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民族地区初中学生音乐偏好的实证研究

2020-12-28关涛

人民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好(Preference)指的是喜欢或不喜欢某个对象的程度。它是相对直接的,对一组选项中特定内容的选择。①作为情感反应中的一种心理建构,音乐偏好(Music Preference)与音乐学习密切相关。音乐教师会鼓励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偏好,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培养他们对不同音乐和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②音乐偏好还能形成民族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提升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③

了解各族学生的音乐偏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案例研究(Mixed-Methods Case Study),对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学生的音乐偏好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学生音乐偏好形成的原因、引导教师利用音乐偏好进行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包容和开放的音乐学习态度,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

一、研究背景

各国学者十分重视对学生音乐偏好的探索。研究表明美国孩童偏爱改编的世界音乐唱片,因为它们听起来更像西方音乐,而美国中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其次是西方古典音乐,随后是非洲、日本、印度和印尼的音乐。?譾时下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熟悉程度和性格开放性能够有效预测韩国和美国大学生的音乐偏好。在中国,一项针对3715名香港年轻学生(年龄在6岁到15岁之间)的音乐偏好研究发现年龄和熟悉程度能够显著影响学生的音乐偏好——香港学生最喜欢广东流行音乐,其次是西方艺术音乐、摇滚乐和爵士乐,最后为江南丝竹。而对上海市初中生的音乐偏好研究表明,近七成学生偏爱聆听中国风的流行音乐。?讁此外,两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总体音乐偏好上更倾向于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中国民族歌曲、中国民族器乐曲)和流行新潮音乐(包括流行歌曲、说唱音乐和爵士乐等),对西方古典音乐(包括歌曲、西洋器乐曲)的偏好程度则较低。

海内外研究较为完善地勾勒出了学生对各类音乐的偏好程度。但研究大多使用量化研究的范式,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为什么”的探寻,至今所得甚少,这显然需要质的挖掘和解释——对音乐偏好的深度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还能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另外,前人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学生,极少关注偏远地区的民族学生。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并促进多民族地区学生的音乐偏好,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求多民族地区学生的音乐偏好。研究问题如下:

1.多民族聚居地初中学生的音乐偏好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2.若呈现了显著差异,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初中学生音乐偏好上的差异?

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使用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第二阶段根据量化数据分析结果,邀请部分学生参与访谈,进一步梳理他们偏爱某类音乐风格的原因。研究框架如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经香港教育大学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Ref. no. 2018-2019-0380)。

1.被试

研究被试来自四川省某民族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总人数857人。平均年龄13.51岁(标准差=1.03)。73%的学生为彝族(627人),22%的学生为汉族(188人),5%的学生为蒙古族(42人)。

2.研究过程

2019年秋,在经过与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老师的沟通后,笔者得以进入民族中学。在向学生表明本研究为匿名、自愿,并可以随时、无理由退出后,笔者开始分发问卷。初一年级十三个班全部参与了问卷填写。共有857份有效问卷得到了回收,占总问卷量的98%。

3.研究工具

音乐偏好量表:本研究采用了自制的12项音乐偏好量表。十二首音乐被划分为五类音乐风格:(1)民族音乐;(2)世界音乐;(3)古典音乐;(4)流行音乐;(5)其他音乐。需要指出的是,民族音乐的内容选自当地的三个民族(彝、汉和蒙古族)。其他音乐也属于我国的民族音乐,但在地域上离当地非常遥远。本研究中,其他音乐指代较远地域的民族音乐。

量表制作借鉴了世界音乐偏好评分量表(World Music Preference Rating Scale)?輯。每首音乐都经过该领域音乐专家的推荐和检验,以确保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表面效度(Facing Validity)和专家效度(Expert Validity)。另外,本研究呈现的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α=.72,表明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Reliability)。

量表题目采用6点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邀请被试学生选出喜爱某种音乐的程度,1点代表一点也不喜欢,6点代表非常喜欢。音乐播放时,学生并不知晓音乐的信息,每段音乐播放90秒,在一首音乐播放完畢后,会有一个五秒的间隔进行选择。音乐偏好量表如下:

