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地方古籍资源整理与利用
2020-12-28符骏
符骏
摘 要 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古籍少、经费缺、人才弱等问题,从《“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牵头全国古籍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已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机遇。本文以常州市金坛区图书馆相关业务实践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古籍资源整理、研究与利用工作。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古籍 数字化 文旅融合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1.008
Col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Ancient Books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Taking Jintan District Library of C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Fu Jun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ounty-level public libraries, such as lack of collection of ancient books, lack of funds and weak talent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Work Plan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the national library has taken the lead in the national ancient books digital resources sharing service, which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grass-roots public libraries to carry out such work. Taking the related business practice of Jintan District Library in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ancient book resources in grass-roots public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Keywords Local literature.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中华古籍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就地方而言,与本地相关的古籍资源不仅是本地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历史上地域文化发展脉络的载体和佐证。鉴于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特殊作用,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此外,于2018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当下在文族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系统收集、梳理与本地相关的古籍文献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1 地方古籍资源辨析
地方古籍资源作为记述了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古籍资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历史面貌及相关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其不仅包含与地方相关的古籍文献,也含盖了散见于各类古籍中与地方历史相关的诗词、史料等在内的一切文献。
1.1 内容反映本地区域状况的历史记载
笔者认为,对于古籍资源是否属于本地的文献资料应从是否能反映本地历史上某一方面、某一时期的风貌为主,既可指一种文献,也可以是一条史料记载、一首诗词、一篇碑记等。以地方志为例,如存世的金壇旧县志中有关《崇祯镇江府金坛县采访册》《康熙金坛县志》等文献。除此以外,地方古籍资源不仅指成套的古代志书,对于广布于外地志书中的相关内容也颇有价值。明清时期的金坛隶属于南直隶镇江府,因此,明代《南畿志》、清代《康熙江南通志》《乾隆江南通志》、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及历代《镇江府志》中有诸多与金坛相关的史料。此外,句容、丹阳等周边地区的志书中也有不少有关金坛的历史记载。
除官修志书外,还有大量不直接与金坛存在明显关系的文献,他们也具一定的史料价值,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有《送子虞赴金坛丞》诗作,这首诗表明陆游长子陆子虞曾任金坛县丞,而历代金坛县志均无记载,因此,这首诗可以补金坛历代职官志之阙;又如清代金坛进士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和清代于子瞻的《金沙细唾》,特别是《金沙细唾》主要记述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的两次民变。另外,在强汝询的《金坛见闻记》中,作者以亲身历,记咸丰六年清军与太平天国秦日纲站于金坛的史实,又据访问所得,记载咸丰十年李世贤攻占金坛之事。此外,还有北宋名臣胡宿曾作《润州金坛县清修亭记》,虽然历代金坛县志均有清修亭的记载,可惜都没收录这篇记文,胡宿在文中对时任金坛县令吴中复修亭始末及清修亭名称的由来皆有清晰的交代,因此,这篇记文还可以补历代金坛艺文志之缺。
1.2 内容体现与本地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
地方古籍资源中应包括作者属于金坛历史人物范畴的文献,不仅包括历代本地人的著作,也应包括历代本地职官的著述。按照这一原则,金坛的地方古籍资源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整理,仅四库全书收录金坛历史人物的著作便有49种之多。如:唐代金坛县令姚合的《姚少监诗集》 《极玄集》,县令武甄的《武平一诗集》;宋代金坛主簿夏竦的《文庄集》《新集古文四声韵》,县令杜范的《杜清献公集》;明代知县戴璟的《汉唐通鉴品藻》 《新编博物策会》,知县许弘纲的《群玉山房文集》;清代金坛知县冯咏的《桐村诗》、主簿舒继英的《乾元秘旨》、教谕恽鹤生的《全唐试律类笺》等。除了职官的一些著述外,还有来金坛求道者,如晋葛洪的《抱朴子》、南梁陶弘景的《华阳陶隐居集》、唐代秦系的《秦隐君集》等还有行医者,如明代的名医缪希雍,据《康熙金坛县志》记载:“缪希雍,字仲淳,由常熟迁金坛,与东林诸先达相友善”,其传世医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单方》 《葬经翼》等。
