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县域数字经济“海宁样本”
2020-12-28海宁市经信局
海宁市经信局
海宁市全面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嘉兴市“数字经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县域发展的“海宁样本”。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1.55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工业增加值73.05亿元,同比增长22.6%;在2019年度数字经济考核中位居嘉兴全市第一。
聚力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引领。海宁成立了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海宁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2年)》,提出打造全国泛半导体智造基地和全省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先行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城市应用先导区的建设目标;出台《海宁市支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系列政策,形成覆盖产业、基金、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目前,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规上企业已突破100家,上市企業6家。
二是引培创新平台,强化支撑能力。海宁积极引进专业科研院所和科研攻关服务机构,建立泛半导体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务中心。目前,鹃湖一期项目主体已完工;中科院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相继落户海宁;浙大半导体晶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英国帝国理工应用数据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相关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三是创新财政扶持,做大产业基金。海宁积极贯彻“变补为投”的创新理念,运用政府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手段,组建成立多个基金项目,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已投资项目24个,投资8.2亿元,带动项目股权投资14.28亿元,参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产业基金二期2亿元。
聚力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两大数字产业
一是抢抓先机,全力做强做精泛半导体产业。围绕半导体装备、基础材料和核心元器件三大方向做精泛半导体产业,2019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产值突破100亿元。海芯微、奕斯伟、芯晖装备等芯片设计研发和装备企业相继落地,“三园一城”,即泛半导体产业园、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泛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和鹃湖国际科技城等发展平台雏形初现。
二是发挥优势,全力做大做优光伏新能源产业。通过发挥晶科、正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和磁吸效应,海宁要打造县域规模最大的光伏行业集聚区。目前已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体系,2019年,海宁规上光伏产业产值234.7亿元,同比增长27.1%,同时具备有13GW电池和12GW电池组件的产能。今年3月,晶科能源签约新增7.5GW高效太阳能电池与7GW电池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105亿元,满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60亿元。
聚力智能制造,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全覆盖
一是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海宁出台了《海宁市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实施方案》,于2019年培育了8家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免费咨询诊断企业63家。今年疫情后,海宁又迅速出台《海宁市推进“千企万机上网触云”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措施》,努力实现规上企业和行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加快打造10个以上数字园区、2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二是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宁围绕皮革、经编、家纺等特色行业,靶向发力,培育了“经编云”“袜之源”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用行业云串联并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助力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的问题。2019年,全市联网企业达500家、联网关键机器设备达5000台;3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累计上云企业4607家。
三是推进园区数字化改造。通过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加快推进数字化园区改造等手段,2019年,海宁有4家园区入选省数字化示范(试点)园区,3家企业获评省级首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海宁还推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建设,其中机器换人示范项目44个、新兴产业项目32个和智能制造项目35个。
聚力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融杭进程。海宁借助杭海城际铁路建设的契机,加快与余杭区、钱塘新区的对接合作,共建杭海新区,打造“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的样板”。目前,与浙大网新合作开发的杭海数字新城、总投资118亿元的中国宝武浙江总部等项目已签约落地。
二是高度重视接沪合作。深化沪浙两地首家跨省合作园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建设,主动引进高质量数字经济项目,已集聚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家、主板上市企业3家、全球行业龙头企业5家,上海企业占近1/3。
三是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海宁加大校企合作,依托本地及杭州、上海等地高校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泛半导体等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复合型人才。2018年至今,海宁共引育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63人,其中创业项目54个、创新项目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