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探索非遗扶贫新路子
2020-12-28杨可
杨可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年多以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实现的进程中,江西非遗扶贫将传统工艺与工坊无缝对接,明确以25个贫困县为重点支持地区,辐射引领全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带动贫困劳动力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增收。
深入惠民显本色,非遗扶贫新亮点
修水县利用宁红茶、修水贡砚、双井绿、罗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分别建立了非遗扶贫合作社和非遗扶贫工坊,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12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6000元,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
俞旦华是宁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下,俞旦华积极参与到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中来。2019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51人,俞旦华为他们培训宁红茶鲜叶采摘技能,优先验收支付工资,人均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宁红村精准扶贫对象陈锦华和罗金花夫妇,山口镇精准扶贫对象何德军从2015年起作为公司正式职工,前者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后者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在自己村上采茶获得了稳定收入,宁红茶扶贫就业工坊为他们的生活保障和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精雕、打磨、封蜡……在修水贡砚扶贫就业工坊,传承人王令正在指导贫困户制作贡砚。修水贡砚扶贫就业工坊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3人,以师带徒的形式为他们进行带工资培训,并提供吃住保障,3人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贫困户戴祥中家中有4口人,他的妻子意外致残,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都靠他一人支撑。从前在外务工,戴祥中每年收入有2万元,2019年他回到修水老家,加入贡砚扶贫工坊学习砚台切坯技艺,现在每年收入增长到5万元。
修水县大椿新华茶厂前身为清道光年创立的公新信茶庄,创始人之玄孙李新华于2013年创办大椿新华茶厂。李忠为家族第七代制茶手艺人,是双井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2018年,他成立了大椿乡中山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大椿乡新叶茶叶专业合作社,总合作户21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根据茶园合作面积不同,各户增收在4000-6000元不等。2018年、2019年均招收采茶工做茶工8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在15人以上,人均增收3000-6000元。
此外,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劳动力30余人,年制销咸鸭蛋100多万枚;瑞昌市文化馆联合瑞昌市残联建立瑞昌剪纸和瑞昌竹编工作坊,为贫困户和残疾人员聘请传承人进行技艺培训,直到他们能够掌握技艺,独立创作产品;兴国鱼丝加工工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和近百户农户养鱼、种红薯专业户就业创收等25家工坊都积极创新,为非遗扶贫造血造势。
精准助力,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
近日,全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管理培训班在吉安举办,来自全省各设区市文广新旅局、非遗保护中心,以及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坊主近百人参加。
现场宣讲和解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相关政策、非遗助力扶贫主题发言等使学员们受益匪浅。参训人员现场考察了青原竹编抉贫就业工坊。工坊内包含竹编、红木家具、古建等多个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私人订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去年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在竹编产品方面,小仅制作传统样式的竹编产品,还制作现代女士包、瓶插、装饰画等多种产,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据了解,青原竹编非遗扶贫工坊有建档困难职工15户,其中6户贫困户、2户农村低保户、7户企业困难户。在工坊就业,他们的生活都得到改善。
此次培訓是江西省关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管理举办的第一次培训。会议要求,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继续加大非遗扶贫工作力度,要强化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大力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作。推进非遗和旅游、非遗和网络的融合运用,扩大非遗产品的市场渠道。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上,要高度重视产品诚信、质量和品牌建设。
从帮扶端发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是打造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初心;从就业上扶贫帮困,是非遗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一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是一个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传承人有了新身份,扶贫脱困信心大增。践行创新脱贫、产业扶贫的总体部署,继承传统技艺,让祖先的智慧照亮致富之路非遗扶贫,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