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之维
2020-12-28何梦焕张青
何梦焕 张青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这片丰厚的沃土,既能够表征着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也可以标识着文化自信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状况和时代赋予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中央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战略,不仅表征着当代中国重建文化自信的理论实践,而且表征着文化自信的当代诉求。增强文化自信,牵涉到人民这一价值本位,这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因此,只有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推动力量,使人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何梦焕(199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青(1991-),男,陕西汉中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2-0028-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理论”。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日益受到党中央的重视,习近平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多次论述和部署了怎样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蕴含着具体而深刻的文化自信重要意义。在当前倡导和贯彻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蕴涵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它要求人们在走文化自信之路时继承传统、对标当下,展望未来,这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与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变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建设现状,把握未来的文化发展之趋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印刻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标识着令整个世界都赞叹不已的文化传奇和独具特色的多样文化景观。例如,“居利思义,在约思纯”的义利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财富和强大根基,深刻回答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梁启超在细考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变迁大势时,曾自信地说:“合世界史通观之,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②文化变迁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对于文化演化史形成的客观阶段性又会因为学术研究的不同需要表现出主观划分上的阶段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对应的文化样式,可以将中华文化粗线条地划分为石器文化、先秦文化、封建大一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五个阶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徜徉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可谓是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原则上说,文化自信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锻造出来的一种本就存在的先天良好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蕴藏在儒家文化之中,旨在构建“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多个朝代占据半壁江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之前,历朝历代都在书写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泱泱大国,疆域辽阔,政通人和。中华文化在演进到近代后,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冲击,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借鉴西方一些文化,尽管这些努力最终没能挽救旧王朝衰微的命运。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身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态势,跌入了文化自卑的低谷。在摧毁封建主义土崩瓦解的同时,更唤起了仁人志士奔走相告,开启一场场救国存亡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并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以全新面貌出现也就成为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
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和最初原点,而是站在时代高起点上,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力求拓展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内容。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建设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文化家园。由此可见,要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单一的只注重以德为先的建构道德体系,更要注重社会的改造,将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良因素趁早剔除,着力加强构建合理社会体系,用生动活泼的文化建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时至今日,进入了当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这种构建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相结合的重建,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但并不代表回到原点,而是不断向前推进。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③这表征着增强文化自信正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中,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要让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创新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让大家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人与文化建立起紧密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才会实现传统文化焕发活力、薪火绵延。
通過对中华文化纵向的全景式回望,一方面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阔性,从而重估其历史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作为一种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记载和反映,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延续能力,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展现其应有的当代价值和影响。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诉求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需要的精神食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整个社会前进提供一种价值引导和精神浸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强调了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方面的引领作用。
发展适应于政治、经济的新文化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它的回答将更好地处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二为”和“双百”方针指导下,真正实现“文艺工作为人民”和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将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中,使其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作为培育人才,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南,为文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中央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归为意识形态范畴,它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紧密地联系。先进文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将会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反之则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源泉,文化自信不仅是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实践。走文化自信道路,要求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推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有理有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首创,“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⑤中国共产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也表征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至今所发挥的强大的内生力量。党员干部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时代价值的核心精神。
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⑥增强文化自信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价值,加强顶层设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紧密联结的世界命运共同体中开放的同时要提高文化安全意识,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这不仅对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网络化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外来文化不断地强烈冲击中国文化,同时更多带来的是文化渗透,这就对中国走文化自信道路形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应对如此冲击,是当前文化自信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的同时更能创新和发展,真正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和选择运用。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文化安全体制,抵制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消极作用,以达到切实维护好本国文化资源安全、保护国家文化知识产权、提高本国文化竞争优势的目的。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切实做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系列工作,从而提高中国先进文化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做到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才能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从而构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共同体。
三、文化自信的价值定位
恩格斯曾经说过“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⑦这一判断表明,文化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属性,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尺度,文化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充实和丰盈,就谈不上有真正美好幸福的生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⑧人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真正主体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代一代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实现必须要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这种自觉前提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态度应是不盲目照搬照抄,要充分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费孝通曾说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复归文化,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⑨由此可见,人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主体而言,必须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就是人能够自我意识,是合目的合手段的内在统一的文化实践活动,从而表征着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达到了对文化实践活动本质规律的理性自觉。有了文化自觉,下一阶段就是文化自为,文化自为强调人作为现实的人,在增强文化自信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能够创新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从而集中体现人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发挥的主体创造性。文化自主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主的基础之上,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最高表现。文化自主强调了人能够自主地辨别文化精华与糟粕,自主地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动共促,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表征文化赋予了人类自身行为更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回归,实现了人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活动。
从文化价值论的维度来讲,文化是心理抚慰的鸡汤,也是体验人作为人的对象性表达,同时还是提高鉴赏力和社会识别能力的依靠。文化具有神奇的疗效,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同的文化派系,抚慰了不同境遇下人们的心理痛楚。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思想困惑和精神焦虑加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任务很重,在这个时候,“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就可以使人们从一时的迷茫和狭小的利益纷争中解脱出来,从而以一种开阔的胸怀,自信地面对未来生活。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权益,动员更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从而为促进文化领域的文化交流、创新融合,实现社会效益和公众文化权益互动共促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将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又会反过来为文化自信提供令人信服的诠释。而文化自信的价值本位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人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选择。在文化建设中要时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要求,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9.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③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J].求是,2019(12).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8:515.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8:352.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⑨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