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录
2020-12-28
第1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一带一路”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胡 键 3
巴尔干地缘文明断层与“一带一路”市场整合
陆 钢 19
中国文化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折扣效应
梁 君 汪慧敏 江 畅 2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品牌文化价值观运用分析
才源源 周 漫 何佳讯 3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地方合作
——一种多层级合作机制探析
臧术美 50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贸易协定与物流绩效的实证检验
陶 章 乔 森 63
中国居民消费的演进与政策取向
孙 豪 毛中根 72
轉型期社会矛盾冲突的三个层级及主要影响因素
吴忠民 85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美好生活评价指数
方 巍 102
《民法典合同编》预约制度的规范构造
张素华 张雨晨 112
人格权侵权中的许可使用费赔偿研究
黄 芬 121
作为先验政治哲学的政治现象学
郝长墀 132
施蒂纳无政府主义辨析
林 钊 141
龙山时代的文化巨变和传说时代的部族战争
韩建业 152
汉唐时期律令法系中奴婢马牛等大宗动产买卖过程研究
——以新出益阳兔子山汉简所见异地买卖私奴婢传致文书为线索
曹旅宁 164
20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工业调查及其经济统计意义
张忠民 171
性别与传记:清代自我委任的女性传记作者
方秀洁 179
第2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技政策网络分析:行动者、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
章昌平 钱杨杨 3
中国产业政策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
张海丰 18
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架及演进研究
张赫楠 许正良 28
中国工业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谢婼青 朱平芳 40
集群创新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
董晓辉 52
知识产权条款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
钱馨蕾 孙铭壕 60
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分工的视角
吴伟平 74
自然结构性、共同体与产权性质
胡 靖 85
面向社会责任消费: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及其反思
吴金海 98
数字经济背景下对消费者实行个性化定价违法边界的研究
李 毅 李振利 110
重整计划制定权归属的多元论
张钦昱 123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
赵 琦 133
马克思与罗尔斯:被遮蔽的思想关联
徐 峰 141
从地缘关系的重层构造看十六国后期统一趋势的形成
——以五世纪初河陇雍朔的地缘政治为中心
李 磊 150
魏晋九品官人法之上品的演变与起家官制度
杨恩玉 160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高 玉 171
文艺创作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胡 俊 182
第3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社会如何拥抱市场?
——商业机构介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胡洁人 郑 扬 李咏梅 3
新时代“党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趋势、形态与动力
曹海军 刘少博 12
智能与韧性是否兼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韧性评价和发展路径
宋 蕾 21
论政府数据治理中政府数据文化的培育
陈德权 林海波 33
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结构优化与制度完善
——以“结构—功能分析”为进路
黄锡生 陈宝山 43
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满意度分析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1980—2017年)典型示范区农户调查数据
国 政 王瑞永 53
从政社关系到党社关系: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情景变迁与理论转向
徐选国 黄景莲 68
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学调查:魁阁的中国社会学研究
刘翔英 86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法律性质探析
郭少飞 96
民事证明责任二元论之检视
袁建刚 105
Stasis、例外状态与新帝国的诞生
蓝 江 115
启蒙政治的当代出场及其意识形态症候
包大为 125
清代天主教东输朝鲜及对中国“天下体系”的影响
柳岳武 135
清代监察御史选拔制度探析
刘社建 150
明代“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探析
赵殿红 162
“借外人的镜子照自己面孔”
——谈“文化批评家”宗白华对中国文化的批评
张 生 172
意境与中国电影:从生成机制、形式规范到审美意蕴
陈林侠 181
第4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实力结构、欧盟经验与东亚困局
——兼论中国的东亚合作战略
宋 伟 高敏杰 3
新铁幕抑或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
于海洋 马 跃 15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从学习者到引领者
刘铁娃 28
战略性新兴产业异质性与融资模式匹配度研究
——基于120家上市公司数据
胡吉亚 44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研究
朱玉成 58
社会力量如何有序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研究
李迎生 68
“理想照顾者”文化规则的破解:社会政策支持母亲就业的关键问题
陶艳兰 风笑天 77
中国式智能投顾:本源、异化与信义义务规制
钟 维 90
刑法体系解释之“体系范围”的审视与厘定
贾银生 99
论海德格尔学生时期的“自由”思想
朱松峰 108
《哲学研究》第二部与规范性论题
李国山 117
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阿尔都塞式马克思主义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一种对话
