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日两国的新年习俗
2020-12-28蒋妍智晓敏马云
蒋妍 智晓敏 马云
摘要:中国的新年习俗传入日本后,一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风俗的印迹,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日本本土特色的人文风情,逐渐形成了今日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新年文化。本文从中日新年的由来、新年习俗等方面进行探讨,浅析中国文化对日本新年的影响。
关键词:新年习俗;中国;日本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交流。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派遣了大批的遣唐使、遣隋使来到中国,将隋唐的优秀文化和先进制度带回了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旧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文字、茶道书法、中药汉方、节日习俗等,从中都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因此本文试从新年习俗入手,探讨中日新年的由来与时间,浅析两国新年习俗的特色及中国文化对日本新年的影响。
一、中日新年的由来
(一)中国新年的由来
中国的新年被称为春节,是农历的正月一日。正月一日在古代被称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象形文字,表示日出,因此元旦意为新年的第一天。新年起源于四千年前夏朝的夏历正月元旦。正月的日期根据朝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夏朝把夏历的元月作为正月,到了商朝则将夏历的十二月作为正月,周朝则把十一月作为正月。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又将夏历的元月定为正月,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并沿用至清代。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宣布历法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将公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加上农历新年正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前后,于是把农历的新年称为春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也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的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的1月1日正式定为“春节”,因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春节”这一名称才渐渐为国人所熟悉。
(二)日本新年的由来
日本的新年也称为御正月,是公历的1月1日。日本新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的6世纪中叶之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在公元604年推古天皇时期,自朝鲜半岛的百济人传入日本的元嘉历,此后,到明治维新时期为止的1100多年间,日本使用过如:仪凤历、大汀历等来自中国的各类历法。也正因此,如农历1月1日、2月2日等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基本上原封不动地在日本保留下来。1873年之前,日本是按照中国的农历庆祝新年。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历法也从农历改换成了公历。当时的明治政府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 ,而庆祝农历新年的各种习俗,也移到了公历新年时举行。如今,除了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农历年俗之外,日本的大多数地方庆祝的是公历的新年。
二、新年的时间
中国的春节也叫“过年”。按照民间习俗,过年从农历的小年到农历正月15日的元宵节,历时约3周。其中小年被视为春节的开始。关于小年的时间,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把农历12月23日定为“小年”,百姓们将农历12月24日视为“小年”,而沿湖、沿海的渔民则将“小年”定在农历12月25日。到了现代中国,北方地区将农历12月23日作为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农历12月24日。
而在日本,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是法定的新年假期。此外,由于在新年期间,各个家庭会在门前摆放装饰的松枝(门松),因此日本人一般认为摆放门松的期间(松の内)才是正月。根据地区的不同,摆放门松的期间有“元旦到1月7日”和“元旦到1月15日”的两种计数方法,关东地区是到1月7日为止,而关西地区的很多家庭认为“松の内”到1月15日为止。
三、中日新年的习俗
(一)新年的准备
在中国,新年的准备一般从小年开始。小年时人们主要进行的活动是祭灶和扫尘。祭灶又叫送灶,传说中,灶神会在小年时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在一年中的善行和恶行,以此来决定下一年的吉凶。因此人们为了让灶神向玉帝多多美言,都会拿出丰盛的供品送灶神上天。
从小年到除夕夜的這段时间被称为“扫尘日”。“扫尘”就是进行年末大扫除。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打扫房间、清扫院子等。因为人们认为“尘”和“除陈布新”的“陈”发音相同,希望能够通过大扫除清除所有的不幸,期待来年有一个新的开始。
农历12月28日是张贴门神、春联、年画、悬挂灯笼等的日子。据《山海经》记载,门神的原型是神荼和郁垒两位神将,他们擅长驱除恶鬼,因此每逢过年,百姓们就会在大门上贴上他们的画像,用来保护家宅平安。到了唐代以后,以秦琼和尉迟敬德为代表的武将逐渐取代了前者,成为了人气的“门神”组合。春联是写在红纸上的对联,因为在春节时张贴而被称为“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在秦汉以前,人们迎接新年时会在桃木做的木板上画上护符分别挂在门的左右,用以避邪迎福。而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在五代的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这一做法也被后代的人们延续下去,逐渐地演变成了如今的春联。除了张贴门神、春联以外,人们还会在房间里张贴彩色年画,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等,以传达新年时喜气洋洋、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日本临近新年时,家家户户也会进行年末大扫除“扫煤(煤払い)。而新年的准备便是从12月13日的“扫煤”开始。“扫煤”这一活动,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之所以称为“扫煤”,是因为日本人认为神忌讳肮脏的地方,而从前日式房屋,多是在围炉里烧柴,这样煤烟很容易熏黑房间。所以人们会在年末进行“扫煤”,以迎接年神的到来。
和中国一样,日本人也讲究通过新年装饰来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其中门松和镜饼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年装饰。门松是新年时立在玄关两边用松竹做的装饰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古代文人高尚的品格。受此影响,日本人也将松、竹视为生命力、长寿、吉祥的象征,此外,日本人认为神会寄宿在松树等常绿植物上,因此将门松摆放到门口,有“迎接年神降临”的意味。门松的摆放一般在12月13日的“扫煤”之后,但也有些日子不宜。如:在日语中“9”和“苦”同音,29日有“双重苦”的意思被视为不吉。而12月31日,因为只挂一晚与葬仪相同,对迎接年神而言也是失礼的行为,因此在日本人通常在12月28日之前装饰门松。
