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效应分析
2020-12-28张哲梁玥李卉
张哲 梁玥 李卉
摘 要:中亚国家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枢纽,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密切。本文使用2000年-2018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GDP、人口对双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对双方贸易起到了阻碍作用;SCO组织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要大于创造效应。应深化双边合作,消除双方的贸易壁垒以及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加快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双边贸易、能源、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破除阻碍双边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效应;中亚五国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亚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各世界大国争相发展合作的对象。自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后,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心地带,在经济贸易上与中国呈现优势互补的飞速发展态势。我国不仅与中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且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亚地区的能源非常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我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是缺少资源,因此双方的贸易往来对于各自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状况,探讨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加强双方的贸易往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说明
1.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与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相似,最早是由Tinbergen和Poyhonen分别于1962年和1963年提出,它指的是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与他们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贸易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其中K为常数,Mij表示j国从i国的进口额,Yi和Yj通常表示为两国各自的GDP,Dij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两国经济中心、首都、港口之间的距离。为了方便实证检验,将上述模型取自然对数并添加随机干扰项变成线性的形式得到:
上式中,β0为截距项,μ为随机干扰项,待估参数β1和β2的意义为Mij对YiYj和Dij的弹性。
2.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
在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双边贸易额越大,则表明两国经济贸易往来越密切,这通常被认为是双边经贸合作效果良好的标志,只有双方的经贸合作效果良好,贸易的质量和数量才有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的GDP越大,则它们之间的贸易流量就越大。
Linnemann(1966)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他首次将“人口”这一解释变量加入到贸易引力模型。通常而言,出口国的人口增加能够使供给能力提高,进一步提高贸易额,但是同时会让本地市场扩大,对贸易额产生冲减;进口国的人口增加会增加对出口国产品的需求,与贸易额成正向相关,然而也会扩大本国市场,从而减少对出口国产品的购买,对贸易额产生冲减作用。
取两国是否接壤、是否同属于SCO(上海合作组织)为虚拟变量。就是否接壤而言,贸易双方接壤将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便利度,从而促使贸易额增加;就是否同属于SCO而言,区域经济组织对有关经贸合作的协定将会增加双方的贸易机会,从而使贸易流量增加。
因此,两国的GDP、人口、距离(首都之间)、是否接壤、是否同属于SCO这些变量共同构建了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3.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和中亚五国。基于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以及经济环境的稳定性,选取2000年-2018年中国和中亚五国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
(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亿美元,进行了消除通货膨脹处理,使得回归结果精准可靠)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2)中国与中亚五国的GDP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3)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人口数据以各国政府统计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
(4)中国与中亚五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千米)由网站www.indo.com中的“distance calculator”计算得出。
(5)各国是否接壤情况根据世界地图查询得出,是否为SCO成员国则依据上海合作组织网站查询得出。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由于选择的样本数据为长面板数据,因此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以检验样本数据是存在单位根以及是否协整。
(1)单位根检验
在诸多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的方法中,本文选取了相同单位根检验LLC、不同单位根检验IPS两种方法。如果这两种方法均拒绝了原假设,则说明该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反之,若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则表明该序列是不平稳的。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对选取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单位根检验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类因素变量lntrade、lnGitGjt、lnPitPjt的一阶差分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伪回归问题。上文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故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假设H0为不存在协整,而备择假设H1则表示存在协整,分别进行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 从Kao检验的结果来看,在不带有趋势项的情况下统计量ADF的显著性小于0.01,说明从Kao检验的结果来看,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行Pedroni检验,从Pedroni检验的结果来看,在0.1的显著水平下,ADF统计量通过了检验,即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B-P检验和F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说明所使用面板数据的个体效应较强,因此未使用混合效应模型,随后又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表明不适合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期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1)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
贸易创造效应指的是贸易从低效率的本国的生产者向较高效率的区域经贸合作组织成员国转移。利用上文构建的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使用stata 15.0进行回归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决系数R2为0.7904,表明回归结果拟合良好。如上表所示,两国GDP的乘积如引力模型假设的那样,对双边贸易额产生了正向影响,两国GDP的乘积上升1%,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上升1.43%;人口规模对双边贸易额产生了负向影响,说明两国人口的增加使其本地市场扩大,从而对贸易产生了冲减,根据回归结果,两国人口乘积每上涨1%,双边贸易额下降2.36%;两国的距离每增加1%,双边贸易额下降4.57%,这是由于距离的增加使得双边进行贸易的成本增加;当有共同边界时,贸易额下降0.93%,这与先前的假设相违背,但是产生的效应比较微弱;当双方在t年同属于SCO组织时,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系数是2.01,说明创造效应较为明显,t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双边贸易的贸易创造为6.49%。
(2)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在两国同属于上海合作组织之前,一国从上合非成员国进口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当同属于上海合作组织之后,一国将会从上合成员国进口生产成品较高的商品。贸易转移效应指的就是一国减少从非成员国的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的进口量。借助上文中构建的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中国t年从中亚j国的进口量,符号为,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使用stata 15.0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运算,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决系数R2=0.905,表明回归结果拟合良好。如上表所示,两国GDP的乘积、地理距离对中国t年从中亚j国的进口额产生了负向作用,人口数量对进口额产生了正向作用,这说明中国对中亚五国的产品有较强的需求。根据回归结果看,t年中国从第三国进口额的贸易转移为18.82%,可以看出,在短期内贸易转移效应相对而言创造效应而言巨大,上合组织的经贸合作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损失。
四、结论
(1)单从贸易转移效应及贸易创造效应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既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又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有利于将资源向最有效率的地方转移,属于福利创造;然后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远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但从贸易转移这一方面来看,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经贸的协定对中国比较不利。
(2)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生产力水平、交通运输成本、接壤对双方贸易总额影响显著。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双边贸易往来和贸易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此外,加大对中国至中亚五国贸易通道的开拓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两国贸易发展而言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3)贸易互补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扩大这种商品的出口对中国益处较大;而中亚五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是饮料烟类、粗材料、矿物燃料等低層次加工品和原料。
五、建议
(1)完善贸易通道体系。中亚五国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为落后,这也是影响双方贸易往来的重要因素,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可知双方的距离对于贸易总额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因此要完善贸易通道体系,不仅要加强对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对航空运输通道以及地下运输通道的完善,从而减少运输成本,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基于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分析,虽然在短期内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但是在长期中,贸易创造效应是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因此,要基于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促进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合作,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双方的贸易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02):39-44.
[2]Linnemann,H.: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3]凃艳.上海合作组织内中国的贸易效应分析[D].湖北:湖北理工大学,2007.
作者简介:张哲(2000- ),男,河北省河间市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梁玥(1999- ),女,河北省保定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李卉(1999- ),女,河北省承德人,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类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财政税务、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