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教学为基础“导”出好作文
2020-12-28史学兰
史学兰
作文需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对每位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技巧的全面检验,包括字、词、句、篇、运用手法、思想境界的综合考量。但小学生掌握的字词不是很多,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很有限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兴趣进行锻炼,对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培养,为学生日后的文字表达打下坚实基础。作文教学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教与学,它与阅读经验、理解深浅、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小学生作文无外乎两个难题,一是学生不知写的内容,另一个是不知写的手法。“所写内容”可通过作文指导课进行详细解释。但“写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很难一时解决。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做到读写结合,在阅读课文和例文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对于“怎么写”,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逐步引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
著名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曾经针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提出过七条规则:
1.从阅读中学会解题方法,从作文中练习审题、拟题方法。
2.从阅读中学习归纳中心思想,从作文中练习表达中心思想。
3.从阅读中练习如何分段表达意图,从作文中学习模拟和提纳。
4.从阅读中学会区分文章层次,从作文中练习如何安排侧重点。
5.从阅读过程中学会捕捉中心段落,从作文过程中练习如何突出重点段落。
6.从阅读中学会词句表述,从作文中锻炼描写。
7.从阅读中学会观察理解,从作文中表现自己。
我认为,这七条读写规律不但揭示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了写作中的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思想内容从读中学习、提炼;二是写作的表现形式要在读中学习、运用,这两者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中,课文在排序上都是由阅读到写作的过程。教师要有序引导学生阅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所写内容,让学生会理解所表达的思想,从中学习到写的手法。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一篇文章是《月光曲》,在教学中,我便运用由扶到放的原则,让学生根据《月光曲》中学到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试写自己喜爱的音乐,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时他们就能依据印象深刻的歌曲或音乐作品,把带给他们的想象或联想写下来。用阅读教学作为铺垫,开创思维,学生写起作文便有例可仿,在模仿中重新创作,作文的水平就会提高。
二、作文教学重在“导”
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以“导”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用导来促进学习,教师只有导得有法,学生才能开阔视野、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1.从命题入手,诱导兴趣。
为提高写作效果,教师要在命题上做文章,力求有所突破,避免命题死板、成人化倾向,命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兴趣。俗语有云:“好题一半文。”恰当的作文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反之,命题“假、大、空”,会使学生无从着手,难以达到真实的水平。如:《×××的启示》,这样的命题就比较笼统,是成人的思维,学生很难把握主题,难以深层次地挖掘和概括出有内涵的内容,写起来很吃力,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也都流于简单的叙述和肤浅的感叹。如果改为《我和同桌的故事》《我家的变化》等这样具体的作文命题,就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近,学生既喜欢,又有话说,很容易就会有感而发地写出好文章。来源于真实生活内容的命题,能叫学生找到作文的兴趣,使学生作文有的放矢,内容也会非常丰富,文章也就生动多了。
2.联系阅读,指导写作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侧重教授解决问题的手段。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盼》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4~15自然段抓住文中关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语句,不断品读、体味文中“我”期盼穿上新雨衣的急切、渴望的心情,并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如何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本课中所学到的关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结合生活中与父母所发生的事完成小练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的切身理解,又可以在寫作中借鉴。这里,教师的“导”重在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在作文时审题、明确文章中心、挑选合适材料、统筹安排布局等。
在审题方面,常见的方法有:限制语审题,如《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限定时间范围;中心词审题,如《快乐的游戏》要写出高兴、喜欢;比较性审题,如《课堂趣事》《我做的傻事》,要分清事件性质,教师要教给审题方法,学会辨析,使之达到正确审题,避免跑题。
在选材方面,教师要选择意义突出的真实事物,借以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经历越丰富、越独特,选材也就越新颖,写出的内容就越生动、精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课外生活,教会学生开阔视野,通过课内向课外转变,使学生选择的写作题材可以与现实生活体会相呼应,学生作文内容也就实现了生活化。如作文《我喜爱的一样事物》,在生活中学生所喜欢的事物很多,但如果选择平平淡淡的事物,就不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来,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到真实生活中去寻找,关键是寻找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联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喜爱之情,作文素材也就随处可寻了,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写作方法方面,要教导学生运用范文中的写作方法。因为教材在课程安排上是有目的性的,所以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写作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必须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用。如:观察环境,展开想象。教师依据季节特点,描述三个雪天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1)雪花漫天飞舞,上下翻飞,扬扬洒洒。(2)孩子们在雪中嬉笑打闹。(3)孩子们堆起各种各样冰雪造型。这三个情景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想象起来很容易,利于提炼内容,利于掌握写作方法,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写作时就会有理有据,有法可依了,就不会产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的现象。另外,指导写作方法时,不是教条地灌输,而是要学生自我突破,自己从写作练习中提炼。如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多彩的活动》,在教学时我出示学生曾参加过活动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再现参加活动时的场景,回忆当时整个活动的场面,做到“面”的描写,再回忆活动中印象深刻的具体人物或项目,做到“点”的描写,因为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活动的体验,这样就会选择他们所经历的素材有感而发,同时做到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紧扣内容,引导思维。
有了方法,并不等于就能写好作文。作文是向外输出信息,那么信息从哪里来呢?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感到恐惧,觉得无内容可写,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接触大自然和社会中扩展知识面、开拓眼界,逐步培养他们以正确积极的心态观察和体验生活,从而丰富写作内容。学生写文章,首先需要有想法,心有所思,笔下有法,才能写得切题。如写《我喜欢……》是要讲讲爱好,比如爬山、戏水、体育运动……紧接着,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这些。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融会贯通,首尾呼应,完成这篇作文,这样学生的思路会活跃起来,能动脑筋去想象。
学生通过教师的“导”把题目理解清楚了,并引发兴趣,得以在生活中找到素材,确定写作思路,认真谋篇、选材,学生会写出层次清晰、中心突出的作文。
作文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运用哪种,根本是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教会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体会生活快乐、了解生活多样、感悟人间百态。教师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素材、学生的特点各方面因素,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长期的研究、探索、有所创新,逐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 编辑/赵卓然