正表现出中国文化,只是处在初步的对中国元素的探索阶段。

随着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上映,标志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进一步历史文化内涵的揣摩,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从初步探索到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功夫熊猫》全片体现了道教思想的精髓,剧中主人公是以我国国宝为原型的大熊猫,取名为阿宝,角色设计特征在原型的基础上更加鲜明,电影中的角色螳螂、娇虎、蛇等角色也是由动物象形拳“螳螂拳”“醉蛇拳”这些为原型设计出来的,影片中具有最高境界的智慧大师龟大师的角色身上,也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影片中龟大仙看似衰老的身躯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处变不惊,他所表达出来的中国道家文化的精神是这部影片所要传递的内核。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中国文化符号的表象下,创作者所传达的思想精髓是影片的主要目的。创作者在每个角色的设计上细致入微,将中国功夫的灵魂与角色融为一体。

1.2从简单粗犷到细致宏大

在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皮克斯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作品《包宝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短片讲述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母子关系的故事,一位年迈的华裔母亲因为儿子的成年离家而郁郁寡欢,意外成为一个包子神奇的活过来变成一只包宝宝的母亲,给这位母亲重新带来欢乐,随着小包子的迅速成长,她也在这苦乐参半的滋味中体验到孩子终究要长大的故事。导演石之予中国元素符号的穿插,和加拿大的文化多样性铸就了这部动画短片,成为奥斯卡的焦点。

在背景环境上《包宝宝》短片的主角包子代表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美食面点,一层是取谐音“包”和“宝”,代表了主角在故事中的地位。中国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短片大量的镜头展示了烹饪中国菜的过程如红烧肉、煮面条等,做饭工具的选择上蒸笼、擀面杖都是中国传统烹饪工具。短片用中国美食作为符号,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饮食精神。在装饰物品方面,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符号的装饰,如中国结,青花瓷纹样,瓷器碗和花瓶、挂在墙上的福字联、照片里的中国式古建筑照片、桌边的传统植物富贵竹等等,将屋内的陈设完全布置成具有浓浓中国风的氛围,通过大量中国风元素的装饰构建了中国式家庭的背景。运用这些文化符号塑造了一位生活节奏缓慢的空巢老人形象。种种的中国元素符号给不同的文化群体带来了共鸣,实现了跨文化领域之间的沟通,《包宝宝》的成功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符号的建立成为了重要的纽带。

3 总结

从目前好莱坞电影中融合的中国元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好莱坞电影中同中国元素的融合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但是在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仍存在缺陷,因此好莱坞电影以后再创作此类含有中国元素的电影时,需要在继承其原有的动画风格的同时,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新时期的中国元素进行进一步的结合。挖掘这些中国元素背后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袁萍.差异与认同:探究跨文化动画电影的叙事方法——以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101-102.

[2]郝胜,来思渊.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为例[J].艺术评鉴,2019(17):157-158.

[3]周雯.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之表达[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92-194.

作者简介:王一茹(1995年-),女,汉,甘肃兰州,硕士,兰州交通大学,数字媒体

猜你喜欢

符号化中国传统文化好莱坞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CRAZY RICH ASIANS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