2 地方古籍资源研究与整理的意义
基层图书馆针对古籍资源的整理和利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业者从学术探究和阅读推广两个角度来探讨,才能切实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局面。
首先,从学术角度看,图书馆加强地方古籍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关课题研究多有裨益,有利于弥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阙失。历代编纂的金坛县志中,以《民国金坛县志》最为详备,此志总纂冯煦,江苏金坛人,光绪丙戌科探花及第,官至安徽巡抚。他不仅是一位封疆大吏,也是一位学问大家,除总纂《民国金坛县志》,还主持过《光绪凤阳府志》《光绪溧阳县志》《宣统宿迁县志》等多地府、县志书的编纂工作,此外,他还担任过十多年江苏通志局总纂。由于当时国力衰败、民生凋敝,即便有众多饱学之士参加编纂,仅从资源整理的角度,《民国金坛县志》中存在有失载的情况。针对历代编纂的史书资料,我们在前人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围绕《民国金坛县志》,对职官志、选举志、艺文志等进行了补缺、增益,完成系列研究成果,如“金坛宋代职官考证”“宋代金坛进士补遗”等,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期待整理出版《增修民国金坛县志》。我们还可通过组织地方文史爱好者参与了此项工作,对地方文史研究的民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组建地方文献研究会。为了加强地方古籍保护和研究,我们还探索适应县区级图书館实际的典籍馆筹建模式,拟以竞拍方式筹集专项经费,入藏一部分金坛地方古籍,并通过借展、租赁等方式汇集民间藏书,合作筹建“金坛地方典籍馆”。
其次,从阅读推广角度看,图书馆加强地方古籍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可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丰富的主题选择,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这方面,国家图书馆于2014年建成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将数万部古籍数字化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举措具有极强的示范效果。目前我们首批整理的金坛古籍地方文献已经上线,并正在筹划以《册府遗珍》为主题的网络推广活动,即在本馆网站和公众号开辟专栏,隔天发布一种地方珍贵古籍,发布内容包括古籍书影、内容提要以及作者生平等。网络推广结束后,再将《册府遗珍》的素材以镜框的形式,装裱成一套《金坛地方珍贵古籍图片展》,面向机关、学校、社区开展巡展活动,并在巡展结束后,将展览用的镜框悬挂于馆内走廊、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还借鉴国内大型图书馆出版的《馆藏珍贵古籍图录》的经验,利用展览素材整理出版《金坛地方文献古籍图录》。除此以外,围绕地方古籍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整理历代名家咏金坛诗词和古代志书中的舆图,分别以“诗话金坛”“历史地图”为主题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从上述两个角度考虑,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将收集、整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查阅大量与金坛有关的古籍艺文志和古籍普查数据,整理出一套金坛地方文献古籍书目表;第二阶段通过访问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收集、整理金坛地方古籍电子版,目前已经完成480种5000余册地方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建库发布工作;第三阶段通过参阅各类文献资料和专业数据库,系统整理与金坛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文献,对古籍书目表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第四阶段鉴于各大图书馆陆续发布新的数字化成果,将根据新的书目表,对此前收集工作查漏补缺,对于难以获取电子版的古籍地方文献,则优先考虑扫描古籍影印本,对无影印本的少量古籍,寻求原本馆藏单位的帮助。
3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地方古籍资源价值发现
在文旅融合方面,整理和研究地方古籍资源能为地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内涵挖掘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真实的历史记载将助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仅以金坛“东方盐湖城”和历史古迹“武功台”为例,来分析认识地方古籍资源的价值。
茅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它是中国道教圣地所在。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隐居茅山抱朴峰炼丹,著有《抱朴子》一书,该书已成为道教的重要典籍。其《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就是可溶性铜盐,被称为茅山盐神。围绕茅山特有的“山、水、盐、茶、药、泉”六大资源优势及道家文化、金坛地缘文化,彰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山水情怀,2011年4月,在茅山脚下,作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的“东方盐湖城”在这里破土动工。“东方盐湖城”是金坛地方政府投资近百亿元、全力打造的首个集休闲度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的综合性特色休闲国家级山水闲养旅游度假区。目前,“东方盐湖城”在依据文化引领、旅游支撑、度假主导的“三位一体”发展机制下,形成了以“道天下”逍遥山镇为核心景区,辅以茅东风情小镇、山地运动公园和道养生休闲公园为一体的规划分区,于2016年正式开放,2019年接待游客15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3亿元。2017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景观评价、现场检查,即将社会公示。
“武功台”为唐代诗人姚合所筑,据南宋《嘉定镇江志》记载:“姚合,武功人,金坛令。筑武功台于金坛县衙西池中,有石记。”[3]唐代诗人姚合在任金坛县令期间,曾在县衙西池筑台。因姚合曾任武功主簿,而其《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又影响甚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因而此台也被称为“武功台”。至于台上的记文出自谁人之手?记文内容是什么?现已很难考证。又据《嘉定镇江志》记载:“武功台在金坛县衙西池中,有石记,后为县尉郑儒毁去,惟龟趺存焉”[3]。史料表明,历史上金坛曾有个县尉叫郑儒,是他将“武功台”毁去,到宋嘉定年间,仅剩驼碑的龟座尚存,据此大致能判断“武功台”的形制。
