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老兵的扶贫事
2020-12-28李安平
李安平
貓耳洞里提干的战士
1979年2月17日,一场象征着正义之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自卫反击战任务。八十年代中越两国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
年仅22岁的张占印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兰州军区某团服役的他,在1985年12月会赴云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从17岁高中毕业,接着当兵的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联系起来。然而,当这场战争打响的那一天,其实每一个士兵都有可能扛起枪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张占印和他的战友的任务是驻守前线哨所。每个哨所有四个哨卫,张占印便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张占印被破格提拔为排长。他们部队在猫耳洞驻守虽然属于防御战,但也不是没有危险。除过猫耳洞里的潮湿,还有蚊子、老鼠时刻会袭击他们,更为严重的是越军还会随时用炮弹进行试探性攻击。有时候,由试探会变为狂轰乱炸。1986年中秋节的晚上,越军一发炮弹落在了猫儿洞口,感觉像地震一样。张占印早上起来查看时,发现猫耳洞比较陡,炮弹落在了洞底。当时他判断越军发现了哨所,想摧毁哨所。9月份,团里组织了一次攻击。正好这一天,越军围绕哨所打了20发炮弹、哨所都打歪了、打烂了,电话线都打断了。但是猫耳洞还是没有倒,钢架子还支撑着。停火时,他们及时进行了抢修,使阵地完整保存。
战争像一次淬火,张占印在这场锤炼中日渐坚强起来。从一个班长,不断成长为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在战场上,他荣立一次三等功,他们排荣立二等功。1987年6月,张占印所在的团从云南前线撤回,返回陇西驻地。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他还参加了营房改造、“西部93”大演习、西宁维稳,随后在团后勤搞生产、养猪、种菜。从战场上回来,他还立了两次三等功,他带的连队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连队。
在长达17年的军旅生涯结束后,张占印于1997年转业,在庆阳地区土管局办公室工作,开始了默默无闻的机关生活。
特殊身份的转换
相对于部队的戎马生涯而言,机关的工作是平淡无奇的,是冗长而单调的。在机关里,对张占印来说,一切都意味着重新开始。在这期间,他从一个副主任科员,到办公室副主任,再到政策法规科的副科长,似乎二十多年就没有变过。也许,他的岗位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常常忽略。
随着中国大地上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张占印的身份发生了特殊的转换。虽然在职务上他依旧是政策法规科的副科长,但是,从2014年开始,张占印的一双脚扎进了泥土,成了一名驻村扶贫队员。第一次驻村在正宁县宫河镇彭姚川村,一年以后,又转到华池县五蛟镇柳河岔村;随即,又转到华池县乔川乡艾蒿掌村;2017年8月又转到乔河乡张岔村。单位帮扶的村虽然几经轮换,然而,张占印的驻村队员身份似乎没有更换过。2018年7月,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更换,领导和他谈话,让他担任。作为一个老同志,他知道年轻人在农村生活不方便,自己毕竟熟悉农村生活,也有多年的驻村经验,就爽快地答应了。谁都知道,扶贫工作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在抓,不但任务重,而且责任也大,弄不好还会出问题。他也发过牢骚,要是自己干不好,不仅单位受牵连,自己也脱不了干系。扶贫既然是总书记亲自抓的工作,自己既然答应了,就应该想办法把工作干好。再反过来说,扶贫再难,也没有打仗难吧,猫耳洞那么难驻守,他不是照样完成任务了吗?这样一想,张占印似乎宽慰了许多。
“鸡蛋书记”
张岔村属于典型的山区。从乔河乡政府出发,经过火石沟门村,一路都是容易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的山路,群众出行很困难。只要天阴下雨,沿途随时可能发生断路的危险。
到张岔村后,张占印车上始终放着一把小铁锨,遇到塌方和泥石流,不管是火石沟门村还是张岔村,他都会二话不说的拿起铁锨去清除路障。遇到群众进村、出村,他都会主动地停下来,把群众拉上。
到张岔村后不久,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卖鸡蛋困难,而且价格也忽高忽低。经过认真思索,每周星期六回家前,他都会把群众的鸡蛋收起来,带回西峰,给单位上的同事和亲戚朋友推销,而且价格高出市场价1.50元。不管市场价多低,他给群众的价格都是1.50元。回到西峰,他一刻也闲不下来,直到把鸡蛋挨家挨户的提到同事和亲朋好友的手里,他才能安生下来。送鸡蛋的时候,大家都挑大的捡,留给张占印的鸡蛋通常都是小鸡蛋,他也不计较。
村干部说,张占印是张岔村出了名的“鸡蛋书记”。谁家里的鸡蛋卖不出去都会找他,他的办公室一到周五就挤满了卖鸡蛋的群众。群众一手交鸡蛋,他一手付现钱,从不欠账。在回城的时候,鸡蛋难免磕磕碰碰,打鸡蛋是常有的事,打了的、碎了的,都算他的。家里人难免有时候嘟囔,张占印总是嘿嘿一笑,谁叫我是第一书记哩。
疫情期间,许多饭店关门,养鸡场的鸡蛋严重滞销,群众的鸡蛋更是没有出路。为了帮群众卖鸡蛋,张占印天天在微信上、电话上找熟人帮群众推销鸡蛋,弄得好多亲朋好友见了他绕着走。还有人以为他做鸡蛋生意呢。