而镜饼是献给年神的供品,被认为是新年时年神的居所。装饰方法是将两个大小的圆形年糕重叠在一起,上面再摆上吉祥的橙子。镜子是日本传说中的三种神器之一,而圆形年糕因为形状和祭神时使用的圆形铜镜形状相同,所以被称为“镜饼”。将大小两个年糕叠在一起,还代表着月亮和太阳,有福德重叠之意。
(二)除夕夜活动
中国将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味着旧的一年至此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因为时间一般在农历12月29日或12月30日,因此也称“年三十”。而“除夕”则是指岁除之夜。在这一天里人们要进行如: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民俗活动。
年夜饭是中国人的团圆聚餐,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的菜肴多种多样,其中饺子、年糕和鱼非常具有代表性。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饺子之所以成为北方除夕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原因有二:一是饺子的谐音是交子,交子意味着新年和旧年相交的时刻,寓意来年阖家团圆、吉祥如意。二是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吃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而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年糕是除夕夜的重要菜品。年糕因为和“年高”发音相同,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年年提高。此外,鱼也是年夜饭里必备的一道菜。但人们几乎不吃。因为鱼和“余”的同音,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除夕夜通宵迎接新年的“守岁”也是民间重要的跨年活动。吃完年夜饭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共同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其中,放鞭炮是“守岁”必不可少的活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声在子夜时分达到高潮,震耳欲聋,热闹的爆竹声象征着除旧布新,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在日本,人们把公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称为“大晦日”,将“大晦日”的晚上称为“除夜”。和中国不同,日本人年夜饭的主食一般是荞麦面,也称“过年荞麦”。“过年荞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商家有在每月最后一天吃荞麦面的风俗,后来渐渐发展到除夕夜吃荞麦面。之所以在除夕夜吃荞麦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荞麦面细而长,寓意健康长寿、家运绵长。二、荞麦面容易切断,象征着将旧年的劳苦和灾厄彻底去除。三、古代的匠人多使用荞麦粉收集散落的金粉,因此吃过年荞麦被认为能够招来财运。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有守岁的习俗,但不同于中国“爆竹声中辞旧岁”的热闹,日本人喜欢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迎接新年。日本的寺院会在除夕夜的零点,敲响梵钟。除夕夜敲钟是日本寺院一年一度的传统仪式,据说是中国宋朝时传入日本的,而敲钟的次数也有明确规定,必须是108次。这108响象徵着人们在尘世间的108种烦恼,这些烦恼会迷惑人心、使人痛苦。因此在除夕夜,人们会前往寺院去敲钟或听钟,在沉稳人心的梵钟声中,祈祷消除种种烦恼、期待来年平安幸福。
(三)新年里的习俗
拜年是中国新年里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身着盛装,互相拜年。拜年一般由家中的晚輩向长辈开始。收到问候的长辈会将准备好的新年红包发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定要放进红色纸袋或用红纸包裹,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好运。新年红包也叫“压岁钱”,因为“岁”的发音和“祟”相同,有抑制邪祟之意。据说晚辈如果拿到压岁钱,就能平安度过一年。接下来是家中平辈之间相互祝贺,结束了家中的拜年之后,晚辈们会在父母哥姐的带领下外出给邻居拜年。到了正月初二,已婚的女性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而正月初三、初四则是四处走亲访友的日子。
在日本,人们在新年里也会相互拜年,时间一般在1月1日到3日。和中国一样,日本的家长们也有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惯。只不过中国的压岁钱是放在红色的纸袋里或用红纸包的,而在日本的压岁钱须放进白色的“年玉袋”里。这是因为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有纯洁无暇、朴素优雅之意。
此外,新年期间吃“御节料理”是日本的传统风俗之一。“御节料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当时的人们为了感谢自然的恩惠、庆祝丰收,有在季节交替之际,向神明供奉食物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节日仪式开始传入日本。到了奈良时代,宫中会在季节交替之际举行“节会”仪式,其间所吃的料理被称为“御节供”,而在江户时代,平民们开始将宫中的仪式引入生活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御节料理”。
“御节料理”实际上是由种类繁多的冷菜组成的拼盘。日本人有1月1日到3日不开伙的禁忌,因此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种类丰富、色彩鲜艳的“御节料理”,装入“重箱”(日式漆器料理盒)内,供新年期间全家人食用。装“御节料理”的重箱一般有4层,每一层分别装有海带卷,黑豆、鲱鱼籽等不同菜品,每一种菜品都有不同的美好寓意。比如:海带卷,日语中海带的发音与“喜悦”相似,有新年开心、如意的意思;黑豆,日语中“豆”与“勤勉”同音,象征着勤勉劳动,踏实生活;鲱鱼籽由于鱼籽数量多,象征着多子多福。而中国则没有过年不开伙的禁忌,在春节期间也能够照常开伙。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结合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在不断包容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日本的本土要素,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年文化。比如:中国仍按照旧历过春节,会进行贴春联,吃饺子等活动。而日本则引入了新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装饰门松、镜饼,吃过年荞麦。时至今日,日本新年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和中国虽有不同,但其中仍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了解中日两国的新年习俗,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促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柯克雷.日本传统新年习俗中的汉文化渊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92-94. [4]张舒.试论中日年节习俗及其文化异同[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55-56.
作者简介:蒋妍(1984.01-),女,汉族,广西全州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智晓敏(1977.02-),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马云(1985.12-),女,回族,河北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汉字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