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土里长出来的画

2020-12-28刘翠婵

福建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烟筒霞浦农民画

刘翠婵

2020年9月22日,浙江杭州富阳,“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开幕。展出的299幅画中,有一幅来自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随下村村民油画队一起来观展的林珠凤,站在自己的《好茶好酒好心情》画前喜不自禁。两年前她拿起画笔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画会入选全国农民画展。

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虽地处城郊,却在山沟沟里,是省级扶贫重点村、山区村、老区村。全村9个自然村总人口1078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38人,其中低保戶、五保户共15户23人,残疾人39户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61人。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个村庄有名无实地空着。能离开的早就离开,离不开的,都是无可奈何地留下。常年守在村里的是89个老年人。

2018年8月,下村的荒凉被打破了。热烈、绚烂的红、黄、蓝、紫、绿缤纷地走进僻静乡野,走进农家小院,走进绿水青山。

农民:绘画唤醒乡土表达与乡村魅力

2018年8月,下村村的村民,迎来文化扶贫的春风。祖祖辈辈拿惯了锄头的手,拿起了画笔。从胆怯、不安、紧张、拒绝,到喜欢、开心、乐意、坚持,从亦步亦趋到天马行空,从依样画葫芦到大胆表达,从不知所措到侃侃而谈,三年来,通过绘画,色彩唤醒了村民心中尘封许久的对美的情感表达与追求。

每一张农民画,都是画者的一个心情故事。

画中的婚床,红得出奇。床沿的彩绘,天蓝得透亮,梅红,红到土里。喜鹊停在梅枝上耳语。床脚,石榴开出黄色的花,像山中奔跑的野兔,跳动着喜悦。一朵朵梅花在床沿盛开,浓烈,肆意,淳朴的生命力扑面而来。这是68岁的缪月仙老人记忆中的婚床。

农民画中,蝈蝈的翅膀上可以开出花。绿色的茶壶里长着一棵树,树上长满黑色的草籽。石头小径上,年轻的村姑,辫子黑黝黝,棉袄红通通,裤子黄灿灿,围裙绿油油,像颜色河流,浓到化不开。70多岁的黄阿赶老人爱画树,他笔下的树,不是绿的,枝繁叶茂地鲜艳着的,是红,是紫,是黄,像种在颜料里,每一种颜色都随心所欲地燃烧在画里。

下村村民的农民画,朴素的笔触,不受约束的想法,打破时空的自由表达,真挚的情感,在夸张艳丽的色彩中尽情展现。乡村魅力在最靠近土地的画笔中,获得最乡土的表达。

老屋、土墙、厅堂,从前是灰暗的,自从挂上自己的画,便开始亮堂起来。村庄过去是荒芜的,颓废的,自从有了一群画画的村民,就开始精神起来。精神起来的,还有他们自己曾经孱弱的内心。

一切的改变,源于他们拿起画笔的那一刻。同样的村庄,同样的人,同样的日子,因为一支画笔,一管颜料,一张画布,乡村的色彩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荒芜走向蓬勃,从物质脱贫走向心灵重塑。

2018年11月16日,詹庆生,这个一辈子没走出大山几次的农民,学习画画3个多月后,就带着自己的画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参加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文化博览会。下村村民的农民画以大胆的构图、夸张的色彩、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霞浦县农民画展馆成了“人气展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也成了热心观众。詹庆生和他聊起自己的构思,绘声绘色,就像回到熟悉的山野。身有残疾的他,也能用画笔画出家园的美好并获得点赞,他的内心无疑是喜悦的。

日复一日,画画在悄然改变着村民的内心。胡梅金背着不满周岁的孙女学画画。三年来,幼小的孙女也拿起了画笔涂涂抹抹。精神二级残疾的吴延针,虽然结婚成家了,但总爱东游西逛让家人担心。学画画以后,吴延针沉浸其中,成为村里画画培训班里出勤率最高的学员。他和妻子卖画的收入,已经基本满足生活的需要。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目之所及,山川树木,花鸟虫鱼,鸡鸭猫狗,锄头畚箕,锅碗瓢盆,信手拈来,皆可入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被色彩唤醒表达。乡村之美以朴素至极绚烂至极的方式得以呈现,吸引着世人重新发现乡村的魅力。

艺术家:乡土经验滋养艺术灵感

艺术家,是文化扶贫的主力军。

2018年以来,下村共免费举办27期绘画培训班,培训农民200多人次。来自山东、厦门、福州等地高校、画院、美协的专业老师和画家,作为文艺志愿者,从城市到乡村,为偏僻乡村的农民带来了艺术的春风、种子和美的力量。

当艺术亲近大地的时候,大地也给了艺术家原乡的感动、纯美的回馈。

邹光平,退休前是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18年8月,他成为霞浦县下村、长沙扶贫结对村油画培训班里第一批文艺志愿者,一来就是3个月。

“我觉得我不是在‘教村民画画,而是‘引导。通过画画,引导农民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认识与感受,表达自己最质朴的情感。通过画画,引导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并用色彩表达出来。越关注就越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越画越好。当他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竹子、土墙、野花都可以那么美时,当他们通过画画感受到生活的美时,就会更大地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即便生活中有曲折,但因为有了美的信仰,美的感受力,依然可以热爱生活。”

