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2020-12-28葛臣
葛臣
摘 要:网络文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全面发展而催生的新式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研究尝试分析网络文化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旨在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网络空间形成、网络文化活动组织作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传播迅速、受众群体广泛、更新速度快,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客观来说,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成正面和负面两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这种利弊共存的局面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新媒体获得空前发展,这种形势下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也成为必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使新媒体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
首先,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存在可变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转变传统单向灌输教育的旧理念,在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平等互动和平等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新媒体发展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拓展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同时可以借助直播教学、线上答疑和开发微课等形式,扩大思想教育工作覆盖面。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
网络文化的产生背景是复杂的新媒体环境,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其实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方法,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第一,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和微博平台,开设“红色教育”“学术在线”“榜样案例”等教育专题活动,发挥新媒体在扩展思想教育空间方面的优势,做好价值观引导工作。第二,坚持线上和线下两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以线下教学和社会实践、网络课堂等方式的结合应用为手段,给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平台。选择和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相贴近的教育内容,构建思想教育资源库,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均受到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直面这种变化,寻求全新的教育方式,掌握先進的教育手段,成为能够满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的新型教育者。为了实现传统教育者到复合型、专家型人才的身份转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树立专业提升意识,不断拓宽视野,发挥新媒体在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社会热点作为教育素材,吸收新媒体元素,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
四、建设新媒体教育平台,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内涵
网络文化环境下,现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思想动态变化形势都要求我们在思政教育方式上实现转变,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给我们提供了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的启示与可能性。高校应该以官方门户网站为龙头,搭建立体的网络教育平台体系,以微博、微信作为纽带,宣传校园文化,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推进全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建立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积极向上的专题网站,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鼓励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民生要闻,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树立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构建畅通的网络沟通渠道,利用微博、论坛、微信等线上平台,和学生平等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让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积极引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势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魅力。
五、结语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更要全方位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发挥网络文化带来的优势、规避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网络文化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路径,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敬涛,于颖.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172—176.
[2]周新,虎许浩.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2(02):46—48.
[3]柳丽平.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1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