参与式观察:学生进行音乐聆听时,笔者进行了十三次参与式观察。目的在于观察学生在音乐聆听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反应等。参与式观察能与问卷调查形成呼应,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焦点小组访谈:结合问卷和观察的研究结果,笔者采用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邀请了3组学生(每组5人)进行小组访谈。目的在于探寻民族学生形成不同音乐偏好的原因,并根据问卷数据结果,向学生进行求证和检核,确保研究的可信度。

4.数据分析

量化数据方面,SPSS 25 被用于检测民族学生音乐偏好的差异性。通过检验数据的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发现当前样本呈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参数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质性数据方面,笔者对观察和访谈的数据进行了收集、逐字转录,并借助NVivo 12进行分类、编码以及主题总结。

三、研究结果

1. 量化数据结果

初一学生音乐偏好的描述性统计为:民族音乐(Mean= 10.25,SD=2.38)、世界音乐(Mean=6.57,SD=2.36)、古典音乐(Mean=5.93,SD=2.12)、流行音乐(Mean=8.69,SD=2.00)和其他音乐(Mean=7.28,SD=2.77)(见表2)。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发现初一学生的五类音乐偏好呈现显著差异,F(4,4280)=471.50,p<.01。随后使用事后比较(Post Hoc)中的LSD法对初一学生的五类音乐风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如下:

通过LSD数据分析可得,在初一学生的音乐偏好中,民族音乐偏好(Mean=10.25)显著高于流行音乐偏好(Mean=8.69)(p<.01),流行音乐偏好(Mean=8.69)显著高于其他音乐偏好(Mean=7.28)(p<.01),其他音乐偏好(Mean=7.28)显著高于世界音乐偏好(Mean=6.57)(p<.01),世界音乐偏好(Mean= 6.57)显著高于古典音乐偏好(Mean=5.93)(p<.01)。换言之,初一学生最喜爱的音乐风格是民族音乐,其次是流行音乐、其他音乐(较远地域的民族音乐)、世界音乐,最后才是古典音乐。(见图1)

本研究又对彝族、汉族和蒙古族学生的音乐偏好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个民族学生的音乐偏好趋向于一致。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是学生最喜爱的音乐风格,而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评分最低。其他音乐,即较远地域的民族音乐,处在学生音乐偏好的中间位置。(见图2)

2. 质性数据发现

通过对观察和访谈数据的编码(coding),并结合量化数据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了三个主题(themes):“温暖”“陌生”以及“轻松”。

(1)温暖

温暖和熟悉是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评语。量化数据也表明民族音乐(Mean=10.25,SD=2.38)和流行音乐(Mean=8.69,SD=2.00)是学生最喜爱的两类音乐。学生谈到,当《不要怕》的音乐前奏响起,他们马上在问卷中打上了满分。尽管没人告诉他们这首音乐的名字,但对于音乐的旋律和唱腔,他们早已耳熟能详了。一位彝族学生说:

我是住宿生,每当想家的时候,都会听这首《不要怕》。有一次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下来了,但心里却是暖的。好像它能给我一种温暖的安全感,就像启明星一样,为我照亮了回家的路 (访谈,2019年9月16日)。

学生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心理学中的“福流”(Flow)和“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民族音乐聆听引导他进入了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满足的、超然的情绪体验。一位汉族学生也提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他将音乐文化和同伴友情联系在了一起:

我很喜欢彝族和蒙古族的音乐,因为我有很多彝族和蒙古族的朋友,平时我们会在一起听音乐,在节庆时一起准备节目,像一家人一样。听到这些熟悉的歌谣,让我觉得很安心 (访谈,2019年9月20日)。

在观察中,笔者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播放民族和流行音乐时,学生会十分享受,仿佛能够进入音乐的情境,小声哼唱乃至小规模的齐唱也并不鲜见。

聆听民族和流行音乐时,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评分,同时跟着音乐哼唱起来。他们小声的嘀咕、用眼神交流,并迫切期待副歌的到来。音乐停止时,他们甚至要求老师再多放一段(类似)的音乐(观察笔记,2019年,9月10日)。

在谈到流行民谣《You are my sunshine》(《你是我的阳光》)时,一位蒙古族女孩说:

