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山土库: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
2020-12-28周琦
周琦
汪山土库地处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冈,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是一座江南园林、徽派和宫庭建筑相结合的清代建筑,其规模、工艺堪称江南建筑一绝。2010年6月,南昌汪山土库古建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建裔观及渊源
大约1500年左右,即明弘治年间,大汪山始祖程玉琭迁居于此,以养鸭、种田为生,终年辛劳略有积蓄。程玉琭秉性忠厚、乐善好施,平时,对逃荒要饭者和遇天灾人祸者,他常会尽其所能接济粮食和鸭蛋,穷人尊称他为“鸭太公”。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到清嘉庆初年,程氏家族虽无大富人贵,但财足气顺、人丁兴旺,形成一个百余户的火村。
家族后人程启垣的两个儿子程楷、程达共生了九个男娃,其中程矞采、程焕采和程楙采三兄弟经过苦读后,终于考取功名,成就了“一门三督抚”的辉煌,并开始拓新基建大宅。
汪山土库实为九兄弟共有住宅,因宅院建在汪山岗上,且规模浩大,所以称之为“汪山土库”。整体建筑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共有25栋青砖大瓦房,以祖堂为中心左右排开,9栋并列,每栋4至7进,共有大小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
建筑结构大气恢弘。外墙青砖立斗,斗中灌泥,采用单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并每隔一段用拉铁把外墙“铆固”在木结构上。墙体一般高达7米左右,墙头高出房架,跌落成“三山式”的阶梯防火马头墙。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排水设计科学。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睛无日晒、雨不湿鞋:木雕、石雕、砖雕图案有龙腾凤舞、狮子滚球、八仙过海、梅兰竹松,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功德不立碑传
汪山土库是厚重的府第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交融生辉的典范。
程氏三兄弟,均官至高位,此后,汪山土库相继出了四名进士、十一名举人,各种文彦俊士一百余名,成为当地名声显赫的官宦巨富、豪门望族。
从选址看,汪山土库比较偏远,从外表看,室内虽有花镂重门,精美石刻、石雕、砖雕,下水暗渠一应俱全,然简洁明快不饰油彩不显奢华,特别是所有门楣竟然全无刻字,这“无字匾”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土库望庐楼的对面有一间“退思堂”,相传是程矞采、程焕采兄弟为父母颐养天年而建,父母亡故后,这里成了空宅,直到程矞采在鸦片战争中因懈于防守而被革职留任,回乡小住并谢客静思于此。为了提醒自己不再犯错、尽忠悔过,程矞采效仿古人,给院子起名“退思堂”;同时为了警示后人勿重蹈覆辙,他特意请工匠在门楣雕刻八骏图,将其中一匹马雕成三条腿,另一匹马刻成四脚朝天,寓意:做官做人不可马失前蹄、人仰马翻。他还写下一副长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土库总体风格简洁朴茂,不失主人的思想境界。看来,为人低调克己修心才是“无字匾”的秘密所在。
这座官宦府第经受了中国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仍然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程氏家族涌现大批国家栋梁之才,他们不立碑、不树传,照样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