邹教授的“美的引导”,从第一次上课就开始了。这个第一次给老师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老师们支好画架,摆好画布,挤好颜料,等村民来画画,但村民却都是远远地看着,好不容易拉来这个,又走了那个。最后只有一个农民吧嗒着一管水烟筒走过来问老师:“要画什么?”“喜欢抽烟?”“是的,都抽一辈子了。”“你这烟筒铜的吧?很漂亮的。”邹教授一眼就发现了老农手中的铜质烟筒,就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都跟我大半辈子了,抽了好多年了。”“喜欢它,那就画它吧。”老农放下烟筒,开始画他的心爱之物。半个小时以后,老农画好烟筒,邹教授被“震”到了,画里没有技法,只有想法,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一管烟筒的拙与朴,就是一个农人内心最真实的生活与喜好。之后,那管铜质烟筒成了老农画笔下的主角,画中的背景有时是蓝天,有时是大树,有时是土墙,但前景永远站着一管烟筒。几乎是画一张卖一张,成了农民画里的“热卖单品”。

“美的引导”让村民们“人人成了艺术家”。无论识字与否,画画都让村民找到了表达的出口。村民有时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在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色彩与画画开始说话了。婚床、老屋、农具、天空、河流,这些农民们熟视无睹的物件与景色,从前从没觉出的美,通过画画,被真实地感受到捕捉到,并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种“美的引导”,常常让邹教授和文艺志愿者们收获许多惊讶和感动,甚至是激动。

“这样夸张的色彩,学院出来的是不会用的,但农民们敢用,用了效果还非常好,出其不意。”来自城里的画家被农民画的色彩运用深深打动了。动物的翅膀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这样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趣味横生,老师们直呼“想不到”。“一张画里,可以同时有平视、俯视、仰视三种透视角度,这种多角度构图,专业画家是不敢画的,想都不敢想。”但下村的村民们,想了,还画了。他们在一张画里,从三个角度画出了长在村庄的树,是对自己周遭的重新认识和艺术感知,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恰恰就是来自内心的自信。老家还是老的,但老农们的心不“老”了,艺术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画画课再也不用生拉硬拽他们来画画了。在老师们不在村中的日子,他们画着画着就会顺手微信发一张给老师求点评。

在“美的引导”中,来自城市的艺术家也被乡村朴素而自然的美“引导”着。那就是“彼此的尊重与互动”。邹教授是第一次来霞浦,走进乡间,贴在灶前的灶王爷、板壁上喜庆的年画、门上的对联、村民手中的剪纸都成了他关注的民间文化艺术。对霞浦地域文化、民俗民风了解得越多,他对未来霞浦农民画的走向就越有清晰的目标。他想“引导”村民把霞浦地域文化融入农民画中,也许有一天,霞浦农民画会以自己鲜明的地域性彰显它的艺术价值。而这正是邹教授作为综合绘画艺术专业老师,多年来在专业领域孜孜探索的一个内容,或者,农民画正是综合绘画一个合适的平台与传达表现的路径。

“美的引导”,把艺术种在辽阔的乡村与田野,它一点一点渗透进土地,渗透进人心。下村,在“美的引导”中,有了獨具一格的炫目色彩。

驻村干部:文化扶贫激活乡村经济

艺术,让下村由内而外美起来。这一点,福建省委统战部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黄小红感受最深。她最大的期盼就是通过画画,通过艺术,通过内生动力的迸发,让村民们活出自己的价值。

苏文明和他的老伴身体都不好,一个74岁,一个69岁,两个女儿早已出嫁,重农活也已干不动。没学画之前,老两口也没啥话好说。学了画画以后,村民经常看到他们在老屋檐下共同作画的情景,阿婆坐在门槛上,和阿伯说着哪里要画一棵树,哪里要描一只鸡。他们的画里总是充满着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一派祥和气象。二老一个月可以收入1000多元,虽然不是很多,但生活基本有保障。满壁鲜艳的画作装点了老屋,也明亮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三年来,邻里之间,说闲话生是非的少了,说画画的多了。老人们脸上,愁容少了,笑容多了。村里大事小事,漠不关心的少了,齐心协力的多了。村口不知堆了多少年的垃圾山被清走了,老屋也不会人云亦云推倒重建,而是学着修旧如旧了。路变宽了,屋子变亮堂了,人也变精神了,心胸也开阔了。画画,改变着村民的穿衣打扮,也改变了乡居环境。农民们自己也感叹,村子好久没有这么干净,这么美了。

越来越多离乡的人,重新发现了乡土之美、乡情之美,回村的人渐渐多起来。30岁出头的吴晋章,在厦门创业多年,似乎突然发现家乡的美,毅然回乡在吴坑岩村投资200多万开展香草种植,创办亲子体验园。胡邦锦的200箱蜜蜂从山底下别人家的山头飞回来采蜜了。种植户缪李吉、缪国辉也不想下山种果了,他们在村里租了400多亩地,扩大种植规模。

一个偏僻的贫困村,文化扶贫激发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个人收入的增加。2018年,下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成立“霞浦同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投资扶贫仓储项目等,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21万元。三年来,下村村民共创作了4000多幅画,他们除了画画,不用担心画材也不用担心销路。画材全由村里和企业爱心筹款购买送给村民。通过网络拍卖和爱心购买,全村画画收入18万元。多的农户,卖画月收入2000多元。吴延针夫妇卖画也有了18000多元收入。当吴延针能够自食其力,有满满的获得感时,他的精神疾病再也没有发作过。

茶余饭后,村民们会自发聚在村口,拉起多年没拉过的二胡,亮开多年没亮过的嗓子,唱上几曲,村庄因此充满了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

漫山遍野,依旧是绿,但如今的绿,已是恣意、欢脱,是生机与活力,是温暖与希望。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烟筒霞浦农民画
等截面高耸烟囱涡激共振发生耦合过程研究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霞浦滩涂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霞浦
厚德载物 博学多才 自强不息 臻于至善——霞浦八中精神
取暖安全连着你和我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中和农信霞浦金融扶贫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