我喜欢那把吉他配上慵懒的声音。那种缓慢、放松的节拍,就好像我正在乡间小路上漫步,阳光抚摸着我的脸。(访谈,2019年9月18日)。

可见,熟悉的语言、旋律和节奏可能是影响学生音乐偏好的重要因素,这也与前人的研究发现相吻合。此外,由于身处多民族聚居地,学生从小就在多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下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对各族音乐文化的偏好和认同。当熟悉的音乐响起,他们毫不犹豫打上了高分并与之产生了共鸣。这也表明了“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的必要性。

(2)陌生

在聆听世界音乐和古典音乐时,学生作判断的时间明显更长。尽管想要辨析歌词内容以及音乐传达出的信息,但似乎所获不大。

學生在聆听墨西哥音乐《Un Poco Loco》时,似乎被速度极快的节奏和奇异的唱腔所惊吓,有一个明显的向后仰的动作。在他们的眼神交流中,也带着明显的疑惑感。(观察笔记,2019年9月10日)。

西方古典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似乎也不高。一位蒙古族学生谈到:

我并不了解古典音乐。从未听过类似的音乐,它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访谈,2019年9月18日)

被试学生对于世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反应,也与前人的发现相吻合——陌生的语言和“怪异”的唱腔都拉远了他们与世界音乐的距离。?輳此外,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语境对学生而言也是陌生的,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古典音乐得分不高的原因。当然也有例外。结合量化数据和访谈内容,笔者发现学生对巴厘岛佳美兰音乐(Mean=3.61,SD=1.56)有着不小的兴趣。

对于巴厘岛佳美兰音乐的特点,我国音乐教育学者就曾点评:“就音乐的特征与哲学的关系而言,佳美兰的整个创造和演奏发展脉流反映的是岛上民族的轮回人生信仰,这一点反映在音乐中,就没有西方音乐中的高潮概念。”?輴可见,陌生的音乐风格并非毫无益处。节奏舒缓、旋律悠扬,并能提供充分缓冲(欣赏)空间的世界音乐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轻松

对于其他音乐(即较远地域的民族音乐),学生往往能够猜到音乐片段的来历。聆听过程中,他们脸上总带着轻松的笑意。一位彝族学生说道:

我知道那段(粤剧)是粤语唱的。我还跟着哼唱了几句,但是我并不理解它唱的是什么。对我来说,这(音乐)有些滑稽,但还是很有趣。(访谈,2019年9月18日)

另一位蒙古族学生则这样评价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

它很欢快,能感受到喜庆的气氛……我知道这是我国的乐器笛子。聆听时我心里很放松,同时也挺自豪。(访谈,2019年9月18日)

聆听中,学生的神态往往透着自在和轻松。既没有表现出倾听民族音乐时的聚精会神,也没有出现聆听世界音乐和古典音乐时的眉头紧锁。他们甚至会嬉笑着模仿粤剧和花儿的唱腔。此外,根据量化数据,其他音乐(Mean=7.28,SD= 2.77)排在了学生音乐偏好的中部位置,这可能说明学生对于这类新鲜但又不太陌生的中国民族音乐抱有兴趣,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欣赏和理解。根据访谈结果,学生对笛子的喜爱要高于粤剧和青海花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纯器乐的演奏由于避免了语言障碍和性别刻板印象,更能引起被试的兴趣。?輵另外,学生对较远地域的民族音乐也饱含着深情和期待。一位彝族男孩谈到:

我想去看祖国各地的风光,但她实在太大了…我现在都还没到过凉山州以外的地方,但音乐可以帮助我,通过各族音乐就能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天在寝室,蒙古伙伴与我分享了一首带呼麦的蒙语歌。在歌声里我仿佛听到了那达慕大会上万马奔腾的声音。(访谈,2019年9月18日)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寻多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音乐偏好。量化和质性结果都表明,初一学生最喜欢民族音乐。这一发现说明在具体的国家、民族语境下,学生会偏爱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輶在多民族聚居地成长的各族学生,不仅对本民族的音乐情有独钟,对其他民族的音乐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认同。这契合了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此外,学生还谈及:“我会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平时就生活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不仅喜欢汉族的歌,也很喜欢彝族和蒙古族的歌。我有各族的朋友,平时会在一起听音乐,节庆时一起准备节目”。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各族音乐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笔者认为,这种热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校音乐教学。根据同心圈理論,本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核心,相近到较远文化区域的不同音乐则构成同心圈的内圈和外圈。因此,音乐老师可以优先考虑学生的文化语境,用他们熟悉的民族音乐起步,逐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音乐范围。这种从“熟悉”到“不熟悉”,从“温暖”“轻松”到“陌生”的过程,或许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继而以一种更加安心、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其他的音乐风格。

