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2020-12-28张庆海
张庆海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方法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CE16排螺旋CT机先进行平扫,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增强检查。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结果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发现62个病灶,其中2例为双发病症(均为胃、小肠),其余为单发病灶,胃及小肠病例最多,有52个,结直肠8个。CT影像结果显示:胃、肠道壁实性肿块,较小病灶边界清晰且密度均匀,较大病灶边界不清且强化不均。间质瘤病理特点显示:在遗传学上频发基因突变,相关蛋白多数表达呈阳性,在瘤细胞浆内和细胞表面广泛表达。核分裂象指标和肿瘤的危险度有直接关系,肿瘤的大小基本能反映病变的危险度,病变越大危险度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小病灶患者数量更多;小病灶患者的瘤大小通常≥2cm,这可能与<2cm患者大多拒绝手术有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具有特定临床病理特点与影像学表现,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捕诊断该疾病的价值显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
DOI: 10.14163/j.cnki.ll-5547/r.2020.19.022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临床较常见肿瘤的一种,主要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常见发病部位为小肠与胃部[1-3]。食管、结直肠少见,另外部分间质瘤可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现阶段,国内外对该疾病影像学表现的报道较多,但是关于该疾病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病理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平均年龄(56.38±6.35)岁;男42例,女18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疼痛与不适,部分患者还有黑便、贫血、发热等现象出现,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检或偶然检查发现。
1.2检查方法检查仪器为美国GE16排螺旋CT机,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平扫,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增强检查,嘱咐患者接受检查前禁食12h。对于胃检查者,在CT检查前15min让患者一次性服用最多IL纯水;对于小肠检查者,扫描前15-30min要求患者口服IL肠道充盈混合液,混合溶液为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的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饮用水。对患者展开平扫结合双期扫描的方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70s。对患者进行肘静脉注射,注射的流率为3 ml/sec。扫描参数为:120 kV管电压,MAS管电流,螺距1.375:1,层厚为7.5mm或10mm。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回顾性的薄层重建工作,重建层的厚度为1.25mm,重建的间隔为0.8mm。将患者的重建图像都传至工作站,并开展动脉期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重建工作,静脉期行多平面重建(MPR),最终得到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的重组图像。
2结果
2.1病灶具体发生部位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发现62个病灶,其中2例为双发病症(均为胃、小肠),其余为单发病灶,胃及小肠病例最多,有52个,结直肠8个。
2.2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能对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密度、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以及对邻近脏器的侵犯情况清楚显示出来。大致CT影像特点:①胃、肠道壁实性肿块;②<5cm的肿块,一般边界趋向清楚,密度也趋向均匀,可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较小病灶如<2cm的病灶可在胃肠道壁上呈膨胀性改变,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③>5 cm肿块,常可见坏死、囊性变和出血,强化不均匀,边界不清,特别当肿瘤坏死穿破表面和肠道相通时,肿块内可见液气平面;④转移征象主要包括临近结构组织的浸润转移;相应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特别是肝脏转移多见,其次为肺转移;腹腔种植转移,腹水形成。
2.3间质瘤病理学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瘤和(或)神经鞘瘤的不完全分化,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其不包括完全由平滑肌细胞起源的平滑肌累肿瘤和由神经细胞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60例患者病理检查同时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CD34、KIT蛋白(CD117)多数表达阳性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特征,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浆内与细胞表面CD117进行广泛表达,但是在非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细胞中不会有表达存在,因为CD117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所以临床上通常会将其作为确诊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重要指标。
2.4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指标与术后病变危险度分级关系①核分裂象指标和肿瘤的危险度有直接关系,肿瘤的大小基本能反映病变的危险度,病变越大危险度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②<5cm患者较多,可能和现在检查手段丰富有关;③手术患者肿瘤直径多为2-5cm,这和<2cm的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随访观察肿瘤变化、等病症增大再选择手术有关,临床实践中,<2cm的病变基本上是可以密切随访复查观察病变大小变化情况的;④>5cm患者趋少,对比观察患者CT图像,>5cm的病例肿块往往是向腔外生长为主,临床梗阻症状多不明显,常常是触摸到肿块来就诊发现的。见表l。
