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伪自律
2020-12-28黄小邪
黄小邪
接到数通电话,都是从游泳馆打来的,让我务必抽时间去游泳打卡。我以工作繁忙为由缺席,却被批评不够自律。事情要从上个月讲起,在学习游泳的伊始,我半推半就加入了游泳联盟,大家以每日打卡的方式,相互督促。此前,我日日准时报到,今日有事难以抽身,打卡两个月,因一次耽误被定为不够自律而被批评。
后来,我问获得“自律达人”称号的队友,打卡完毕后有何感受。队友答:“无感,强迫自己自律一些。”看,自律的标准是盲目机械地打卡。
在大众印象中,打卡是在公司早晚上下班,数据直接纳入赏罚标准。有关数据显示,在各项条件均衡的情况下,有打卡制度的公司比无打卡制度的公司,员工出勤率更高,迟到早退率更低。很快,这招便被一些软件和社群学去,并设置附加的惩罚制度,一来是为了留住客戶群,二来也可以奖励一个自律的头衔。至于打卡者本身,可能根本不明白“自律”的内核。
在朋友圈最常见的打卡:背个英文单词要打卡、健身运动要打卡、观影阅读要打卡,少则三五天,多则几个月。有些APP和商业机构不仅要求会员每日打卡上传朋友圈,甚至还会附加赏罚制度。坚持下来,就叫自律。
公司要求员工上下班打卡,情有可原。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只将打卡视为自律,未免有失偏颇。
无独有偶,偏颇的自律衍生出五花八门的Flag。
听说熬夜容易猝死,赶紧发朋友圈:从今日起,早睡早起;买了一本新书,赶紧发朋友圈:阅读使人灵魂丰满;孩子开始学钢琴了,赶紧拍照留念:宝宝要珍惜天赋。
离开朋友圈呢?决心早睡的人,凌晨还在敷面膜、刷手机;买了新书的人,一个月没看几页,落灰了;孩子学钢琴,搞了几个微信投票就再也没了下文。这些一个个消失的Flag,不正是被打脸的自律吗?
以前总要装不自律,明明通宵备考,非要说根本没复习;明明考得好,偏偏要说发挥失常。现在流行装自律,明明根本没锻炼,偏偏每天都在发照片;明明根本不看书,偏偏要写上一两句感言。
真正的自律,总是悄无声息,不需要立Flag,更不会盲目跟风,而是选择从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想瘦就减肥,想加工资就努力工作,想开阔视野就出去走走,谈吐无物就读书,千万别立那些虚假的Flag。当你真心付出,何愁没有回报?一切顺理成章,何必强行自律?自律让人自由,可伪自律不能。
松下幸之助说过:“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但这种自律从不是盲目立Flag。
村上春树曾为了创作,一天吸几十支烟,健康堪忧。直到他决心成为专职作家才意识到,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所以,他开始戒烟,且坚持每天四点起床,写作四小时,跑步十千米,日复一日,坚持了三十六年。
村上春树无疑是自律的样本,他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戒烟、健身,成了世界著名作家。
认清自己,并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便是自律;明确目标,今日比昨日进步,便是自律;保持希望,为理想和生活做出某种切合实际的改变,便是自律。
自律从不是标签,也绝非手段,而是一种健康状态下,自然而然养成的生活方式。至于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收入、健康的体魄,都将是这种行为方式下的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