面对陌生的世界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量化数据显示民族学生普遍兴趣不高。通过访谈和观察,学生对这类音乐“不感冒”的原因可以总结为:

(1)语言隔阂

(2)奇特的音域和唱腔

(3)快速的节奏、激进的节拍

(4)陌生的文化语境

(5)歌者性别的刻板印象

(6)不稳定、多变的音乐风格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了解陌生的音乐风格?笔者认为,对于不熟悉的音乐风格,学生需要一个缓冲的聆听空间,而带有和缓节奏、悠扬旋律的世界音乐(尤其是器乐音乐)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语言障碍,也能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然的聆听氛围。再者,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学生对世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陌生感,在教学策略中涵盖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绪敏感性。比如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世界音乐和古典音乐、组织学生制作世界音乐中的简易乐器、鼓励学生参与古典音乐会和世界音乐节等。

流行音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前人研究和本次研究的发现,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普遍存在。比如英国音乐教育家提倡的流行音乐非正式学习?輯以及美国学校的说唱音乐教学已经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推广。在我国,像《蜗牛》《隐形的翅膀》一类励志、积极的流行音乐也早已列入了音乐校本教材。再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的流行音乐能够塑造青年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集体。流行音乐还能释放压力、分解烦扰、缓解无聊、平静内心和消除孤独。因此,笔者建议合理安排课堂中流行音乐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内容。最后,许多学生都提到了对歌曲《不要怕》的喜爱:“这首歌能把彝族的多愁善感和坚韧勇敢同时表现出来。歌声里,我们能感到大凉山的亲近和母亲的臂弯”。事实上,《不要怕》是一首流行风格的彝语民歌。这表明一定程度的民歌流行化或许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这应该成为今后音乐教学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结合本研究的发现,笔者认为民族音乐教学首先应该凸显中华民族一体的概念,并在各族音乐文化不断的交流与交融中,引导、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偏好、依恋和认同,以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承诺和归属感。现代的、世界的和未来的中国学生,首先应该是真正具备中国民族文化素质的学生。因此,民族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探讨音乐教育如何更好的促进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偏好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另外,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流行音乐、世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偏好,借助音乐这个人类共有的文化事象,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和学习动机,在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下培养中国学生放眼世界的文化胸怀。

① Finna s, L. How can musical preferences be modified?[J].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89, 120: p. 1–58.

② Radocy, E. R. and Boyle, J. 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5th. ed.) [M].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2012.

③ 关涛《“美美与共”与“和而不同”——音乐在藏彝走廊盐源县民族学生中和谐共融的作用》,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6年,第

98—99页。

④  见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⑤ Demorest, S. M. and Schultz, S. J. Childrens preference for authentic versus. arranged versions of world music recording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4, 52: p. 300–313.

⑥Shehan, P. K. Student preferences for ethnic music styles[J].

Contributions to Music Education, 1981, 9: p. 21-28.

⑦?輶Yoo, H., Kang, S., and Fung, C. V. Personality and world music preference of undergraduate non-music majors in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Psychology of Music, 2018, 46(5): p. 611–625.

⑧ Fung, C. V., Lee, M. and Chung, SWE. Music style preferences of young students in Hong Kong[J].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0, 143: p. 50-64.

⑨ 肖元元《初中生華语流行音乐风格偏好之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硕士论文2013年,第62页。

⑩ 喻意《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00—104页;白树亮《关于大学生音乐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河北大学传播系2006年,第15页。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子课题《音乐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中小学音乐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VFA180003-07,VFA180003-13)的阶段成果;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究成果;“大成国学基金”支持。]

关涛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音乐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