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说课稿(九年级下册)

2020-12-28何炳来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旧梦科举制度

何炳来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

(一)文本的解读

《孔乙己》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孔乙己》塑造的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弄,表现了当时社会残酷的现实,贯穿了鲁迅小说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以犀利深刻的语言,揭露当时的社会现象,蕴含着对不幸人们的同情。

(二)教学的设想

1.引用同类题材的小说对照阅读,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进一步认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了解当时读书人的心理状态。揭露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于科举的原因,进一步认识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细致分析孔乙己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造成孔乙己命运悲惨的原因,除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方面,那就是孔乙己对自己旧梦的固守。孔乙己一生都没有走出破灭的梦,他在咸亨酒店的种种表现,都留下了固守旧梦的痕迹。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

(1)“一件破旧的长衫”裹住自己的旧梦。《孔乙己》中,孔乙己身穿一件长衫,站在柜台前,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捏着茴香豆,优雅地吃着,把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热衷于功名的文人展现在读者面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这段话,就形象概括出了孔乙己已经经历过漫长的读书经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虽然又脏又破,而且还未曾洗刷也不补,但他是读书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孔乙己看来,这件破旧的长衫是读书人有文化的标志,是他能够在人面前站立的文化资本,也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

(2)“知乎者也”不离口,再显文化人的旧梦。《孔乙己》中,孔乙己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白话与人沟通,但有三种情况例外:① 面对短衣帮的质问和发难,用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给予回击,保存自己的脸面。② 面对短衣帮的讽刺和羞辱,用只有读书人才能明白的文言词语回应,彰显读书人的身份。③ 面对孩子们讨茴香豆吃,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孔乙己,“知乎者也”不离口,其实是他对以往读书生活的一种留恋。

(3)“用喝酒来麻醉自己”,重温读书人的旧梦。《孔乙己》中,“嗜酒如命”,使旧梦得以重温,伤痕得以平复,心情得以温暖,精神得以愉悦。孔乙己正是因为固守破碎的旧梦,才成为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走完他悲惨的一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最根本原因,才能解构文本的主题思想。

3.教师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研读,鼓励学生对作品展开多元解读。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目前有几种观点:(1)科举制度的牺牲品。(2)冷酷无情的社会对他造成的迫害。(3)自己的性格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運用自我现有的知识经验解读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在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阅读作品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品味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二、说教学流程

(一)简要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旧的封建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持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作为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鲁迅写下了这篇具有时代意义的小说。

(二)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探究学习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段,从这些描写中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参考:正面描写如对孔乙己外貌和绰号来历的描写,对孔乙己面对众人嘲笑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描写。侧面描写是由别人之口交代孔乙己的人生经历。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姿态,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这些描写更增添了悲剧气氛,更令人心情悲愤。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参考: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想到连一个小孩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3.学生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词语对表达文意的作用,如“排”,“摸”的不同意味。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气?“大约”,“的确”,同在一句话中出现,是否矛盾,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冷酷自私。

三、说课后拓展

(一)学生课外阅读有关鲁迅的作品,探寻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二)阅读鲁迅收集在《彷徨>里的《祝福》,分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原因。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旧梦科举制度
游雁塔
难圆旧梦
诉衷情
春天的意外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