卢 毅 125
政治歧视与文化互动:元代漕粮海运体制中的族际关系
陈彩云 135
错壤的政区、流动的河流与以“漕”为大的区域社会:明清时期直鲁豫交界区域动乱研究
孟祥晓 147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一个思想史的角度
刘 康 160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
杨经建 174
中国文体学: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
王 逊 183
第5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技术治理的限度及其转型:治理现代化的视角
彭 勃 3
依地而治:土地制度变迁如何影响中国城市治理
何艳玲 赵俊源 13
智能文明与全过程民主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
高奇琦 杜 欢 25
自媒體时代的中国政治传播及其治理
于淑婧 荆学民 36
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王 静 47
乡村振兴三部曲
——从乡土中国到理想中国小康生活的文化路径追溯
赵旭东 58
二元到三元: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变迁
卢福营 72
多元价值观和风险的可接受性
薛亚利 82
庭审实质化背景下监察调查取证规则的检视与完善
李海峰 92
解释论视角下的行贿罪特殊从宽处罚条款
刘山煽 102
语言与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索绪尔出发的考察
张庆熊 111
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
梅剑华 123
北宋前期宰相本官与兼官制度考论
田志光 133
论晚清地方官书局兴起的文化逻辑
江 凌 152
新媒体创作自由的艺术规约
欧阳友权 168
从“诗性创作”到“媒介化生产”
——论新媒体语境下新诗发展的媒介化转型
罗小凤 180
第6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考
张道根 薛安伟 3
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学论纲
郝宇青 15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
——以集体行动的逻辑为分析框架
刘厚金 32
党治社会: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的内卷化倾向研究
刘笑言 46
社会治理的“中间领域”:以社会组织为考察对象
宋道雷 58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布成良 71
新时代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再造机理
——基于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考察
颜玉凡 叶南客 83
社会工作理论的“三重性”及爱的实践艺术
卫小将 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视角下国际海事安全制度:构成内容与发展面向
陈敬根 101
论中国标准化战略的转型
——基于欧盟标准化实践的考察
江 山 113
新冠肺炎疫情的批判性思维启示及信息生态平衡的人工智能应用
王天恩 122
瘟疫的历史及其风险阐释
潘 斌 131
论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及其出路
贾向桐 胡 杨 138
民初舆论对军阀现象成因的追问与探索
翁有为 147
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研究
周利生 刘 坚 156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郑发展 169
世界文学家孔子:德国文学史系统的孔子塑造
范 劲 180
第7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治理转型深层挑战与理论构建新方向
李友梅 3
中国道路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冯仕政 9
以党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于政党社会学的分析
杨 典 18
理性认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分析框架
陈伟光 刘 彬 24
服务贸易国内规制的国际治理:基于USMCA对CPTPP的比较研究
张 磊 徐 琳 35
低轨小卫星星座发展中的国际安全治理研究
徐能武 高杨予兮 47
“区块链+农村金融”何以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功能、机制与效应
李 阳 于滨铜 63
产业融合、网络嵌入与中国制造业创新
姜 博 7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从鲁宾《论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一文谈起
周嘉昕 86
“地上天国”的动态意志
——恩斯特·布洛赫视野中的“千年王国论”和“末世论”
金寿铁 94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对西沙地缘形势的关注及立场
王 静 103
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与中国近代领土观念之形成
易 锐 116
战略竞争框架下的美国遏华国际传播策略探析
陈 龙 127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梁凯音 刘立华 136
想象到知识:公共空间话语进路与知识图谱中的“中国”
樊小玲 148
从独白到复调:超越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话语想象
全 燕 160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舆论生成机制和治理路径探究
——基于2014-2020年典型反转新闻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研究
曾祥敏 戴锦镕 168
国际视频博客讲述者跨文化传播中的互文性实践
張梦晗 185
第8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算法不正义与大数据伦理
林 曦 郭苏建 3
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批判
邓伯军 23
“思想闪电”:中国共产党重塑社会主义中的唯物史观新阐释
孙 力 32
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变迁的动力分析
颜德如 栾 超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内部治理研究
朱豪媛 董德兵 52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失灵的体制性根源及其矫治
褚添有 64
基于社会网络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发展策略
徐德顺 江 楠 76
边贸电商化发展的系统仿真与策略研究
唐重振 唐煜金 89
