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教学中结合读、写、听、说出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0-12-28彭爱蝶
彭爱蝶
学习、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探究《论语》教学方法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使命。
笔者在探究《论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融汇读、写、听、说,以及背诵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下面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为例阐述。
诵读成背,语感渗藏于心
诵读是最古老,但又是最佳的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学生读《论语》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要读得响亮。
首先是字音,十二章里读音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掌握。第一层次是现代文出现频率少的词,如“愠”“罔”等。第二层次的词是通假字,如“不亦说乎”的“说”,“吾十有五”的“有”。第三层次的词语是多音字,如“论语”的“论”,“三省吾身”的“省”等。
朗读的形式可以齐读、独诵、小组比赛、男女对读……
《论语》语言的精练美、句式的变化美、内涵的隽永美在熟读成诵的活动里提升了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等语文核心素养。
巧写促思,文采飞扬于笔
首先要孩子抄写文句,其次培养做笔记的习惯。这两点一般老师都会强调。
要强调的是: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论语》,让《论语》使学生的作品有“文”味特别重要。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中不断实践,发现学生不仅会用其中的名句来论证论点,而且会巧用其中的许多成语。
为《论语》作画也是一种好方法。原书中有孔子像和孔子授教图,可以让学生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创设漫画或者简笔画。笔者发现这个作业学生特别喜欢,交上来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面创设了人物、景物、语言,有文言文版本的,有幽默搞笑版本的,有浪漫无厘头的等。
上述各种方式的写作既推动了语言的运用,又提升了思维和审美能力,全方位地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善听活用,点滴沉淀于胸
“听”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听、没有好的听力能力,教学的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为了激发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听。为培养朗读的兴趣,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听节奏,听听音韵,耳熟能详。然后视听故事素材,激发深人阅读和研究。
让学生辨析地听,在对比中理解《论语》深意。例如“罔”和“殆”,“罔”是迷惑,侧重迷惑而无所得;“殆”是疑惑,侧重危害。不学和不思的后果还是有细微区别。
边听边做笔记,积累文言知识。边听,边理解,边思考,写下重要文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文学常识《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
对于知识,听之则思之,思之则用之,用之即创造之,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地促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说疑究深,鉴赏提升于言
学生在课堂的说,重在老师的设疑和引导,最后达到师生共同体的境界。
说疑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笔者教学第一章通过让学生答疑,引导学生认识到交友是交流学习心得,修身也是一种学习,学习和修身是密不可分的道理。
说疑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得到启示。笔者教第二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这样学生能反思白己的言行,达到学以思己。
说疑引导学生再次拓展閱读《论语》。教材选的十二章在《论语》中只是沧海一粟,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章节是必要的。老师可以设疑与十二章内容相似的还有哪些句子,让学生说一说。
最后背诵是学好古文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增强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学习《论语》必须要求学生背诵并且默写。
七年级上《论语》的十二章,除了第十章是讲珍惜时间,其余十一章都是有关修身或治学的,读、写、听、说、背像人的五个手指头,在学习的过程中,时而分工,时而合作,时而张开,时而合拢,《论语》似这只手中的珍宝,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这只手的能力。心灵则手巧,手巧则心灵。读、写、听、说、背灵活高效地运用,《论语》不仅深人学生的心灵,更可贵的是大大地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语》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研究”论文,课题编号:XJk19CJC062。作者单位:娄底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