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12-28郭虹
摘要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的课程。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兼具实践技能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分析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时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4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设计,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职业意识2个层面塑造专业精神,对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27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73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imal Microbiolog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Hong
(Pingl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ingliang, Gansu 744000)
Abstract Animal microbiology is a course tha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ubject areas, its new research result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its teaching contents are relatively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challenge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personnel who possess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Pingl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he teaching reform design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class hours,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was shaped from two aspects of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practic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nimal microbiology course, and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imal microbiology;Teaching reform
動物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必修课程,兼具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特征。为了适应职教改革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近年来笔者针对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尝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院校属于大专层次,畜牧兽医专业学制为3年,动物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目前,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重点是动物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验诊断及免疫防治方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实践内容主要是单一的、基础性的实验,安排课时分别占课程总学时的80%和20%左右。教学方式基本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围绕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这种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教师灌输性地教,让学生学到比较系统、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忽视学科的实验性和实践性,缺少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职业素养缺乏,甚至出现“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等现象,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2 学生构成方面
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实行单独测试、综合评价录取、中职生对口升学招生考试以及高考考后统一招生,大量中职生及普通高中成绩较差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情况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占28.5%,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校”毕业生占30%,“2+3”五年制中专升大专学生占41.5%[1]。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无论是来自城镇还是来自乡村,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子女家庭,都是家里的“宝贝”,心智成熟较晚,习惯随性而为,普遍学习成绩较低,理解领悟能力欠缺,80%左右的学生上高职、选专业都是由家长决定的,学生存在“替家长学习”的思想,学习目的、今后的就业方向、学习与就业的关系还比较模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缺乏,这是搞好教学工作最大的难点。
1.3 师资队伍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前都是中专学校,教师队伍主体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是由农业学校、师范学校、职教中心、信息工程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畜牧兽医专业是原农业学校的班底,专任教师1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教员5人,研究生6人、本科7人。这些教师大多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接触实际仅限于原本科院校安排的实验实践活动,面对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任务,缺少一线工作经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 教学改革设计
2.1 课程定位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宠物养护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动物疾病诊断防治、动物疾病防疫检疫等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的,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基层单位、养殖企业化验机构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看,学生毕业后一般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单位、畜禽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动物(宠物)医院等机构的相关岗位就业,从事动物检疫检验、疫病防治、兽医化验、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工作,有的还自主创业,建办养殖场、饲料兽药经营部、宠物门诊部等。因此,动物微生物学课程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2 教学设计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教学主体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向学生学、教师指导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并重转变,培养目标以学生懂理论为主向能讲、会干转变。
2.2.1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动物微生物学本身的研究发展和近年来畜禽传染病发生的变化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选与整合,注重在实验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使其基础性、技能性与发展性相协调。具体教学内容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理论内容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度,重新调整和组合,淡化学科体系,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紧跟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基层单位和企业适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增加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筛选出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比如各类病原微生物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可归类比较,不再分散讲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细菌的生理、病毒的增殖及其他特性、细菌及病毒的致病性、免疫防治理论等[2],其余内容在实验实践中一边体会一边教学;实验教学项目由以前的常用玻璃器皿准备,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移植及培养特性观察等5个单一性、基础性项目,调整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使用与保养,细菌、真菌的形态及构造观察,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鸡新城疫抗体测定,利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鸡白痢的检疫,空气、水及人的微生物学检查,提供疑似病例进行大肠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等7个综合性、实践性项目。
2.2.2 调整课时结构。
按照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开出、扩大实践活动的原则,将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由单纯注重课堂授课向“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的“三位一体”教学转变。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总课时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实习12学时,考试4学时。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3],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将理论教学压缩至32学时,实验课增加20学时后达到32学时,并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2.3 创新教学方法。
(1)课堂理论教学上,针对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知识点较多、理解困难的问题,采用列表对比、图片对比、标本对比的方式,概括提炼,找出异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列表比较主要用于解决微生物种类繁多、识别要点记忆量大的问题。将相近内容列表比较异同点,制成PPT,以供学生对照、比较、观察、识别、理解、记忆。例如,制作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比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制作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与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对比表,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病原诊断方法的异同;进行不同类型培养基的比较,几种常用生化试验的比较,不同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比较,常见动物病原细菌比较,常见动物病毒比较等。
