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28赵草梓
赵草梓
摘要:随着疫情影响叠加国内经济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等问题,国内经济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生产经营困难风险显现,金融行业面临资产质量下迁风险上行。在此背景下,围绕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供应链金融成为依托核心企业、服务中小企业、保护产业链稳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加之政策机遇期的到来,均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银行业应当深刻认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大意义,做好路径规划和机制配套,支持和服务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路径规划 机制配套
一、环境变化
(一)政策环境变化
2019年7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监管部门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业务模式、管理体系及风险管控进行了明确界定,对各金融机构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0年3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28号),该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并对如何优化产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
2020年9月22日,人民银行会同七部委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该意见将发展供应链金融提高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 任务决策部署的高度,就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提出了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
(二)市场环境变化
面对经济下行期和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加之疫情对各类企业的冲击,政府和企业已深刻地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的“助推器”。《国际商会贸易登记报告》项目主席克里希南.拉马杜拉伊在2020年5月发布的《2019年贸易登记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国际贸易体系的不稳定性,但与银行其他产品相比较,贸易金融产品仍然是低风险资产,这对供应链金融给出了较权威和客观的评价。从实体经济层面来看,在农业、制造业、服务贸易、物流运输等主流行业中,都在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这对银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技术环境变化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商业模式、业务架构和管理模式,新兴的产业链不断出现,并向着生态化、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银行业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融入到产业链、企业链和产品链中去,满足实体企业线上化、数字化的内生需求和提高运营质效的诉求。同时,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沟通联系,打破“信息孤岛”,获取企业税收、水电煤气费、社保医疗等各类公共数字信息,以进一步强化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
上述一些列政策措施、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变化表明,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业的政治任务和主体责任,是社会经济技术环境所趋,也符合银行业经营转型战略方向。同时发展供应链金融对协同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各項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切实落实好监管部门关于供应链金融规范、创新发展的各项指导意见和要求。
二、路径规划
(一)专业化的引领
做好供应链金融,要发挥好专业引领作用,实行“三专”,即专业化的管理、专业化的营销、专业化的审批。专业化管理和营销方面,就是要成立专门部门和组建专业团队,以强化供应链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统筹推进供应链业务创新发展,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已发展到由金融机构推动、产业企业推动、专业平台推动、金融科技推动阶段,且这四个阶段处于并存、共融时期,不同推动主体存在不同的供应链金融需求,需要专业部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来进行专业化的引领。
(二)个性化的服务
现阶段企业的服务需求都不是“千篇一律”,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要从解决企业的“痛点”着手,进行量身定制,体现出“个性化”服务,一个核心客户一个服务方案。不同行业的需求不一样,例如汽车、钢铁、医疗健康、物流仓储、电商平台、建筑施工等行业,需求都有其行业特性。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业务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是个性化、全链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标准化的产品
这里的标准化产品,是基于个性化服务基础上的产品标准化,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化。这个产品是根据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融资、结算和现金管理等需求来单独设计的产品,包括授信准入、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业务审批、贷后管理、会计处理等主要授信要素。这里的产品不是单一的银票、商票或保理,而是与核心企业达成的全产业链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银行应在基于实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产品创新来突破现有的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异地授信、信用评级、担保抵押、贷后管理等。通过产品的标准化来实现审批的高效化和上下游客户开发的批量化,以及风险防控的可控化。
(四)线上化的操作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运用,银行业还应积极探索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以实现“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准确和统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及未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也是客户需求,更是银行风险防控、提高运营效率的基础手段。如果不逐步实现线上化,就有被边缘化和市场淘汰的可能。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业务操作流程相对复杂、科技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个领域,必须遵循产业链发展轨迹,遵从市场规律,按照需求导向,进行科学规划,选择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
三、机制配套
(一)统筹营销推进机制
首先,推进统筹营销和分层营销。供应链金融发展必须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但核心企业通常为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控制地位的央企、国企或优质上市公司,因此在核心企业的营销上,必须借助总分行的力量,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围绕经济主流,协调地方政府作用,进行营销规划统筹。专业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推出客户营销指引,指导经营机构有方向、精准化地组织开展营销。业务推动部门要组织好分层级营销,定期对经营单位营销情况进行服务跟踪,对服务质效进行监督控制。其次,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涉及全链企业商业模式、结算规则、仓储物流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这都需要运用上下联动、横向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各个管理部门和营销机构的管理推动合力,来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差别化的授信管理
针对供应链金融“强核心、强交易,弱主体、弱担保”的特点,制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指引,在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评级、保证担保等授信准入方面实行差别化的授信政策,将传统授信的事前准入控制转变为强调操作模式的自偿性和封闭性评估。在还款主体明确、偿还资金封闭可控的情况下,在审核核心客户上下游企业融资时,将审核重点放在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贸易背景真实性上。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的会计报表不规范、数据信息不全等普遍性问题,通过授信用途的特定化、操作的封闭性、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全流程的控制来控制总体风险,适当降低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权重。
(三)配置额度并合理定价
供应链融资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循环快的特点,因此在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考核和定价方面应适当倾斜,以提高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优化业务结构。对于重点服务支持领域,如制造业、医疗健康等领域,要切实贯彻国家有关降费让利相关政策,给予供应链金融专项贷款额度和优惠定价支持。
(四)机制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对传统授信业务在前期投入较大,见效慢,尤其是对核心企业的营销更是各家银行的竞争焦点。同时,线上化供应链系统开发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对供应链金融应本着“长远规划、近处着手”导向,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经营单位“做慢活,做细活”,通过考核激励来引导经营机构实现转型发展,逐步扭转“垒大户”的惯性思维。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不确定性,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力量,要强化主体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指导要求,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路径规划和机制配套,切实加大供应链金融对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为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S].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
[2]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S].银保监办发〔2020〕28号.
[3]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業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S].银发〔2020〕226号.
作者系华夏银行昆明分行党委书记、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