除过帮群众卖鸡蛋,张占印还帮群众卖猪肉。去年年底,村上有两个贫困户的猪肉卖不出去。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占印联系了一个大车,以每斤30元的高价,将这两户群众的猪肉全部卖掉了。两户贫困户高兴地说,感谢张书记,今年可以过一个富裕年了。
党员和贫困户要走在前
张岔村的情况比较特殊,地处林区边缘,几乎每家一个小山头。遇到天阴下雨下雪,道路泥泞,山体滑坡,群众根本无法出行。现在的农村,没有义务工,搞卫生、修路等公益事没有人愿意干,也无钱雇人干。许多工作无从下手。
张占印思来想去,扶贫工作不能单打,一定要依靠抓党建,全面促进。在农村,党建工作要有进展,就必须依靠群众,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新突破。为了切实提高党建实效,张占印亲自为党员干部讲党课,给老百姓讲道理、讲政策。他号召党员干部要始终走在前,党的政策要贯彻,党员干部就要做表率,不能光喊不干,那就不是真党员,群众也有意见。
在發动党员的同时,还要发动贫困户。原来每个贫困户每年分干红800~1600元,啥也不干,群众嘴上不说,心里都不舒服。张占印把贫困户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现在村上要组织党员和贫困户出义务工投劳干公益事。党员干部没意见,贫困户也不能光拿钱不干事。况且村上环境好了,大家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经过一番开导,贫困户也没意见了。
遇到雨季,道路边沟多处塌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张占印就发动老党员捐款5000元,村民王仲金捐了3000元。他们买了一些水泥沙子,由张占印带头,贫困户出劳力,忙碌了十多天,村庄道路的40多处存在安全隐患的边沟都修好了。进入汛期后,村子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贫困户在村里也有了威信。
过去村子里的卫生无人打扫,遇到领导检查,村干部就发动家属突击应付,现在村子里的卫生全部由党员和贫困户负责。村里的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村上干部入户,先看环境卫生,再看产业,看养牛、养羊、养鸡的情况。
实行红黑榜
张岔村的群众大多是陕北逃荒过来的,村上残疾人很多,人心涣散。张占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发现,当地村民好喝酒,喝了酒有的人就爱生事。由于爱喝酒,村子里就没有正气,打架的、骂仗的、赌博的、不孝敬老人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张占印决定实行红黑榜,彻底整顿村风,弘扬正气。
张岔村是华池著名的贫困村,贫困人员之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2013年建档立卡时,全村9个村民小组,245户,1137人,其中贫困户就达130户,458人。分别由市国土局(自然资源局)、华池供销社、乔河乡政府61名干部帮扶,其中市国土局(自然资源局)帮扶103户。光这个数字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
村庄要发展,扶贫工作要展开,村风一定要正,过去的陈规陋习就得改。张占印和村组干部一起商议,并听取村上老干部的意见,决定移风易俗,开展张岔村道德红黑榜和扶贫扶智积分榜。红黑榜分为三个板块:红榜、黑榜和教化转化榜。对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好人好事等品德高尚的村民进行红榜表扬;对于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参与赌博、酗酒、小偷小摸、不孝敬父母、打架骂仗、邻里不睦、不参与集体公益劳动的行为,进行黑榜批评;对于经过劝说、批评改正的村民通过教化转化榜进行鼓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村风大为改观,做好人好事的多了,孝敬父母的多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邻村群众对张岔村的印象也转变了。尤其是上了黑榜的村民,在村里感觉到没面子,家里人也感觉低人一等,歪风邪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张岔村贫困户多,大家不但不以为耻,而且都觉得当个贫困户看病上学不要钱,国家政策处处倾斜,帮扶干部隔三差五的还送东西。许多贫困户变得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了本乡本县的脱贫工作进展,其他村民意见也很大。大家都觉得,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怎么就养了些懒汉二流子呢?张占印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贫困户谈心谈话,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争取早日脱贫。可是,那些贫困户嘴上答应着,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这让张占印很犯怵。