4 地方古籍资源研究整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古籍地方文献为依托开发旅游资源,是当地图书馆充分承担起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使命要求。为了加快地方文旅融合发展进程,图书馆挖掘地方古籍资源中蕴含着的具有地方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提炼、加工成具有旅游功能的资源要素,以其文化价值来吸引广大游客,是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的切实文化支撑。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整理汲取古籍资源中的地方文化特色,开发相关民俗文化体验项目
中国传统七夕情人节,因董永与七仙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而流传千年。“金坛董永传说”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康熙金坛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西四十里,其侧地名董陂。旧传为董永望仙处,明宣德五年耆民曹渊重甃,以石年久圮坏,光绪四年里人捐赀重修[4]。孝子董永墓,在望仙桥西三十步,地名董陂,一名董坟,旧有碑,今不存记载[6]。既然明宣德年间,曹渊是重修望仙桥,那么在与金坛相关的地方史料中,关于望仙桥还有没有更早的记载呢?又据《至顺镇江志》记载,望仙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5]。这条史料表明,早在元代金坛董永传说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围绕这一地方文化资源,将其与如今年轻人的蜜月旅行、婚纱摄影结合起来,甚至可以为恋爱中的情侣,提供现实版鹊桥相会的视频拍摄服务。此外,还可以将直溪巨龙、金坛抬阁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植入其中,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4.2 注重地方文化資源的多元化开发,制作各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今天,我们需要营造一些氛围和环境,搭建公共孵化平台,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艺术品的设计,引导非遗传承人、从业者设计出更好、更多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推动其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这样,非遗的传统工艺才真正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在实现市场转化和其消费价值的同时,更多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从而推动非遗产业持续、循环发展。刻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逐渐在金坛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刻纸传统,其中也蕴涵着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通过金坛刻纸、封缸酒、面塑等非遗项目,带动地方特色旅游文创商品的开发,将非遗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让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 “火起来”,还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
4.3 利用地方文化名人效应,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
结合前文提到的史料记载,如果将来金坛要建有水池的市民休闲广场,我们便可以建议相关建设单位,在水池中嵌入“武功台”这一文化元素。再比如,如果将来市民休闲公园要修供游人休憩的仿古亭,我们也可以建议将亭子命名为前文提到的“清修亭”,甚至可在其旁,别立一石,将宋代名臣胡宿的《润州金坛县清修亭记》刻于其上,这样一来,普通的市政公共设施便多了一份人文气质。习总书记强调“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笔者理解,总书记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要让古籍本身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其中的内容活起来,只有让这些文字走出古籍,走进市民的生活,通过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滋养,浸润市民的日常生活,增添城市的人文气质,才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最有效途径。
董永、葛洪、姚合皆是金坛的历史名人,他们及其著作对后世影响都颇为深远。从文旅融合的视角看,他们对于金坛而言,不仅是具有较高认知度的文化标签,也是地方文化宣传和旅游开发的优质资源。如何重新诠释这些千年往事,也体现出当代金坛人的诗意和情怀?如何挖掘、宣传地方文化内涵,让人们心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向往?培养、塑造金坛地方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气质,将金坛打造成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无疑是文旅融合引领旅游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见,加强地方古籍资源整理与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许多有益信息,将更好地诠释地方旅游的文化内涵价值,从而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协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1).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卢宪.嘉定鎮江志卷[M].丹徒:包氏刊本,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
郭毓秀.康熙金坛县志卷[M].刻本.清康熙.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M].包氏刊本.丹徒,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
符 骏 常州市金坛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江苏常州,213200。
(收稿日期:2020-05-30 编校:刘 明,曹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