审查起诉权司法化的可能空间及合理限度
郜占川 102
民商二元视角下“售后回租”之分析
云晋升 111
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四种反省类型
陈立胜 121
儒家之前的人性世界
陆建华 130
清代前期的“禁派丁盐”与华北地区的人口数据
曹树基 袁一心 137
“国家元气”:明清时期的富户阶层论述与地方社会
冯贤亮 148
论“审美”的七种境界
——关于审美的有限多样性与超越性
刘旭光 160
符号、辞格与语境
——图像修辞的现代图式及其意指逻辑
张 伟 171
抒情传统遭遇性别政治:《红楼梦》与文学典范的近现代转移
朱 军 182
第9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概念创新:一种比较分析
尹继武 3
美国太空安全战略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张 茗 12
美国制度霸权的变迁与中国的国际角色
宋 静 24
技术变革与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拥抱“不确定的时代”
刘杨钺 41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机理与路径:基于产业重构与升级视角
庄 雷 51
区块链技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理论逻辑与战略取向
邝劲松 彭文斌 64
家庭为中心的迁移及提高迁移者家庭福利的政策分析
任 远 73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传统及其转型
熊万胜 刘炳辉 85
“作品类型法定原则”批判
卢海君 95
论证券信息自愿披露及免责事由
李有星 康琼梅 104
信念规范的经济之维:对“实用性”的一种解读
张留华 112
王夫之对宋儒“寻孔颜乐处”的反思与发展
朱汉民 杨 超 124
二战期间蒋介石对待中苏谈判的态度
——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张北根 132
抗战时期省营企业性质研究
卢征良 朱荫贵 150
特殊主义亦或普遍主义:当代西方艺术评价理论的问题与立场
章 辉 164
论谷崎润一郎对中国现代社团作家的文学影响
张能泉 174
美国学界的中国妇女运动研究及评估
褚艳红 181
第10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合作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中国意蕴与研究范畴
王道勇 3
中国优势地区的空间约束:特质及其根源
林 拓 虞 阳 11
论防护型集体行动的生成逻辑与体制性供给路径
张 玉 朱博宇 23
治理技术及其运作逻辑
——理解国家治理的技术维度
韩志明 32
社会治理工具的分类与型构
——基于社会治理靶向和行动逻辑的分析
周 超 毛胜根 43
收入差距对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纪园园 宁 磊 53
主管教练对员工问题解决的条件过程影响机制
屠兴勇 67
清末以来中国家庭、家户组织的制度考察
王跃生 80
再造秩序:“元治理”视角下城市住宅小区的多元治理之道
田先红 张庆贺 94
个人推论数据是如何被藏匿的?
徐 文 107
论域外数据执法管辖权的单方扩张
邵 怿 119
儒家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与李明辉、安乐哲和萧阳商榷
黄 勇 130
身体的“空场”
——牟宗三“存有论之谜”中身体的“不现”与“能现”
張再林 142
礼仪文化在西周商品交换发展中的作用
何景成 157
论宋代铜器铸造制度
李合群 164
“转变论”和文学实践的主体性
——胡风及其同人对有关鲁迅思想的认知
袁盛勇 174
“寻找主题”与当代文学“自我构型”的变迁
——兼论“全球化语境文学”
徐 勇 183
第11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中国学派还是美国范式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研究
刘胜湘 3
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新兴国家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研究
林跃勤 16
论劳动分工改变比较优势格局及政府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的更广泛的分工和结合”思想与“双循环”
向国成 刘晶晶 29
后小康时代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特征、行动金字塔和模块
王荣党 41
论农村环境治理的工具创新:以环境效益债券为例
郝志斌 54
户口与迁移时间:上海城市迁移人口的阶层地位获得(1977—2014)
王甫勤 71
生命历程视域下的贫困风险与资产建设
邓 锁 83
论中国《民法典》上的债权人代位权
崔建远 92
区分信托合同与信托:昆山纯高案的另一种说理路径
楼建波 101
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逻辑运演及其批判
马俊峰 王 斌 111
无政治权利的政治权力
——以《论犹太人问题·下篇》中犹太人形象的政治维度为视角
陆凯华 121
从《远方来信》看列宁对工农民主专政思想的放弃
——兼论“两个政权”并存对列宁国家与革命观的影响
王 鹏 罗嗣炬 129
匈牙利1989年宪法修订圆桌谈判研究
邰浴日 139
新闻媒介还是朝政传播
——中国古代报纸媒介范式研究
崔 林 朱 玺 150
中国生态美学的生成语境、理论形态与未来走向
胡友峰 160
生态美学的合法性困境与自然美的启示
王中原 171
人类世生态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以贝特森、加塔利、拉图尔为中心的考察
张惠青 181
第12期
卷 首 语
本刊编辑部
论政府间新型互助关系成长:源起、动力和路径
李瑞昌 3
“民-群”视角下的社会参与层次:社区公共活动场所的集群效应研究
陈玉生 13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研究
黄金辉 魏 倩 29
中国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运筹
杨枝煌 陈 尧 43
“一带一路”沿线的货币地理与人民币崛起战略
李俊久 55
商品拜物教:一个跨学科理论话语的应用与误用
张敦福 69
超越孤寂:文明进程中的临终关怀及死亡
王树生 79
“预防垄断行为”的理论逻辑及其制度展开
刘乃梁 90
中国刑事证据法基本原则再认识
罗维鹏 100
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建构
——以“实践智慧”为中心
付长珍 郦 平 11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反基础主义转向和反讽概念
王淑娟 118
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信用风险
——以大生企业系统为例
王京滨 姜 璐 130
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
刘诗古 151
近代上海苏北人无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倚重力量吗?
——兼与《上海罢工》作者裴宜礼商榷
张 玲 167
复制与自我复制
——试论中国古代艺术摹仿说视域中的《红楼梦》
王怀义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