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他终于大胆推出了扶贫扶智积分榜。说老实话,国家扶贫花了这么大力气,帮扶干部来了这么多,要是不能按期脱贫,自己都没脸当这个第一书记了。张占印觉得,扶贫就得先扶智,让贫困户脑子灵光起来,让贫困户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这样一来,村上在扶贫过程中由过去送钱送物变为了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张岔村是山区,养牛、养羊、养驴、养鸡、种玉米、种荞麦等产业大有可为。在扶贫工作会上,他让先富起来的贫困户现身说法,讲经验,带动后进户,帮扶后进户,并且实行贫困户帮贫困户,手挽手一起奔小康。身边的经验最有说服力。其他贫困户一看,同样是贫困户,人家能脱贫、能致富,自己总不能一直伸手向国家要啊。
产业兴村共致富
除过国家要求的“两不愁三保障”,要切实挖掉贫困户的穷根,还是要发展产业脱贫的路子。哪怕困难再大,自己也要把这个思路坚持下去,不能有时间到了就走人的思想。只要把产业扶持起来了,群众才能持久地走上富裕路。这是张占印走到哪里都挂在嘴上的话。他不但在干部会上说,在党课上讲,在贫困户入户中也这样说,在具体工作中也这样干。
张岔村脱贫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荞麦。2017年至今办了一个种植合作社,2019年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辐射带动种植药材(板蓝根)451.2亩。其中贫困户自种221.5亩,带动44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到户企业配股的方式分红3.48万元。一个养殖合作社发展湖羊养殖,带动贫困户养殖9户99只,通过产业到户配股分红带动64户7.3万元。通过在甘肃红南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到户配股分红虎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2户分红1.093万元,通过五小产业发展肉鸡养殖7户700只,发展蜜蜂养殖1户12箱。通过产业奖补累计发展蜜蜂养殖3户9箱,肉牛养殖12户,肉羊养殖12户。108户贫困户通过两个合作社加入了中盛公司(华池县富康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4户,华池县富康晟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65户)。其中中盛配股86户91万元,陇牛配股22户24万元,富康晟合作社配股23户46万元,贫困户入企入社实现全覆盖。发展荞麦种植516.26亩,燕麦种植127.8亩,甜高梁种植146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帮扶单位方方面面的努力,经过全体干部的同心协力,经过全体贫困户的辛勤耕耘,张岔村的产业链条终于形成了。许多贫困户在年节坎上,争相邀请张占印到他家里喝酒吃肉。张占印说,只要一户没脱贫,这个酒都不能喝,等到张岔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了,大家一起再干杯。
经过几年的奋战,原有的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已经实现张岔村整体脱贫。脱贫时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已脱贫122户448人。2019年村集体经济达到4.48万元,脱贫7户,1户2人因无劳动力,今年采取兜底脱贫。
张岔明天更美好
几年的扶贫工作下来,张占印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张岔村民。一辆新轿车变成了一辆烂汽车。来张岔村之前,他就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扶贫,他衣兜里一直装着丹参滴丸。妻子女儿一直提心吊胆他的身体。他一本正经地说,放心吧,张岔村没有脱贫前,扶贫使命没有完成前,阎王爷不会收我。
张岔村的扶贫走到现在,张占印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单位——庆阳市自然资源局。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张岔村的扶贫工作不可能有今天的实效。几年来,单位帮助张岔村实施390万的土地整理项目2900亩,人均梯田面积达到4亩以上。改善窑渠组通组道路0.3公里,完成湫沟大桥一座。完成了张岔村村部改造,维修了22间办公用房,新建张岔村文化宣传长廊15米,安装路灯6组。完成砂石道路通组10条60余公里,新修柏油路20余公里;新修石拱桥2座,涵洞17处;挖掘鱼鳞坑10770个,栽植刺槐10770株,实现了硬化路通村,乔河、湫沟、张岔、牛百万山、山腰湾、窑渠、高山畔、朱寺畔、赵畔9个组全部通上了砂石路的目标。
面对采访,张占印说,作为第一书记,他的工作就是发挥党建的优势,将党员干部的心凝聚在一起。将贫困户的干劲激活,把各个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力量聚合起来,使大家把心思和气力都汇合在张岔村的扶贫工作中来,这就是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
展望张岔村的将来,张占印充满激情地说,扶贫工作也接近尾声了,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这辈子年轻时能参加自卫反击战,退休前能参加党的扶贫战役,他觉得自己的命运能和伟大的祖国连接在一起,这是无尚的光荣,也是自己40年工作经历的一个圆满收官。今天,张岔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格局、干部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相信,像无数的中国农村一样,经过这场举世瞩目的扶贫战役洗礼,张岔的明天会更美好,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