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2年,11位副总理集体“下岗”

2020-12-28

新传奇 2020年47期
关键词:工作部门老干部邓小平

改革后,国务院的工作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国务院副总理由13人减为2人。1982年,在会见巴西外长格雷罗时,邓小平再次表扬了老干部:“精简机构就是‘拆庙搬菩萨。从这两个月的情况看,我们的老干部顾大局,是经得起考验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第一次机构改革,被邓小平称之为“革命”。1982年1月1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他批评当时党和国家组织机构臃肿,“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不改革得不到人民赞同”。用邓小平的话说,1982年如果不搞机构改革,“(政府)确实到了难以为继的状态,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没有改变,由此导致政府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人员冗余问题尤为突出。

国务院工作部门多达100个

资料显示,到1981年,国务院的副总理有13人之多,工作部门有100个。其中,部委机构52个,直属机构43个,办公机构5个。而在100个工作部门中,经济管理部门就有71个。这些部门职责重叠,职责难分,工作效率难以保证。

与此同时,一些干部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了改革路上的绊脚石,这就是邓小平批评的“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例如,1981年初,“改革闯将”项南来到福建省任常务书记。他发现,中央推广的包产到户,在福建竟成空文。为此,项南甚至撤掉了一名思想守旧、工作不力的地委书记。

机构臃肿还有另一个原因。根据1977年中共十一大的决定,对过去审查干部工作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处理,可以工作而没有分配工作的,要尽快分配工作。大批老同志在平反后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领导职位,只能通过临时增加副职等办法来解决。此外,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问题专家高新民介绍,在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所导致的“派管干部”现象仍大规模存在,这不但与中共一贯主张的“党管干部”原则相违背,而且大量才德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干部留在位置上,也不利于改革开放的发展。

在國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看来,改革开放要发展经济,必须获得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而政治体制改革,首要的是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老干部被要求“作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

这次机构改革能否顺利推行,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老干部们的工作。中央党校教授、党史专家谢春涛认为,人事和机构改革从旧有的干部组成着手,不但合理而且有其必然性。“一些老干部对革命的理解就是终身革命,但其思想认识和知识结构是否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却要因人而异。”因此,如何理顺老干部的思想,是中央高层极为关注的问题。

在1982年1月13日的讲话中,邓小平甚至用“老干部最光荣最神圣的职责”“对党的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对每个人党性的一次严重考验”来要求老干部支持这次机构改革。

1982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时说:“从一个月的实践看,这项工作(指机构改革)进行得很顺利,可以行得通。我们能够顺利地进行体制改革工作。”一个多月后,在会见巴西外长格雷罗时,邓小平再次表扬了老干部:“精简机构就是‘拆庙搬菩萨。从这两个月的情况看,我们的老干部顾大局,是经得起考验的。”

1982年,中共十二大成立了中央和省级的两级顾问委员会,供壮心不已的老干部们发挥余热。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正是邓小平。

国务院副总理减掉11个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机构改革正式进入轨道。这场改革自上而下进行,第一个就是国务院。

改革后,国务院的工作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例如,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合并设立水利电力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设立商业部。

改革还明确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要求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国务院的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了1/3左右,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部委级领导平均年龄由64岁降至60岁。

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由13人减为2人。根据1982年5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的决议,万里、姚依林继任国务院副总理。本次会议还决定增设“国务委员”一职,其政治待遇相当于“副总理”。当时出任国务委员的有10人。

在地方上,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至60个减为30至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至60个减为45个左右;人员编制方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局级领导的平均年龄则由58岁降至54岁。

机构改革推动干部“四化”

1982年开始的机构改革历时3年,除了精简机构外,还为干部“四化”开了路。所谓干部“四化”,指的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此“四化”的标准由陈云首先提出,邓小平随即表示支持。

在1982年1月13日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可能亡党、亡国。”虽然“四化”在1983年7月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才获得正式确认,但1982年的机构改革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干部“四化”标准下的改革。尤其是对年龄和文化结构的要求,比较直白地体现了“年轻化、知识化”,这被认为是对领导干部终身制的一种修正。

邓小平在改革过程中多次要求严格领导干部的年龄标准和任期限制,他本人也被视作身体力行的典型。对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终结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推动,是本次机构改革最显著的两大亮点。

(朱权利荐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工作部门老干部邓小平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可行性研究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机构改革后县政府哪些工作部门的局长(主任)需要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
臃肿机构需要改革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六枝特区离退局“志愿服务在行动”
省直领导干部交流轮岗暂行办法出台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