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会癌变吗
2020-12-28李树清
李树清
许女士今年42岁,一年前因为上腹隐痛在某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长有直径约1.6厘米的息肉,当时内镜下钳取并送病理,结果显示为绒毛状腺瘤伴轻度异型增生。医生告诉她,这种息肉不是很好,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以后要定期复查。
不少胃部不适的人做胃镜检查时,都会发现长有息肉。对此,大家普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息肉会不会长大?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变成胃癌?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胃息肉是一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的胃内局限性隆起性良性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检查适应证的转变及对相关疾病预防意识的增加,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就目前看来,胃息肉早已成为除慢性胃炎、胃癌以外临床常用的诊断名词。
胃息肉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腺瘤性息肉 常单发,多见于胃窦部,此类发育异常的上皮细胞,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典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肠化生的胃黏膜上皮上出现,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属真性肿瘤,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对于这类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内镜治疗息肉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給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氩离子凝固术、冷冻法、射频法、酒精注射法等,可结合具体病情,听从医生建议选择术式。
增生性息肉 目前临床上以此类息肉占比最大,可见于胃组织的任何部位中,于胃窦部常见,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不等,大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可有蒂或有亚蒂。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息肉比较大(>2cm),建议切除。
胃底腺息肉 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高。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所以建议切除后做病理检查。
特殊的胃息肉 比较少见,包括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家族性息肉病: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总结如下: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可能恶变成为胃癌,是胃癌的一种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定期复查,必要时进行手术处理。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比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年纪大于45岁、长期抽烟酗酒、有肠胃息肉史、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和做过肠胃手术的人,若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做胃镜排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