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百年大对决:得“燕云十六州”,天下定
2020-12-28
宋辽相争的百年背后,也是南北双方交融、趋同的百年。经宋、辽、金、元数百年的经营,中国政治中心居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终形成。再经明清两代强化,这一格局更加清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影响至今。
电视剧《燕云台》正在热播。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天的北京、山西和内蒙古一带。在中国古代,这片区域叫“燕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1000多年前,辽国与北宋在这里你来我往,打了上百年仗,双方都没有退步的意思。这块地方究竟有多重要,让宋辽穷尽国力要去争取呢?
中原王朝的努力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燕云十六州”不在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内。更确切地说,当时是在辽国治下。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要负很大的责任。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他的后人开始抢班夺权。李嗣源受惊吓而死,其三子李从厚被拥立为帝,即唐闵帝。但李从厚的帝位不久就被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李从珂杀了唐闵帝后,自立为帝,史称唐末帝。李从珂称帝后,石敬瑭决定起兵造反,并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称帝中原。此后,石敬瑭对辽人感激不尽,多次表示要报答耶律德光的恩德。进入洛阳不久,他就派大臣赵莹向契丹送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并按时纳贡。据《辽史》记载,石敬瑭称帝6年,先后派遣使者43次去契丹,朝内大事小情都向契丹请示。
“燕云十六州”归入辽国范围,对中原王朝而言,相当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骑兵可以肆意往来。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这一点,开始了收复燕云地区的努力。然而不管是周世宗柴荣,还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太宗赵光义,均未成功。
公元986年冬,辽国主动南犯,借此彻底打击宋朝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12月初,双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馆附近展开大兵团决战,宋军全军覆没,死伤数万人。君子馆一战,宋军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丧失收复燕云之地的能力。
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30万南下侵宋。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城外辽军形成对峙。辽军一路南下,受到宋军层层阻击,仗打得并不顺利。军中悍将、先锋官肖挞凛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受影響。他们派人写信给宋真宗,表示愿意与宋朝重修“旧好”。次年初,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宋之间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
“澶渊之盟”后,辽国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欲联金抗辽。双方约定:灭辽后,燕京一带归宋,宋将原来每年给辽的50万岁币转给金国。结果,宋军在辽兵面前依然不堪一击,最后还是靠完颜阿骨灭了辽国。
随后,宋、金开始就燕云地区归属问题进行交涉。金军表示宋军出兵晚,不能按原协议把十六州之地归还宋朝,只将燕京及其所辖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同时还要求宋每年上缴大量钱款,如果不给就出兵攻宋。彼时的宋徽宗虽然不乐意,但在对方武力威胁面前,只能全部答应。金军撤走时,把燕京及其所属六州的财富及数万军户席卷而去,北宋得到的不过是几座空城。
公元1125年,金军分两路南下攻宋。两年后,开封沦陷,北宋灭亡。后面的南宋王朝,连开封都一直未能收复,更别说燕云了。
得幽云、天下定
公元1367年10月,已经在元末军事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朱元璋,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准备北上灭元。在出兵前,朱元璋先发动舆论战,发布讨元檄文,历数元朝之罪,著名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是在这时提出的。次年8月初,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元朝亡。占领大都后,明军接着进军山西和西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逐至漠北。至此,在经过400多年后,燕云地区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明朝建立后,虽把都城定在南京,但军事重心却放在北边。为防止北元势力南下,朱元璋实行封藩制,将他的10多个儿子封为藩王,替他守卫边塞。这样南京为国家财赋之地,边塞安全也解决了,两全其美。其中,长城沿线的燕、宁、辽、代、庆、晋等9个藩王,是朱元璋分封的重点。9个藩王所管辖的区域,基本囊括了曾经的“燕云十六州”。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为了将军权集中于朱氏皇室手中。但他这一设计的弊病同样明显,军权转移至诸王手中后,必然会导致王权危迫皇权。他去世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登上皇位,并将都城迁到北京。至此,大明政治和军事中心合二为一。此举对于明朝之后200余年边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也有蒙古族瓦剌部的袭扰,并造成了“土木堡之变”,但燕云之地未再沦陷,大明的基业并未受到根本威胁。
明亡后,清朝仍以北京为都城,也是看重这块区域的战略意义。
全国性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如果把“燕云十六州”放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考察会发现,其地位的凸显,实际上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密切相关。
自汉至唐,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彼时的燕云地区,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一局面最终被安史之乱打破。随着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式微,藩镇割据的局面得以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壮大,成为各藩镇争夺地盘战争中所倚仗的重要力量。这些游牧民族看中了幽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遂在此定居,与当地汉族百姓开始融合。
燕云地区归入辽国时,幽州虽还算不上政治中心,但对之后地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辽人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这片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
宋辽相争百年的背后,也是南北双方交融、趋同的百年。经宋、辽、金、元数百年的经营,中国政治中心居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终形成。再经明清两代强化,这一格局更加清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影响至今。
从这个意义上说,“燕云十六州”不仅仅关乎南北和战,更关系着古代中国民族融合以及政治经济格局变更和定型。这一功能,恐怕是其他区域所无法具备的。
(《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