3討论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以往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之后,经常会将其误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现阶段,随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逐渐加强了对间质瘤病理诊断的研究[4.5],可以准确做出诊断。相关研究显示,中老年人属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发病群体,且相较于女性,男性发病率更高[6-8]。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通常会选择在多层螺旋CT平扫基础上进行增强扫描,观察间质瘤肿块的形态、生长方式,边界与包膜完整与否,病变内部是否有坏死密度灶与囊变病灶,是否出血,周围腹腔、腹膜后是否出现转移征象,肝肺等脏器是否有远处转移,给临床医生提供初步的影像学分期,决定是否需要马上手术、或选择随访观察病变情况择期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在CT表现上通常具有明显特点,一般来说呈现出中等程度强化状态的类似于圆形的肿块,具体特征类似于黏膜下肿块。一般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如果体积较小,则病灶的边界会比较清晰,在密度的分布上也会比较均匀,主要为黏膜下肿块的形式;如果其体积偏大,则通常会显得不规则,强化程度也不均匀。当肿瘤不但增大的同时,其会对周边结构产生明显的挤压症状,或表现出侵犯周边组织的症状。借助传统的钡餐手段或者内镜检查方式,能够观察到胃肠道间质瘤所形成的腔内肿块或内壁坏死之后形成的溃疡状改变,但这对于肿瘤内部构成与周围结构的侵犯显示,依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才具有重要价值。
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和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经多平面重组等后期处理手段,将肿瘤的状态和瘤内的变形坏死程度同范围、胃肠道黏膜的关系以及黏膜完整性和相邻器官的关系充分表现出来。经CT影像学特点分析,并对比病理学的恶性度分级,可以看出肿瘤的形态和生产、强化方式,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对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经CT影像学特征分析,对比其病理学恶性分层,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CT表现,能够帮助评价他的生物学危险性.有文献报道指出,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和肿瘤的发生部位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小肠间质瘤的生物学危险性比胃间质瘤要高。有学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生性生长问题,认为胃壁浸润与肿瘤的边界不清晰等CT特征,和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有明显关联。而另有学者认为,更高恶性程度的胃肠道间质瘤一般来说会拥有更大的体积,并且肿瘤实质的强化会更不均匀。还有学者指出,虽然恶性度高的胃肠道间质瘤更容易出现外生性肿瘤,并且外形更加不规则、强化度更显著,但这一结论只适用于肿瘤直径>5cm的胃肠道间质瘤中。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能将肿瘤清楚显示出来,采用CT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之后,能够分清肿瘤和周围器官组织之间关系,确定肿瘤来源,并且还可以将其用来对肿瘤危险分级进行有效判断。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在镜下观察可以见到梭形细胞,部分还有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混合存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免疫组化。病理学上,胃肠道间质瘤是潜在恶性肿瘤,但是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最终均可能出现恶化征象,还有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在术后存在有转移和复发可能,即使偏低危患者术后也可能出现复发征象。为此,多数病理学学者认为不能单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性与恶性进行区分,而应该对其风险程度进行合理、有效判断[9]。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时,要将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特点充分结合。影像学诊断主要以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为主,CT能够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定性与定位,同时还能对肿瘤组织器官转移侵犯、血管之间相关性的重要征象进行观察,能为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可将其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l]上健,徐军良,胡红杰.≤5cm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中华肿瘤杂志,2017,39(3):184-189
[2]李围仁.戴建华.我国原发性食管胃肠间质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9):1087-1090.
[3]张志德.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99-100
[4]徐宏伟,刘庆猛,朱秀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中华肿瘤杂志,2014,36(6):440-445.
[5]李永盛,陈丹磊,江翰,等.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0):793-796
[6]上灵杰,张瑞平,李健丁.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的现状与进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4):405-407.
[7]李峰多层螺旋CT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診断价值.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7):512-515.
[18]田寅.探讨128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饮食保健,2019,6(39):218-219
[9]龚海鹏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68-69.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单位:255029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