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为什么爱看碑帖、字帖

2020-12-28

新传奇 2020年47期
关键词:娄山关怀素碑帖

毛泽东一生从未间断过钻研和练习书法,一直保持着看历代草书、字帖和古今名流、学者的墨迹与手书、手稿、手札的习惯。这是为何?

一生的爱好  毛泽东是公认的当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体被人们誉为“毛体”。这一成就是他几十年坚持不懈、苦苦钻研和学习的结果。

陈秉忱(曾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在《回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书法活动片断》一文中说:“我们从仅存的一张明信片(指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写给罗学瓒的明信片)的字迹来看,毛主席早年似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用笔紧严而又开拓,是有较深功力的。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和建党任务那样繁忙,毛主席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等帖一直带在身边)。1949年出国访苏时,也随身携带《三希堂法帖》(本版右下角有售)。1955年开始,毛泽东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1年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600多种,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帖及孫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批阅。毛主席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博览群帖、练习书法的事,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逄先知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介绍:“毛主席可谓是当代一流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他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在草书中,毛主席最喜欢怀素的草书,他多次要过《怀素自叙帖真迹》。我们见到怀素的字帖,只要是好的,就买下来给他送去。1964年12月10日,毛主席要看各家书写的各种字体的《千字文》字帖。我们很快为他收集了30余种,行草隶篆,无所不有,而以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来各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欧阳询、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頫、康熙等,还包括近代书法家于右任的作品。”

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  学习书法,要对照字帖,用心研究,反复临摹练习。这是历代诸多前人学书法的基本方法,也是毛泽东学书法的基本经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学习书法时,就是从临摹字帖开始的。

毛泽东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和临摹练习并不局限在书本上,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学习研究的范围很广,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行军路上,只要一碰到石刻、碑文、字匾,他都非常虚心而又饶有兴趣地学习研究并临摹一番。他善于从历代碑帖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

1935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赢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娄山关大捷,打破了娄山关守敌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端。关上有茅屋两间,石碑一座,上刻“娄山关”三个大字。当毛泽东随着中央红军沿着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羊肠小道来到地形十分险要的娄山关上时,饶有兴趣地问身边的陈昌奉等同志:“‘娄山关刻碑干什么?”陈昌奉等一时都回答不出来。他便给大家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接着,他又称赞“娄山关”三个大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后来,毛泽东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口中感叹道:“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和修建于哪个年代。”

毛泽东晚年除了从历代碑帖、字帖和古今名人墨迹、手书、手稿等书法作品中学字、学书法之外,还常常把这个过程看成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过程,这也是毛泽东涉猎传统文化的一个独到之处。

也是一种休息  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工作之余,看看名人字画、墨迹,这也是一种休息。在这种情境下的读书,看字帖、看墨迹、看真迹等,一般是以浏览为主。根据时间和环境,看多少就多少,看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显得比较轻松随意。”

(《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20问》)

猜你喜欢

娄山关怀素碑帖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怀素芭蕉练字
书僧怀素的籍贯
碑帖 亿元时代
访娄山关感怀
联谜考徒弟
怀素芭蕉练字
解说娄山关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