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感官认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28戴志红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找到适合当前地理教学特点的课堂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教学特点出发,提出了“多感官认知”的教学法,并融合“隔堂对分”、PBL教学法等,建立了旨在提升地理课堂学习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课堂教学体系的实践和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与研究总结,制订试验实施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计划、目标,深入实施试验,找到服务学生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比前后教学效果,回收材料,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果。
关键词:课堂改革;多感官认知;地理教学;对分课堂;PBL教学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具有信息量大,知识系统完整的优点,而这种模式存在“填鸭式”学习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地理学习的要求。顺应地理教学的发展,新课标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看到学习地理的价值”的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探究式科学教育”或“研究性学习”,其在本研究中着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目的,以服务学生课堂学习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调动多感官认知为重要措施的整体的教学实践方式。
近年来,对分课堂、PBL教学法等的运用使得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以学生自主学習、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助的课堂模式越来越受到接受与欢迎。其中PBL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操作简单、目标明确,对分课堂则是分为讲授、内化吸收以及讨论三部分,学生通过“亮考帮”三个环节主动地学习,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与尝试也存在不足,在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应用中,由于过分关注流程、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其可行性有待商榷。我们引入对分教学法、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地理学科的独特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感官认知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加有效地进行地理学习。以下是我们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一、 建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目的,在课堂设计上以服务学生学习为原则,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措施的整体的教学实践方式。科学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接收知识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吸收借鉴优秀的教学做法,据实际调整形成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操作简便且目标明确的教学法,通过提出情景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得出学习成果。这与传统的教师系统讲授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多被医学、人文等高等院校课程所采用。但是,由于这种模式的特点,PBL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具备灵活解决学生问题的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对于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由于初中学生自控能力整体较弱,如果不能掌握好课程进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或安排不紧凑等,容易导致学生敷衍、随大流,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学习。此外,PBL的教学法以深入研究某一问题为主,与初中生基础性、全面性、注重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的学习特点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于PBL课堂优点进行吸收利用,并进一步转化。而我们本土的对分课堂教学法更加符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例如其中的“亮一亮”环节是学生自主思考展示自己对于本节印象最为深刻、收获最大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内化吸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考一考”则是学生针对自己已经掌握而其他同学可能不懂的内容,记录并交流讨论;“帮帮我”则是针对尚未掌握的问题进行交流。“亮考帮”三个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与理解水平。我们将PBL教学法与对分教学法融合创新,提出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情景化问题,在掌握本堂课重点的基础上,实施“隔堂对分课堂”,给学生课下消化、吸收的空间,并在对分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深化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内化地理知识,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和分析了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吸收PBL教学法中的情景化问题与小组合作讨论,并与对分课堂结合,实行“隔堂式对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思考与讨论。两者结合的优势在于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本节课重点的情景化问题,同时能利用课堂时间内化吸收本章节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印象最深刻的进行记录与分享,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了保证课堂学习能够落到实处,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同学们积极地讨论,在讨论中互帮互助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班内大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的答疑、点拨与总结。
二、 探索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多感官认知”教学方法
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从各式各样的地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共处的观念,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对于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与地理思维能力。然而,我们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大漫灌”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地理学习的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地理学习,我们进行了“多感官认知”教学法的尝试。
多感官认知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课堂学习安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安排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触、动、味、嗅等感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于事物实在而感性的认知,提高学习效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表示“教育体系是以感官为基礎,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更多地调动听觉、视觉、动感知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常用的感觉主要为语言、视觉肢体语言,调动学生感官也局限于视觉、听觉等,吸收现代多感官认知的理论,我们结合地理学科的空间性、抽象性以及图文并重等特点,逐渐形成了“视—听—说”结合,注重动手与实践的多感官认知地理事物与知识的教学方式。
(一)强化视听效果,深化感性认知
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空间的认知大多借助于地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地理学习平台,运用立体图形、动态图像、视频等代替课本中的地图,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加强视听效果。此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刻、广泛的认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的教学时,在讲解夏季风进退对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雨季的影响时,单纯的讲解以及观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解释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此时加入视频动画讲解则收效甚佳,学生反馈更喜欢增加此类视频帮助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重点情境,引导讨论交流
为了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地理学习,并能激发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该章节的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看法,再进行班内小组间讨论,最后是“师生讨论”,增加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碰撞交流的空间,以达到深入思考重点问题,充分理解、掌握章节内容的目的。此环节可以在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自主地交流讨论,内化吸收课堂知识。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的中“巴西”一节时,对于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从开发商、政府官员、当地居民的角度,对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动手画图梳理,促知地而名理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而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清晰的知识体系,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动手绘制个性化地图与思维导图,并展示分享,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清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地球的运动”“地球地图知识”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绘制简图、思维导图,将抽象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图示表达,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达到知识的内化。
(四)增加课外实践,提升地理能力
地理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教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动觉感知更高效地服务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的水资源”部分内容时,以“节水在我身边”为主题,让学生对所在的小区进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讨论解决措施,提升学生自发学习的能力。
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语言、强化视觉感受、增进动手实践,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并提升其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成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丽琴,黄小兰.对分课堂及PBL联合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8):25-27.
[2]张海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感官认知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11-12.
作者简介:
戴志红,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