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触碰学生的心灵
2020-12-28王丽娜
王丽娜
案例一:说到做到
小A是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不服管。一年级刚开学不久,学校召开了校园艺术节,学生们都拿着小板凳坐在操场上认真看节目,可小A却对台上表演的节目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呆得无聊了,就和前面或者后面的同学打打闹闹,周围的学生也被他影响的不看节目,开始“闹”了起来。怎么能制止这有点混乱的场面呢?来硬的?不行,小A向来不服管,一味強硬只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和颜悦色地对小A说:“你看节目多精彩啊,不看多可惜!”小A点头答应,可没过一会儿,小A又控制不住自己了,和前面的同学又聊起天来,聊得可起劲了,还咯咯地笑,引得周围的同学又都不看节目了。我真的有些生气,走到他面前严厉地说:“不许说话了!再说话晚上去你家家访!”本以为我说要家访会吓到他,没想到他竟不以为然,脸上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似乎在说:“老师您就吓唬我吧,您才不会真去我家呢!”
于是,这天晚上我真的就去到了小A的家。当门打开,他看到我的一瞬间,有点蒙,小眼睛不停地眨,仿佛在说:“老师,你真来啊?”我也盯着他:“怎么样,我说到做到吧!”和他的妈妈交谈中,我向她讲述了孩子上学以来的点滴进步,分析了他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建议,唯独没有提他今天在学校的事。小A就坐在妈妈身旁听着,小眼睛眨巴眨巴的,仿佛在说:“老师,你不是来告状的啊?”临走时我跟他说:“我下次还可能来你家哦!”小A不好意思地笑了,脸上没有了以前不在乎的表情,却多了一份信服,仿佛在说:“老师说话算话,下次我可不敢表现不好了。”从那以后小A真的变了,我说的话他都特别听,而且没事总爱围在我身边。后来我发现,小A虽然淘气、顽皮,但自尊心特别强,我就对他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在不断的肯定中小A也越做越好了。
案例二:用心对待学生
上学期开学初,班级转来一个特殊学生小B,小B智力发育有些缓慢,被原来的学校劝退去特殊学校就读,但家长仍然坚持送他到正常学校。小B到了我班后,我积极同他父母沟通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父母对小B上正常学校的强烈渴望和担心,也了解到了作为一个特殊孩子的父母心里有多苦。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来帮助这个家庭,帮助小B,让小B尽快融入这个集体,不受歧视,感受到温暖,让家长放心。可我要怎么帮助小B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我看到小B比较孤僻,下课总是自己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午休时候,其他同学都到操场做游戏,小B还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肯出去,或许是感到陌生,或许是感到害怕……于是,只要到了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来到他身边和他一起做游戏,折纸、画画……只要是小B喜欢的,我就和他一起做,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看到我和小B做游戏也纷纷加入,渐渐地,只要是休息时,小B身边总能围绕几个同学和他一起游戏,小B也越来越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了。看着小B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暖意。
小B已经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接下来我想的是如何让小B在学习上进步。我在课堂开始不断给予小B关注和鼓励。有一次,我检查古诗背诵情况,看到小B胆怯地举起了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万一他背不下来,会不会挫伤自尊心?“春眠——不觉——晓”,虽然他背得磕磕巴巴,但他真的做到了,真的背下来了。“太棒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脱口而出,我给了小B一个羽毛毽子作为奖励,他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肯定,非常高兴,整整一天都乐得合不拢嘴,晚上一定要把这件事写下来。在他妈妈的帮助下,他写了第一篇日记:“我今天太高兴了,我得到了一个羽毛毽子。老师像妈妈一样,我爱老师。”第二天他把日记背给我听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学校对学生们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进行阶段检测的时间到了,小B也参加了这次检测。虽然看到他在不断变化,但家长看到检测结果后还是有些沮丧,我看出了家长的心思,便主动找家长沟通,给家长打气:“我们都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了,不是吗?”他的进步不是单靠一张检测卷衡量的,听了我的话,家长对孩子又重拾了信心。
关怀和照料一如既往进行着,几个月后在小B身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小B的基础几乎为零,现在能熟练地背诵乘法口诀、十首古诗,会写本册书中简单的生字,由原来不敢和陌生人交流到现在敢于和陌生人交流了。小B的妈妈、爸爸对小B的进步感到非常满意和高兴,特意送了一面锦旗给我,以表达谢意。拿着这沉甸甸的锦旗,我感受到了家长的信任,也倍感身上责任的重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全部诀窍就是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第一个案例中的小A个性强,不服管。这是他的性格所致,他在校园艺术节上屡次犯错,这也说明他的上进心是非常低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一味说教、批评、指责,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只会认为教师很严厉,在他面前不能犯错,但他可能会在教师关注不到时“惹大事”。所以我采用家访的这种形式,避免了和小A进行正面对话。在家访时,小A作为第三者旁听,我跟家长交谈也是以交流学生优点为主,目的就是让小A知道在我心目当中他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给他一个定位。当小A了解到,在教师的心目当中他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也定位成优秀的学生,他就会以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以后想犯错误之前也会想到在教师心目中自己是个优秀的学生,这会对他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我家访的第一个目的。我想通过家访这种形式,让小A感受到教师是说话算数的,班级的班规、教师说过的话,学生是不敢不遵守和照做的。
第二个案例中的小B,他由于先天原因不适合待在正常学校,所以被之前的学校劝退了。但是到了我们班级之后,我把他当做正常的学生来看,跟其他学生一样对待。首先通过和小B一起做游戏,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欢自己,从而自己也喜欢上教师。其他学生看到教师对待小B好,自然也愿意和小B一起玩,这样在班级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谁也不会因为小B先天的原因去歧视、嘲笑他。鼓励和表扬,或许是小B从来没有受到过的,他可能受到了太多的挫折和打击,因为跟其他学生相比,他并不优秀。偶尔一次受到了表扬,他会非常非常兴奋。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不起眼的鸡毛毽子,就激起了他积极上进的心,对他是一个正向的刺激作用,在这个正向的刺激作用下,学生的潜能被激发,进步很大。家长虽然知道孩子先天有某些不足,但是当真正考试看到成绩,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差距很大的时候,家长心里的巨大落差导致心理失衡,悲观、丧气。这个时候,我及时捕捉到家长的情绪变化,并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家长思想马上就转变过来了。
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金钥匙。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如果班主任平时能留意观察,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脾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触碰其心灵,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