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地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调研报告

2020-12-28洪娟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洪娟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院校培育的工匠精神,是跳出教育去看待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追求。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目标

探究五年制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实效性,反思培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内12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及办学点为例(见图表1),其专业涉及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农林牧渔类等(见图表2),共计1840名学生参与了调研。

(三)研究方法及实施

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面对面访谈,以此保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增加有效问卷的回收率。问卷题目设计涉及单选和多选,主要为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其中,抽取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个别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工匠精神的表现、不足及原因等内容。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不足

1.认知层面:理论知识欠缺,内涵理解肤浅

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故事众多,在“你知道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选项中,选择“知道,且知道5个以上”的学生人数只占5.71%,学生普遍对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和典故缺乏认知。

对于高职生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对待学习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态度,是将事情做到极致、追求完美的境界。在关于“勤奋学习技艺,努力锻炼专业技能,刻苦钻研业务,反复琢磨和改进,不断注意细节”判断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教师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见图表3)。在关于“你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选项中,学生的各项选择趋于一致(见图表4)。但在“当前我国倡导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意义是否很大”选项,学生选择“不理解”“不认同”的比例依然很大。这说明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得还不深刻,仅仅停留在浅层次。

2. 意志层面:践行能力强 ,抗干扰性差

意志对学生的行为能够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坚强的意志能使个体提升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持之以恒地践行下去。针对“你对未来从事职业是否有具体目标,能否努力践行目标”这一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但是还有334名同学表示很难做到。对教师的调研也证实了当前学生很难克服内在和外在的阻力,部分学生做不到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3.道德层面:尊师守纪性佳,示范性不强

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面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教师是否值得尊重”选项,选择“都值得尊重”“大部分教师值得尊重”的比例占65.45%。调研结果说明,很多学生能够尊师重道,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严格遵守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标准。针对“在各类活动中,你是否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选项,认为“会,能够时时牢记”“大部分情况会”的学生占98%;但面对“对于他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你是否会进行劝导”这一问题,选择“肯定会”“大部分情况会”选项的人并不多,这说明学生虽能自律,但缺乏以身作则、劝导他人的思维。

4.技能层面:精湛技绩一般,转化度不足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敬业奉献的态度,也体现在精雕细琢的工作过程中。对于高职生而言,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技能水平掌握方面。关于“你的专业技能水平掌握得如何”这一问题,很多同学选择了“一般”,而对任课教师的调研也验证了这一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和火花,他们的想法也能转化为创新作品,但这些作品被推广应用到市场的次数很少,转化度不足。

(二)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提升受多方因素影响。其中,学校的影响力度最大,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定位模糊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广泛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公共理论课,也没有开设专门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面对“在教授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是否切实有效”这一选项,大多数教师选择“是的,效果一般”;在关于“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你所在学校是否已經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一问题,很多教师选择“没有”。这些回答体现了高校课程体系的缺失。

2.情境化教学资源缺乏

工匠精神作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以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直白地表现和塑造,需要依托真实的教学情境加以落实和验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境多以课堂理论灌输、实训室模拟操作为主,真实情境教学所占分量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将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情境化教学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教育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都受到影响。

3.校企文化对接性偏低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能使学生迅速实现由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换,培育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度并不高,而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所需工匠精神的认知。

4.测评体系整体性缺失

考核体系的建立是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匠德、匠心的培育,但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目前各高校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另一种是套用企业标准的职业测评。前一种评价基于知即会,知道就能做到的理念;后一种是套用企业测评体系,检测学生是否符合某一企业、某一职位的要求,而非基于高职学生的现实特点。这两种评价都有偏颇。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课题组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定位,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进行“顶层设计”,即 “从打造教育体系的高度来规划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课程、教学和实践等全过程,做好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感悟、践行、内化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准确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重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四大课程模块。一是职业认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认知与职业素养等课程。职业认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工匠精神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愫。二是职业思维课程模块。如教师专业基础、就业指导、职场安全等课程,突出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养成持戒守规、求实创新、宁静致远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就业创业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的职业态度和尚巧创新的创业能力。四是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人文与科学素质选修课、校园社团、社会实践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追求至善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等。每个模块内容均包括实践活动,课时均不少于每门课程总学时的30%。

(二)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工匠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结合不同教学场景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实际,突出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场景、课程项目、课件展示等方式,强化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次对工匠精神内涵及要求的体验和理解。二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改革创新。教师可采用碎片化的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将学习内容与微信平台结合,突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三)以文化人,建设社团文化

“以文化人”的核心要义是“文”,要求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来“化人”,帮助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的重点和关键是“化”,“化”的途径和方法各有不同,“化人”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社团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特殊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发展理念和行为模式,并沉淀成共同的文化氛围,从而在价值引领、人格塑造、思维训练与行为养成等方面对高职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浸润人、感染人、转化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工匠精神。

(四)主体多元,构建测评体系

工匠精神培育的测评体系构建至关重要,需要遵循诸多原则。一是遵循多样性、职业性、可操作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并与职业岗位相联系,其内容能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二是明确各评价指标的维度界定。高职院校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指标分为工匠精神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4个指标,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再细分为公共基础素养和行业专业素养等内容。三是评价的主体涵盖學生、班主任、任课教师、企业人员等,充分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性。不同的评价客体有不同的评价形式,其评价主体也不尽相同。职业知识的评价主要以考试考核为主,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顶岗实习方面,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核为主,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以及相关行业;至于职业道德的评价,主体应该是班主任与企业人员。

(五)专兼结合,提升教师素养

一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团队。名师名匠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引路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名师名匠团队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利用各种途径锤炼技能,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成为精益求精的表率。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专业教学团队,邀请企业名匠进课堂,把自己的高超技艺传授给学生,以名匠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更好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二是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扬工匠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系20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团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2018SJSZ796)、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以制造类专业为例”(2019YB52)、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融三联模式实践研究”(191109455)、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融三联模式实践研究”(191109455)阶段性成果。】

(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