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2020-12-28马亚新时运岭高俊杰
马亚新 时运岭 高俊杰
花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又名“落花生”“长生果”“土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主要农作物之一,更是河南省新郑市的重要油料之一。如何提高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是关键,栽培技术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花生要高产,良种是前提
1.根据新郑市土壤、湿度、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的高产、高油、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夺取花生高产高效的重要条件。
2.农户应根据自身條件2~3年更换一次品种。选用适应性广,开花结果比较集中,饱果率和出仁率、出油率较高的品种。
3.播种前3~5天晒种1到2天。晒种温度不能高于20摄氏度,既能利用日光杀死种子表皮上携带的病菌,又能降低花生种含水量,提高发芽率,使花生出苗提前出土1~2天。剥皮后进一步粒选,选择粒色纯正、形状整齐的作种子,以免造成籽粒不匀出苗差的情况。目前,新郑市花生主推品种有花育16号、花育25号、郑农花7号、豫花15号等优良品种。
二、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是基础
1.土壤整理。土壤耕深应在25厘米左右,以加深活土层,耕深可有效改良土壤耕作层,苗期减少病害的发生。播种时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为原则。均衡施肥,是促进花生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新郑市实际情况,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
2.适时播种。花生发芽最适宜气温是25摄氏度至30摄氏度,低于18摄氏度或高于35摄氏度时,有些品种就不能发芽。土壤相对含水量以65%至70%为宜,即土壤手握能成团,手搓较松散,确保种子对水分所需要的土壤。土壤湿度不足要灌水造墒,提高出苗率。播种深度以控制在4厘米左右为宜。对土质黏、墒情好的适当浅播,相反应适当深播,浅播不能浅于3厘米,防止出苗水分不足,出苗不齐,确保一播全苗。
3.合理密植。适宜的种植密度由选择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因素来决定。建议采取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增穴减粒的原则。一般地块每亩8000至9000穴,肥力较差地块10000至11000穴,尽量按照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来酌情增减。
三、生长管理是关键
1.苗期管理。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如有缺苗立即补种,出现苗黄、苗弱等现象属于缺乏微量元素,采取补充苗期需要的多种营养(如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等)能起到调节生长的作用和促根壮苗的作用。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收到提高苗期抗病能力的效果。
2.盛花管理。自40%的花生开始开花到50%出现鸡头状幼果为开花下针期。此期花生大量开花、下针,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处于始盛阶段,开花数占总数的50%至60%,形成的下针数可占总数的30%至50%,并伴随较多的果针入土。可采取增厚土层迎针,缩短果针入土距离,使果针早入土、早结果,形成更多花生果。开花下针期是花生一生中需要水分最多的时期,也是花生需水临界期,需水占全生育期需水总量的一半。这个时期土壤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5%至75%,出现土壤湿度在50%以下时应及时浇水,浇水可用节水灌溉技术,切忌大水漫灌。遇降雨过多,要及时排涝,防止病害滋生蔓延,也要避免旺长造成倒伏。控制发生旺长,确保养分向根部转移,果大果饱,提高坐果率。
3.成熟收获管理。从50%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为饱果成熟期。按照品种建议生长周期提前10至15天收获的花生每亩将减产30%左右。掌握最佳收获时间,首先看花生植株长势,以及茎枝基部叶片变黄脱落情况,茎枝由绿色向黄色转变,顶部还有4至6片完好叶片;其次扒开土层,看花生网纹是否清晰,剥壳看果仁颜色、内壁颜色、果是否变硬等;最后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适当推迟3至5天收获可提高亩产量(防止出现连阴雨天气造成落果)。
四、加强病虫害管理,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注意查看苗黄、苗弱等情况,若出现属缺乏微量元素,应当喷施“高效高产花生宝”,一袋一壶水,补充苗期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以收到调节生长、促根壮苗的效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达到高产优质。
2.花生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炭疽病、角斑病、枯萎病(又叫青枯病、根腐病)等。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托叶,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初期叶片正面产生针头大小的小褐点,逐渐变为褐色星芒状斑,进而扩展成网纹状,边缘灰绿。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至栗褐色大斑,病斑边缘浅褐色,界限不明显,导致叶片过早脱落。枯萎病主要症状是叶片萎蔫,根、茎部变黑褐色枯死。对于叶斑病、枯萎病等,用丙环唑或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交替防治即可有效控制。
3.花生常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甜菜夜蛾、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红蜘蛛、蚜虫主要为害花生叶片,造成叶片失绿,影响花生进行光合作用;甜菜夜蛾主要为害叶子,为害后叶子出现缺口或者叶片中间出现洞口;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主要为害根部,造成花生养分缺失导致植株枯死。虫害可用杀螨精、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学农药及时防治,也可采取按照各自比例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具体施用方法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五、适期收获提高产量
收获先查看花生叶色是否变黄,部分茎叶是否枯干。再查看花生下针情况,按照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控制下针(AnM)栽培法是我国著名花生专家、莱阳农学院教授沈毓骏研究发明的一项花生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控制花生下胚轴的曝光时间和植株基部的大气湿度,促进内源激素乙烯的产生,从而控制下胚轴的伸长和果针的入土时间,减少过熟果和空秕果,达到果多果饱、优质高产之目的。结果整齐,成熟一致,一般增产20%左右,高者可达35%,而且省工省力,也适于机械化操作,是花生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花生,改常规栽培中的起垄筑畦覆膜为平地覆膜成畦,播种后在地膜表面的播种穴上,覆以5厘米高的锥形土堆,以延迟芽苗曝光时间,促使胚茎继续伸长。这样有利于通风散湿,降低植株基部空间的大气湿度,同时加大果针与地表的距离,从而减慢果针的伸长速度,达到控制早期花下针结实的目的。在植株基部,直径约为20厘米的膜面上,撒一层1厘米厚的细土,以助针入膜,增加结果数。收获后要晾晒降水,促进后熟,提高籽实成熟度,实现增加产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堂:《花生控制下针栽培法》,《农村实用技术》2005年07期.
[2]詹志红:《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蒋艳青:《要想春花生高产 地膜覆盖是关键》,《河北科技报》2010年.
[4]林昌乐:《有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农业与技术》2014年11期.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