图片比较主要用于解决形态描述困难的问题。在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将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照片以PPT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进行讲解,最后指导学生对照绘图,层层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在细菌形态观察中,让学生自己用显微镜拍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图片,教师现场绘制简图,学生对照自绘图片,使学生在观察、描绘中真正掌握其形态结构的识别要点。此外,也可以图表对比结合,比如制作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对比图表,帮助学生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为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制作动画效果,如将噬菌体侵入细菌的动态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容易了解其微观结构及增殖方式。
标本比较主要用于解决“眼见为实”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制标本片,分类进行比对,比如不同病原细菌、真菌等标本片的比较,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荚膜的标本片比较,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鞭毛的标本片比较,破伤风梭菌、腐败梭菌等芽孢的标本片比较,以识别其显微特征与外部形态,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原体的识别特征,为将来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室教学上,改变动物微生物学课程实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安排的传统模式。一方面,考虑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安排实验,使实验过程与工作过程相接轨,改变学生以前只参与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全过程参与,使学生全面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征特性和实验室诊断流程。比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过去学生只参与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等实验,实验前细菌病料采集、分离培养、染色液配制、器材准备及后期消毒与灭菌等都由教师完成。改革以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技能,等同于完成了一个实际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依据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将单个的实验项目整合为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工作内容相接轨。例如,大肠杆菌病的實验室诊断,将原来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特性鉴定、细菌的移植及纯培养、生化鉴定等8个基础性实验整合成综合性实验,类似于完成了一个实际工作项目[4-6]。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实验过程必须连续进行,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不仅要利用课堂时间,而且要充分利用自习时间、课余时间,随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操作、随时观察、随时分析总结。
(3)实践教学上,打破过去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不开展实习实训的陈规,组织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到畜牧兽医站、畜禽养殖场、宠物医院等单位参观学习,跟班实习,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真实环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2.2.4 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以前“理论笔试70%+实验报告30%”的考核方式为“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建立“理论笔试40%+实践操作50%+参与程度10%”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理论笔试仍采取期中、期末2次考试。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现场评分40%+平时实验报告10%”的形式,教师将综合性实验项目分成不同子项目考核,由学生随机抽取子项目,现场实验操作,教师一对一考察,依据统一评分标准[7],當场评定操作成绩,与实验报告成绩共同构成实践操作总成绩。参与程度主要考核学生实验课出勤率、学习态度等。
3 专业素养提升
改革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互促共进。
3.1 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坚持双管齐下,既鼓励支持现任教师通过加强自学,参加进修,安排教师到畜牧兽医技术单位、养殖企业跟班学习培训,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实践指导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根基、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又要适当聘用科研单位、技术服务单位、畜禽养殖企业的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任教,充实教师队伍,承担实验、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弥补学院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使教师队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和畜牧业发展需求。
3.2 塑造学生职业意识
3.2.1 提高学习兴趣。
受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涉农专业不是很看好,加之学习动机各不相同,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刚开始时,就从日常生活中看到、遇到、听到的具体事情切入,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鼠疫、“疯牛病”、禽流感、非典疫情、非洲猪瘟等,吸引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导入微生物概念,讲解其发展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制造抗生素防病治病、利用酵母菌开展食品加工、利用根瘤菌生产农业菌肥等的实践,增强其学习、探究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随着教学的深入,通过翻转课堂、实验实习等方法,如在课堂上观看狂犬病毒引发狂犬病的视频,在实验室观察细菌、真菌的形态特征,在种鸡场进行鸡白痢检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接触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求知欲,激发其探索精神。同时,建立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采集样本、观察分析,提出疑点、难点,开展讨论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以成就感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2 培养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动物微生物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过程中所取得的结果、使用的方法、发现的规律,来指导畜禽生产实践[8],其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比如,细菌的形态是长期大量观察的结果,既有其典型特征,又有其变异现象和规律,如结核分枝杆菌会因抗菌药物等作用,失去细长杆状形态,变异成为球形、短杆状、串珠状等多形态[9],在实验室诊断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诊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依据来源的阐述,进行大量反复基础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体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感悟科学实证精神,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
3.2.3 增强职业能力。
学习动物微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用于生产实践。坚持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动手、边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任务和工作岗位任务相一致,在不断提升教学效益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直接接触、处理病原微生物及其提取物(如毒素等),教学中要增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及事故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10-11]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使学生掌握并养成严防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或物质传入实验室、传出实验室的规范操作技能和工作习惯[12],在实施教学和开展工作中不致发生兽传人、人传人等生物安全事故。
4 结语
动物微生物学具有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等特点。加快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是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造就大批工作岗位所需的掌握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拥有基本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上开展的探索创新,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18级、2019级有5位同学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动物医学类专业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二等奖,一些学生还在北京、宁夏等地的养殖企业、宠物医院顶岗实习,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创新完善,以更好地顺应市场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虹.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高效课堂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8):2610-2618.
[2] 李舫.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 陈晗,朱德艳,刘欢.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9,46(3):672-678.
[4] 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七个着眼点:基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1):21-27.
[5] 张文刚,葛书环,杨明慧,等.“混合所有制”在创业型大学的应用分析: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6(8):56.
[6] 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4,29(10):5-8,15.
[7] 杨成,刘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改及其考核制度的构建[J].生物学杂志,2016,33(4):124-125,129.
[8] 郭虹,雷宏东,陈军胜,等.高职院校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267-269.
[9] 罗晓冰,王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10] 顾敏,徐利军,王晓泉,等.关于兽医传染病学中重要人兽共患病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8,39(6):93-96.
[11] 方仁东,刘力.《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3):166-170.
[12] 羊建平,梁学勇.动物微生物[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PZXJ202015)。
作者简介 郭虹(1968—),女,甘肃平凉人,副教授,从事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